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数据造假风波:企业为何铤而走险

2018年07月18日10:33    作者:凯盛专家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凯盛专家

  一则狂犬疫苗数据造假的消息掀起了舆论风暴。7月15日下午,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称,其在对长春长生开展飞行检查中发现,该企业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为。狂犬病的病死率接近100%,数据造假是否意味着质量问题?企业为何进行数据造假?我国“小而散”的疫苗生产模式有什么弊端?

  假疫苗?不必惊慌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几代研发人员的创新,我国狂犬疫苗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甚至一些关键技术参数高于发达国家标准,相当数量的产品已经对外出口。狂犬疫苗是灭活全病毒疫苗,通过化学的方法灭活病毒,目前使用高效的β-丙内酯灭活剂替代传统的甲醛,病毒灭活彻底,存在活病毒的风险极低。

  据称长春长生疫苗造假是企业为了符合GMP条款,调整了产品数据。从产品本身来看,监管机构对质量严格监控,每批都要通过国家批签发检验才能上市销售,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不会流入市场。因此,生产假疫苗危害公众安全的可能性不大。

  此外,有效性作为疫苗能否进入市场的关键质量控制因素,国际上对其效价指标有统一标准,无论国家监管机构还是企业都按标准方法检定,与统一来源的标准品比对,因此疫苗批签发放行时的有效性不会出问题。

  山东疫苗事件以后,国家对疫苗冷链运输的监管非常严格,执行也很到位,各流通环节相互制约,谁也不愿为违规的产品担责,促使各方严格把控,避免差错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冷链运输中产品每个时刻,处于哪个地理位置,温度多少都是有记录可查的,如果温度超限,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收货方必须查验温度记录,如果某个时点数值超过规定值,就不会接收入库,因为接收入库就意味着违规,就要担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监管与生产的矛盾

  疫苗生产数据造假有多种原因,个别情况是为了适应监管需要,投机取巧,在一定程度上受“监管所迫”。

  我国实行GMP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于医药生产的方方面面的要求非常详细。GMP起源于国外,它是由重大的药物灾难作为催生剂而诞生的,是一种极为精致的、严密的管理体系,有一套特有的思维逻辑,中国企业要落实好GMP,就要投入很大的管理成本教育每一位员工,事实上,很多企业还是形式上的GMP,监管机构怎么说就机械地怎么做,以满足检查专家要求为第一目标,还远没有把GMP当作有用的质量监控工具。

  具体来看,特定的历史阶段国产疫苗上市前研发不够充分,工艺不够规范,监管不够细致,法规不够健全,造成批准的工艺参数不够细致,与实际执行的参数不匹配或相悖,监管部门对产品细节骤然严格把控,企业措手不及,“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弥补”,存在一些数据不匹配的问题,责任在企业,管理机构也是需要反思的。监管步伐比较快,制度更新快,企业要付出巨大成本才能跟上节奏,由此的生存压力迫使一些企业铤而走险。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达标,需要进行产品数据调整,有些情况是技术迭代不及时,技术水平与标准提高不匹配,矛盾由此而爆发。

  事实上,我国没采用GMP之前,也拥有一套本土的疫苗生产管理方案,对企业形成了规范的约束,保障了几十年的疫苗安全用药问题。

  事实上,由于中国医药监管步伐比较快,很多国外药企也抱怨“不适应”。

  “小而散”生产模式的弊端

  监管步伐加快、加强,有些企业投机取巧是疫苗数据造假的原因之一,从产业角度来看,要归于我国疫苗生产企业“小而散”的模式。

  从监管的角度,我国的疫苗管理制度完全与国际接轨,很多规定和条文都是直接翻译自国外文本,因此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体系严谨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从执行的角度,监管部门非常专业,眼光独到。

  与西方相比,我国制度层面不存在太大差距,但是疫苗企业小而散的生产模式“拖了后腿”。

  例如,某跨国疫苗公司的一个工厂,几乎能够生产全部的传统疫苗。从品种规划、管理设计到车间布局等方面非常专业。

  相比之下,我国拥有近四十家疫苗企业,很多企业只有一两个品种,生产成本低,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一两个品种就能养活一个大厂。例如,长春长生一半的营收来自狂犬疫苗收入。2017年公司销售狂犬病疫苗304万份,销售额约为7.34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7.7%。

  政府在价格方面的做法也是值得商榷的。政府过度考虑价格控制,某些地方政府要求投标企业提供周边省份的中标价格作为参考,甚至要求不得高于周边省份中标价,某种程度上迫使企业压缩成本,再具体一些,企业会压缩管理成本直至生产成本,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容易催生短视的企业文化,有时会饮鸩止渴,研发力量投入有限,疫苗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多年前,我国在疫苗领域有“六大所”布局,包括北京所、长春所、成都所、兰州所、武汉所、上海所,不同地域布局、不同产品布局,奠定了我国疫苗产业基础。但是,随着生产和市场逐渐放开,疫苗供应由疾病控制需求导向演变为市场导向,背离了公共防疫的主旨,让很多人发了财,他们在圈了钱之后开始圈产品,建立疫苗生产企业。细数现在出事的企业,大多属于这类企业。

  疫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国家应该在这一领域控制生产,严格监管控制,形成良性竞争,提高民营企业准入门槛,让疫苗企业回归公共防疫的主旨,让优秀的企业更具优势,真正做大做强疫苗产业。

  本文作者为凯盛专家:高正伦博士,北京祥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质量受权人、副总经理,1995年进入疫苗领域,长期从事疫苗生产、质量和研发工作,是某上市手足口疫苗(EV71)的主要研发者。

  (本文作者介绍:凯盛专家是一家专注产业经济的严肃内容供应商,由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一线专家对行业热点和前沿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责任编辑:赵子牛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铁又一个重大升级!再见了车票! 网传碧桂园某部开誓师大会:集体喝鸡血(图) 去日本帮人捎点处方药?倒卖者可能被罚款甚至入狱 传碧桂园誓师会集体喝鸡血 员工回应:是打气没有真喝 常德民企举报市委书记侵占资产 争议焦点是棚改项目 曹德旺125亿身价能捐70亿 曾表态个税应3万元起征 侠客岛:42天108家p2p公司爆雷 但这还没完 【独家】漩涡中的比亚迪:知情人称广告案藏融资骗局 肖锋:高考状元都去清华学金融了 社会还有发展吗? 不敌美俄!中国队获第59届国际数学奥赛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