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秦朔
虽然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众多,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很大程度上源于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滞后,无法优化现有供给结构。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在硅谷的圣荷西给你写几句话。这一期的大视野要延后发出,对你说声抱歉。
文章是前两天写完的,写了我在俄罗斯和硅谷的一些体会,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一些新的感受。然后这两天就爆发了药品方面的事件。我的文章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但因为后台操作方面的原因,无法按时推送给你。
在我看到的关于药品问题的讨论中,我觉得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曾任综合司司长的范必先生有一段论述值得关注。他的文章是2016年第6期《宏观经济管理》发表过的,总的题目是“供给侧改革理论思考”。药品是其中一段,还有土地、资本、能源等等。我们的药品供给为何不能优化,为何原则和实际之间有偏离,这500字说的很明白。
希望用这种方式对读者的期待做一个简单回应。请大家理解。
——秦朔
人民群众普遍希望用上好药、新药、放心药,但我国的药品供给总体质量不高,“劣药驱逐良药”现象突出,国外发明的新药一般要10年以上才能进入中国。我们可以在世界各地看到很多“Made in China”的商品,但找不到中国制造的药品。
虽然我国药品生产企业众多,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很大程度上源于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滞后,无法优化现有供给结构。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将科学标准作为评判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我国药品监管从原则上讲也坚持这一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因素干扰药品标准制定、审评审批、执法监督。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把关不严,使大量没有临床价值的药品由“地方标准”转为“国家标准”;为照顾民族感情,对民族药实行宽松政策;为维护社会稳定对一些不达标、不合格的药企从轻处罚。在诸如此类的因素影响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合格的无效药”。
造成药品供给约束的其它原因包括,药品分类审评制度不够完善,临床急需、确有创新的药品难以得到及时评审;药品生产许可与上市许可的绑定尚未完全解除;药品监管队伍力量不足、素质不齐;监管体制与国际不接轨等问题。优质药品供给不足,意味着低质药品占用大量医保资源。不但不利于保障公众健康,也极大地增加了财政负担。
(本文作者介绍: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谢海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