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民企之困如何走向民企之春

2018年09月25日07:53    作者:秦朔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秦朔

  国企要改革,政府要改革,民企也要改革,要提升素质。国企、政府、民企,三改齐发,“民企之困”才能走向“民企之春”。

  1

  大家都有点焦虑时,聚会就会增多。这不,又要参加一场沙龙,头脑风暴,抱团取暖。与会者来自经济、证券、实业、研究、媒体等方方面面。

  “喂,有没听马云的最新演讲?说未来10到15年制造业的痛苦远超今天大家的想象,说贸易争端不可能两个月、两年解决,要有20年长期思想准备。”有人说。

  “我快被电商搞歇菜了,还能痛苦到哪里?”做零售的老板嘟囔着,“我关心的是特朗普有没有可能被弹劾掉?”

  “那不可能,你看美国股市有多好!减税,企业利润提高,股价就涨,家庭财富净值创新高,失业率也降到3.9%。再看看A股!”有人回应。

  “A股也快到底了吧,你看上市公司半年报,二季度市场大跌时,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一直增持,9月阴跌这一段,一些QFII还在加仓。老外对A股好像比我们正面。”基金公司的人说。

  话题从股市转向楼市。“房地产是个大问题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最近郁亮在万科月度例会讲话,说方方面面都进入了转折期,万科战略检讨的结论是四个字,‘收敛’和‘聚焦’,要把‘活下去’作为未来三年的基本要求。碧桂园的中报里也说要降低增速了。”有人很担心。

  “房地产的好日子太久了,是该降降。几千家A股公司市值加在一起才等于6个‘苹果’,几个一线城市就相当于美国房地产市值的一半,是不是太夸张?要我说,最近中国经济的亮点是小米、拼多多、蔚来、美团这些有新模式、新动能的公司成功上市,海底捞也要上市了,只不过都不在A股。还有就是技术创新,华为、阿里巴巴、大疆、商汤科技这样的公司都在大力投入研发。如果研究开发在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靠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经济转型才有希望。”

  这位抨击房地产、偏爱独角兽的仁兄滔滔不绝,但很快也被质疑,依据是滴滴的危机,独角兽的亏损,共享单车的一地鸡毛,以及投资圈里蔓延的寒意。

  三言两语,你来我往,说到了民企。

  民企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说是“56789”——民营经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超过50%;对GDP、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均超过60%;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贡献超过70%;对城镇就业的贡献超过80%;对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90%。但最近,一谈到民企,似乎都在叫苦。

  经济学教授说:“对民企再怎么重视也不过分,因为民企乃就业之本。1978年,我们只有14万城乡个体劳动者,而到去年底,我们有6580万户个体工商户和2726万家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支撑起了就业的根基。“

  目前民企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全线困难,一蹶不振,还是结构性调整、有喜有忧?

  “不能一概而论。有民企之困,也有民企之新,像小米、OPPO、vivo、海底捞都很亮丽。吃的穿的都有很多网红品牌,潮品牌。要分门别类地看。”金融数据公司的分析师拿出一叠数据,分析开来。

  “民企大致可以分三个层次,上面是上市公司;中间是规模以上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标准是年销售额2000万元);最下面是广大的中小微。

  “先看上市公司,根据《2017年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数据分析报告》,到去年11月30日,A股3444家上市公司中,民企占2101家,2017年前11个月新上市企业中民企占86.7%;剔除利润最多的金融行业后,民营非金融公司有2095家,整体营业利润率为9.5%,他们以占比22.5%的资产完成了占比31.1%的利润,盈利能力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这说明,民企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是比较强的。

  “再看深交所披露的2017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年报数据的有2105家,共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增长20.58%,其中主板公司增长35.62%,中小板增长18.89%,创业板降低15.21%,剔除业绩波动剧烈的权重股温氏股份乐视网后,创业板净利润增长4.43%。这说明,民企主导的中小板特别是创业板,新兴产业、科技公司比较多,成长有波动性,还不稳定,但不是一团漆黑。从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数据看,地方国企、央企、民企的利润增速均比2017年上半年有15%-25%左右的增长,民企的增速还高于央企。通过这些数据,至少从上市公司看,民企的表现还是可以的。

