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盘和林
利用美元解燃眉之急仍是饮鸩止渴,并且面临着巨大的违约和延期压力。
6月28日,阳光100公告称拟发行2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为11.5%;6月26日,弘阳地产发布公告称,将发行于2022年10月到期金额为2.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为10.5%;6月25日,佳兆业宣布同时发行额外2022年到期的2亿美元11.25%优先票据及2023年到期的3亿美元11.5%优先票据,并分别与2022年到期的3.5亿元美元11.25%优先票据以及2023年到期的4亿美元11.5%优先票据合并形成单一系列。
这只是近期房企追捧高息外债的一个缩影。整体来看,房企美元债票面利率的飙高,已经从今年一季度龙头房企大多低于6%,快速上涨至大中型房企纷纷接近或突破10%,中小型房企甚至最高达到15.5%。
事实上不仅仅是房企,中资美元债的利率结构和利率水平都在朝着离岸金融市场有利的方向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6年期间中资美元债的发行利率大多是在2%-4%之间,2016年以来开始上行,2017、2018年4%利率水平以下的中资美元债,占比分别为57%与35.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发行利率在8%水平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4.4%、29.2%并呈不断上涨的趋势。
美元债利率飙高的背后折射的是,我国美元债的需求的不断膨胀,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其对美元债的渴求是推高中资美元债利率的的重要推手。虽然美元债国内各个行业“雨露均沾”但房地产行业美元债占比位居首位,且近年来发债队伍愈发强大。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国内融资环境的不断收紧,美元债便成了国内房企的“香饽饽”,一方面为了获取维持生产经营的需要资金。另一方面,拆东墙补西墙,通过美元债还旧账。由于房企调控的不断收紧,房企的资金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境内金融融资市场大幅萎缩,个人住房贷款取而代之成为房企主要融资渠道。
然而祸不单行,房地产市场调控周期的不可预知逐渐消耗着市场预期,市场表现每况愈下,这使得房企回款和还款的压力日益增大。截止2018年,房企主要有息负债超19万亿,从还款期限看,2019年-2021年是房企有息负债偿的集中兑付期。
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美元解燃眉之急仍是饮鸩止渴,并且面临着巨大的违约和延期压力。从目前中资美元债的结构来看,1-5年的短期债券是我国企业的偏爱,房地产企业也不例外。虽然避免了向国家发改委备案,在监管方面留了白,但是需要看到是,随着国内企业需求的不断扩大,短期债券利率未来预期上行,也就意味着美元债的红利将会逐渐的消失。
同时,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虽然绝大多数企业是发行美元债都是源于资金压力,但是部分资金实力强大的房企也加入美元债的队伍中,目的是为了建立离岸市场信用。这一方面会加速中资美元券利率的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需求的膨胀,供给主体良莠不齐,美元券债券评级正在逐渐失去其参考意义,这一状况在短期美元券尤为严重。
截至2019年1月31日, 在已发行的1560只中资美元债中, 有1164只未获得评级, 占比近3/4;从发行金额来看, 未获评级债券占比接近70%。
不论是国内债券也好美元债券也好,其背后反映的都是包括房企在内的国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流动压力,但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属短视。截止2019年初,我国存量美元债约为7173亿美元,2019-2023年将会迎来美元债兑付的高峰期,当美元债与境内债偿还期重叠时,企业或将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虽说中资美元债为国内企业提供了资金流动性,开拓了融资渠道,且在短期内不构成国家金融风险的系统性风险因素,但是企业为了更好的生存应该明白并且学会拨云见日,构建风险可控,运行稳定的资金运转体系。而国家方面,则需“对症下药”,定向、逐步、有效的释放流动性,以免肥水流向外人田,自家企业的成长肥了离岸金融市场。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青年经济学者,著名财经评论员)
责任编辑:赵子牛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