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ofo失败原因是狂热的投资人

2018年12月29日10:51    作者:吴晓波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吴晓波

  马化腾的一个观点受到了最大的热议,他认为ofo的失败是因为“一票否决权”,是90后创业者戴威的固执,把ofo拉进了泥潭。但是在我看来,恐怕还有另外一个更重大的原因,就是那些狂热的投资人。

  年关将至,中国创业史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纪录,那就是共享单车ofo已经走入了绝途,1300多万用户申请退还押金,如果以99元/位计算,ofo大约需要退还13亿元押金,如果以199元/位计算,那么金额会更高。

  自2016年ofo诞生以来,它先后融资了十几轮,融资总额达到了150亿元以上,可以说是近几年来中国创业史上最大的一笔数目。

但是ofo依然落败了,在某种意义上,共享单车这个概念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但是ofo依然落败了,在某种意义上,共享单车这个概念很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就在最近这几天,很多人都在讨论ofo失败的原因,其中马化腾的一个观点受到了最大的热议,他认为ofo的失败是因为“一票否决权”,是90后创业者戴威的固执,把ofo拉进了泥潭。

  但是在我看来,恐怕还有另外一个更重大的原因,就是那些狂热的投资人。

  一

  在过去三年里,投资共享单车主要有两种资本,一种是风险资本,一种是产业资本。

  风险资本押注共享单车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网约车战争刚刚结束,从2012年到2016年,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迅速崛起,它主要的模式就是通过烧钱把传统的出租车体系烧垮,然后把竞争对手也烧垮,烧钱成为了战备竞争唯一的手段,而且看来非常成功。

  在风险投资看来,网约车和共享单车是天然的一环,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的一公里问题,所以他们试图在共享单车领域拷贝网约车的奇迹。在他们看来,只要烧钱就一定能烧出一个新世界,甚至在2017年初有风险投资人提出,只要肯烧钱,他会在90天内解决战斗。

  诱使风险投资人疯狂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所谓的赛道理论,它指的是当一个新的风口出现的时候,就如同出现了一条赛道,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你首先要进入赛道,最好能够把赛道上所有的竞争者全部投资一遍。如果你不参与,那么就很可能成为一个尴尬的旁观者。

  正是因为对烧钱战略和赛道理论的迷信,使得风险投资几乎在没有任何思考的情况下,纷纷进入到了共享单车领域。

  

  除了风险资本,投资共享单车的还有产业资本,它们是几家大型的互联网公司,比如阿里、腾讯、百度、美团和滴滴,它们投资的唯一的理由就是需要一个新的流量入口。

  到了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的红利已经吃完,手机销售量开始停滞甚至下滑,流量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所以在大型互联网公司看来,共享单车是很好的入口,因为每一个骑单车的人既要注册自己的信息,还要开通移动支付。

  在ofo的巅峰时期,日订单量曾经突破了3200万,这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新用户资源和新流量入口,所以谁也不愿意错过这个巨大的流量池。

  三

  但是当你分析完这些投资理由后,你会发觉一个问题,无论是烧钱战略、赛道理论或者是流量入口价值,它们都回避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共享单车本身能不能赚钱,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全中国最聪明的投资人都没有好好考虑过。

  我们知道,无论是卖一个包子,还是卖一只手机,或者卖一个服务,它本身是需要有正常的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的。而在共享单车领域,投资人砸下了几百亿的资金,却没有人去认真地想一想这个问题,这真是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

  回望过去,共享单车行业的消失以及ofo的大败局,应该是风险资本和产业资本联手捧杀的结果,这样的结论既可笑又可怕。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作家。本专栏为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内容。)

责任编辑:陈鑫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ofo 共享单车 投资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市值蒸发3900亿美元 苹果低头 iPhone迎史上最大优惠 南京男子酒后叫滴滴代驾 发现代驾身亡车仍在行驶 出生人口数连年下降 专家预计今年新生儿跌破1500万 中国土猪因大力养殖洋猪濒临灭绝 纯正回锅肉没了 瑞幸咖啡9个月巨亏超8亿:预期亏更多 继续补贴获客 中石化旗下公司2高管停职 或涉巨额交易亏损 2018全球股市盘点:A股沪指跌24.5% 印度股指领涨全球 收评:沪指2500点拉锯结束2018年收官 全年跌24.59% 中石化确认原油交易损失 内部人士:对市场严重误判 权健事件联合调查组:权健涉嫌存在夸大宣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