  “但民企确实遇到了困难。一是不少民企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股权质押,因为股市下行,跌破平仓线,不得不出让控制权;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企的利润表现落后于国有控股企业,而且落后还比较多;三是最下面的中小微,因为金融紧缩、环评提高等原因,困难大 大加剧。”

  听了分析师一席话,大家明白了,当前民企之困不是全局之困,是结构性之困,越往下越困难。至于困难的原因,大家有些看法是一致的,比如整个消费增长趋缓、中美贸易争端造成心理冲击,这是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民企比较特有的问题是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得到公平待遇。也有人直言,一些民企的危机更多是自身因素,如过度投机,高杠杆粗放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与时俱进转型升级。还有人说,不少民企过去在劳工待遇、环保要求、税费缴纳等方面的标准比较低,现在要补课了,就不适应了。因此,国企要改革,政府要改革,民企也要改革,要提升素质。国企、政府、民企,三改齐发,“民企之困”才能走向“民企之春”。

  2

  第一个讨论的问题是税费。

  经济学教授说话了:“我来给大家讲两组数字。一组来自世界银行前两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在不含增值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税费负担(税费额/利润)是67.5%,在190个经济体中排第131位,对比起来,美国是44%,瑞典是49%,德国是49%,印度是61%,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平均为34%。我们税费中的社保费占企业利润的49%,美国是百分之十几,瑞典是高福利国家,也只有35%。第二组数字是关于社保的,中金公司最近测算,明年社保征收交由税务部门进行后,如果缴费基数完全规范化,同时也不降低社保费率,征缴收入可能增加7000亿元左右,其对整个上市公司的影响是盈利会下滑3%,民企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约8%,中小创公司利润下滑约9%。很多民企利润很少,已经在走钢丝,风再大点真的就会被吹下来。”

  政府官员的看法则有不同:“关于社保征缴,国务院常务会议说要按‘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部署,确保现有征收政策稳定,对历史形成的社保费征缴参差不齐等问题,严禁自行集中清缴。但大家也要看到,为什么这一点国企很少提意见?说明国企相对规范。《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2018》说,中国目前只有27%的企业社保缴费基数是合规的,15.8%的企业是按固定工资缴纳,按缴费下限缴纳的企业占比为31.7%。就是说,我们表面税率高,实际负担没有那么厉害。靠少缴社保费总不是长久生存之道吧。”

  做企业的接过话头:“你这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现在国企解决了多少就业?民企解决了多少就业?国企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程度高,大机器生产,用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不高,而民企很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没有国家投资,自己找饭碗已经不容易了,特别是小微,利润率那么薄,用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又比大企业高很多,如果硬要它交,算算账划不来,那只能裁员或关门,大不了不做了。怎么办?还有个问题,各地的企业工资统计,中小微企业因为分散,很难统计到,他们收入低、在统计中又被忽略,导致各地确定缴纳社保的工资区间对他们实际上偏高,他们本来没那么高工资,按偏高标准缴社保,根本没能力!”

第一个问题告一段落。

  第一个问题告一段落。

  结论:企业税费偏高,社保费的标准更高,对更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的民企来说,无论税收还是社保,足额规范征缴至少目前不现实。苛刻地一刀切,很可能一片片倒下。必须从长计议。

  3

  第二个讨论的话题是爆仓。主要是券商投行部的人在讲。

  “我这些年一直服务民企上市公司,没看到今年这么惊心动魄的,那么多中小市值公司的股价跌掉一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大股东的股票质押跌破平仓线,债务危机一触即发。此时谁不差钱呢?央企和地方国资。他们积极‘买壳’,今年已有20多家民企上市公司向国资转让了控制权。如果不是‘窗口指导’不许轻易平仓,我估计有好几百家上市公司大股东要换人。到9月中旬350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离职,去年离职了478位,如果接下来还有爆仓的,估计从2017到2019年,上市公司董事长离职的会突破1000人,绝大部分都是民企。”

  媒体提问:“那你觉得,这种控股权的‘国进民退’,是有意为之的部署,还是市场下跌后的自然结果?”

  “应该说,是资本市场下行等一系列客观因素造成的综合结果,并不是政策方向。但从一个更大的视野看,民企纷纷爆发债务问题,不得不卖壳,和他们在融资、发债评级、银行资金接续等方面天然不利的条件又是分不开的。‘去杠杆’是大势所趋,不去确实不行,但金融机构都厌恶风险,民企就会首当其冲。同时,一些民企的危机和他们乱投资,乱并购,乱做账也有关系,赶上这两年证监会加强监管,也引爆了不少雷。你看有些出事的民企同时也有财务造假、业绩‘大变脸’、涉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合同诈骗、票据诈骗等问题。”

  券商人士把大股东遭遇危机的关键原因讲了一遍。

  一个和定向增发(指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有关。2006年推出的定增,意味着放宽上市公司的融资条件,资本市场一度有90%多的股权融资都通过定增。2012年前定增没有太大问题,个别发行有困难的,大股东就说我来做个保底,支持上市公司融到钱。2013年之后定增变味了,股市向上,有券商发报告提出“万点论”,2014-2015年很多大股东主动要求保底,他看到的都是赚钱机会,比如股价15、16块钱,13、14块钱搞定增,最高涨到60块。他当然愿意保底,明股实债,想把上涨的大头都提走。大股东保底,谁给他资金呢?银行、国企,他们也觉得定增是个好品种,私募也进来了,大家携手帮助大股东配资,先是1:2配,通过夹层甚至按照1:9配,大股东的利润非常可观。

  2015年股市大跌,但之后定增还是很受欢迎,因为大家认为3000点是底,定增很安全。所以大股东继续保底,当“劣后”(指给参与定增的优先级投资者固定回报,他拿剩余收益)。谁想到股市这一年多来,杀的最厉害的就是中小盘、创业板。这时所有参与定增的人都是输家,一些大股东东挪西借要兑现承诺给别人的固定回报,陷入了债务危机。

  第二个问题是股权质押。大股东的财富都在上市公司,靠股权质押融资最方便,有的大股东把几乎100%的股权都质押了。这有客观原因,股市上涨时上市公司习惯做并购,但程序慢,审核时间不确定,所以大股东先用股权质押,融资把资产先买下,再注入上市公司。股市好的时候,券商争先恐后帮助大股东做质押融资,券商的资金成本是4%到5%,融给大股东7%-8%,吃这个差价。大股东股权质押融资后就买资产、进军别的产业、买别的壳,等等。但股价下来了,这个模式就不成立了,如果没钱补仓,股权就要由债权人处置。这中间又赶上了“质押新规”,比如原来可以按面值6折质押融资,突然收缩到3折,还有“减持新规”,对大股东减持股票有时间和数量上的严格限制,无法通过减持变现,于是纷纷爆仓。

  “所以从目前上市公司这些‘国进民退’的案例看,应该说是一种市场行为。历史上,民资收购国企比较多,特别是‘国企抓大放小’那个阶段,国企真的不行。现在国资入主一些民企,不是说企业本身不行了,而是大股东因为爆仓,公司易主了。‘消灭’了大股东,但企业还在,还正常运行。”

  媒体继续提问:“照你这么说,大股东‘国进民退’很正常。但国企就没有债务问题吗?负债累累的城市投融资平台公司就有现金流还债吗?为什么银行还在支持他们,而民企只能卖股权?还有,大股东股权质押,有多少比例是正常的融资需要,有多少比例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投机?”

  “问的有道理。国企和民企在金融资源供给方面待遇不同,是事实,这是我们的市场文化,一时改不了。最近这两年‘去杠杆’,金融机构加强风控,打击‘非标’(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收拾空转资金,这对以往的高杠杆融资造成很大冲击。其实很多国企和政府投融资公司也是高杠杆,也亏损,但他们是有办法的,可以缓冲的,银行会保的,而民企没有‘保护伞’,资金链说断就断。比如企业发债,国企是AA+,民企只能评到AA,那民企发债的利息就高,而且根本发不出来。因为市场上充满对民企的不信任。所以,一刀切去杠杆、收缩流动性,会错杀一些只是一时资金紧张的企业,信用一收缩,大股东为避免信用违约、不连累上市公司,甚至被逼去借P2P和高利贷,还利息都是不小的数目,这就形成了‘负反馈’。

  “但是大股东自己确实也要反思。虽说融资难,但上市公司比起中小微,融资出路还是很多的。如果不是过去太激进,太金融化,很多大股东死不了。

  “至于说正常融资和投机性融资,这个很难区分,也不能说一爆仓就是投机惹的祸。因为大股东融资也是有成本的,年息至少百分之七八,他不会轻易去赌。当然,很多大股东对自己过于自信,以为干什么都能成功,这是激进的内在原因。而观察那些优秀的上市公司,会发现负债率总体是不高的,有的甚至是零负债。”

第二个问题告一段落。

  第二个问题告一段落。

  结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国进民退”,并非政策所向,而是诸多市场和企业因素共振的结果。民企从中也要吸取教训,加强风控意识,要警惕在金融放松周期里过度借钱,好像“不借白不借”,特别要警惕把经营性融资搞成资本投机(比如一些大股东把股权质押的融资拿去炒股票),等把自己玩完的时候,没有谁会管你。

  4

  第三个讨论的问题是过桥。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

  一家投资公司老板说:“我们前两年投了一些中小企业,他们现在最大的困难是,银行为了规避风险,要求还了旧贷之后才能贷到新款,不少企业只能靠借高利贷的‘过桥资金’维持,就像《人民的名义》里的蔡成功。这样不仅成本加剧了,而且即使‘过桥’了,银行也可能以额度不够等原因不再续贷。尽管银保监会要求银行落实‘无还本续贷’,但实际操作中,‘过桥’还是极为普遍,弄不好就落水。像我老家,一个省只有两个市明确要求‘无还本续贷’,大部分地方都要‘过桥’。”

  大学教授问:“我听银行的说,不是他们不愿意支持中小企业,实在是风险太大。他们提供的资料很多都不准确。你觉得踏踏实实做企业、只是资金困难的比例有多高,骗贷或者故意给银行挖坑的比例有多少?”

  “那你真的搞错了,中小企业不是那些把投资者本金当利润、乱来一气的P2P,我敢说95%以上都是老实人。同时我也主张,对于真骗贷的,建立黑名单,提高违规违法的成本,让他身败名裂,形成震慑。”

  旁边一个做小微金融服务的接着说:“我觉得80%以上的企业是不会故意骗贷的。大多数企业非常看重诚信。现在的问题是,再讲诚信的企业也要‘过桥’,一弄就是几个星期,赶上银行班子调整或者领导出国,一两个月也很正常。‘过桥’期间要借高利贷,要收缩生产,有订单也做不了,对外该付钱的先不付,由此带来的损失很大。还有,银行的再贷款要求企业提供很多单据,比如原材料购货单,企业这时候已经收缩生产了,不可能有那么多单据,被逼着和社会上的中介合作,造假流水单。”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融资贵。我们做小微服务的资金来源于大型国企,现在不少大型国企的钱花不完,而且银行给的贷款利率向下打折,所以他们成立金融服务机构,给周边中小企业贷款。资金差价就是利润。而民企直接去贷款,上浮个百分之几十很正常,日子当然没有国企好过。”

第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束了。

  第三个问题的讨论结束了。

  结论:中小民企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首先,对于因资金短缺和流动性不足陷入困难的民企,要有更大的容忍度,要尽可能站在企业立场思考问题;其次,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最后,银行的成分歧视的有色眼镜要尽可能去掉。

  5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讨论的问题是损益。即国企民企的利润情况。

  政府官员开了个头。

  “我觉得今天的讨论很好,立足事实,着眼于解决问题。现在最怕胡子眉毛一把抓。我觉得这几年政府不断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放宽准入’、‘坚决消除各种不合理障碍’,出台了很多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也专门有个通知,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财产权利。说政策‘走回头路’、‘开倒车’,这和事实不符。

  “但正如大家的反映,民企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我是这么看的,这可能是整个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阵痛。过去粗放增长,高杠杆驱动,产能过剩严重,环境也破坏得厉害,所以要搞供给侧改革。改革总是有代价的。大家可能不记得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国企改革,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很残酷,但整个行业2000年扭亏为盈。那时是‘国退民进’,纺织工业部撤销了,国家对纺织行业几乎不再提供补贴和政策优惠,纺织行业国有企业从2003年的1754家下降到2008年的1175家,但这个行业垮了吗?没有,中国入世后纺织出口全球第一,遥遥领先。因为民企成为主力军,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数量达到3.3万多家,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态势。

  “大家提到国企现在日子比较好过,其实这也是一件好事,可以为国家做更大贡献,可以多划拨一些国资充实社保。社保充实了,就可以把社保费率降下来,这不就帮助民企了吗?所以我想,国企民企在不同的时代是有办法形成互补的,不是对立关系。”

  经济学教授拿出一叠数据,说:“‘两个毫不动摇’,这个我相信。但现在也要正视现实,就是近两年国企和民企的效益出现了显著反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数据,从2016年到2018年(为体现可比性,均为1-7月数据),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速度分别是:-6.1%,44.2%,30.5%,私营企业是:8.7%,14.2%,10.3%。国企利润突飞猛进,主要是在上游生产资料领域占主导,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可以看一下国企主导的一些行业2016年到2018年(均为1-7月)的利润同比增长情况:采矿业是-77%,7.9倍,53.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130%,100%,97.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9%,13.7倍,18%。相比起来,制造业这三年的利润同比增长为12.8%,18.1%,14.3%,明显不如上游,而制造业是民企的基本盘。同时,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每年是动态调整的,一些倒闭的企业不再进入下一年统计,根据招商证券丁安华的研究,倒闭的企业主要是民企。如果考虑到这个因素,民企的利润表现会更差。

  而仔细分析上游行业利润的成因,主要是靠“去产能”之后的提价。

  以钢铁为例,根据中钢协等部门的数据,2016年是化解过剩产能开局之年,在化解了超过6500万吨粗钢产能后,钢材价格震荡上涨,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8%,盈利却实现了303.78亿元,而2015年同期为亏损779.38亿元;2017年,得益于“去产能”和清除“地条钢”,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78%;2018年上半年,约380家主要钢企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33%,利润则同比大增151.15%。利润增速远超收入增速,主要拜价格上升所赐。以螺纹钢为例,2015年最低时1吨1600元,现在1吨4200-4300元。

  教授念完数据,叹了口气:“国企赚钱是好事,但上游行业的利润增长是靠价格不断上涨,成本压力就会传递给中下游。由于民企所在行业的竞争十分充分甚至过分,很难将压力再向终端传导,所以就会倍感艰难。国企掌控着许多资源,有独特的资源红利,如果这类红利继续扩大,我认为绝非国企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四个问题结束了。

  第四个问题结束了。

  结论:要真正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将其落到实处,就必须尽可能将政府手中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牌照、许可证,通过市场化改革,惠及更多主体,而不是直接用行政手段让国企独享。

  6

  2015年曾是国企的艰难时刻。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944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221.6亿元。

  经过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651亿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53.1亿元,这几年的总趋势很明显,国企增长很强劲,民企原地踏步。

  中国经济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与制度特征,把“国”与“民”对立起来,并不能解决问题。然而,现实告诉我们,现在是到了要将国企改革、政府改革、税费改革等统筹推向深入,真正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时候了。最佳的路径也许是,通过国资改革,增加划拨社保的国资比例,社保充实后降低社保费;将更多有资源红利的领域向民企开放,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简政并节制政府支出,降低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率;民企在轻装上阵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提升自身素质,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如果不从总体上采取系统措施并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在实践中可能会一手硬一手软,而这对中国的未来绝不是福音。

  (本文作者介绍: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谢海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民企 改革 税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楼市取消预售制:中国抛弃香港模式 今后再无地产大佬 刘强东案细节:酒局似鸿门宴 受害人保留床单作证据 刘强东击败美国99%性侵犯?案件移送检方意味着什么? 嘀嗒回应顺风车主侮辱女乘客:永久封号 刘强东性侵案女主角微信曝光:他强迫我发生性关系 肖远企:银行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小微和民企的资金供给 中国新中产特点:强烈的理财意识 蹩脚的理财技巧 外媒曝刘强东性侵案内幕:女主称被强迫 饭局是圈套 阿根廷进口美国大豆 同时出口自己的大豆到中国 王福重:有钱还是得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