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凯盛专家
在前沿技术领域,比如对技术储备与研发实力要求很高的无人机、AR/VR、机器人等,小米模式似乎发展得也并不理想。面对行业老大坚实的技术能力,小米产品仍不能望其项背。
回望小米的上市历程,从最初放风2000亿美金估值试探市场,到后来拟以1000亿美金估值在香港与大陆两地同时上市,到最后A股CDR被迫取消,港股上市遇冷,估值腰斩,甚至有投资人给出了300亿美金的估值。
市场上讨论小米估值的观点众多,从手机行业的角度来看,结论不容乐观。作为小米收入主要来源,2015年手机业务占总收入80%,2016年占比71%,2017年占比70%。目前手机行业遭遇寒冬,将打击小米的营收,或许无法支撑现有估值。
智能手机饱和
目前,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不景气。今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808.3万部,同比下降28.6%;前五个月出货量为1.59亿部,同比下降19%。
由于手机行业红利消退,5G尚未实现商用,智能手机市场凛冬已至。
首先,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换机热情下降。2016年中国手机普及率达到58%,远远高于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43%。这意味着中国没有使用手机的人已经非常少了,市场已经达到饱和。此时如果想扩大市场规模,就取决于产品的迭代周期。换言之,用户换手机的频率越高,市场规模越大。
但是目前很多人换手机的频率正在降低,原先换手机的频率在半年或者一年左右,目前平均换机周期已达到2.7年,而所有品牌中平均换机周期最长的苹果一般在3-4年。
其次,产品同质化严重。一款机型热销势必会引来众多模仿者,比如IPhone X 的齐刘海设计,让国内出现了一大批模仿者,甚至连OPPO、华为等知名的手机厂商也纷纷赶这个时髦,推出齐刘海造型的手机。
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产品同质化严重,让消费者的审美逐渐疲劳。
最后,智能手机“空窗期”已经来临。过去从3G到4G的切换过程中,诞生了非常强大的通讯红利,智能手机一飞冲天。现在的手机市场处于4G到5G的切换过程中, 由于5G尚未来临,4G不再惊喜,这个时间段对于手机行业而言非常艰难。直至2020年,5G才能达到规模化商用。
在存量竞争的时代,强者恒强,中小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截至2018年3月,苹果、OPPO、华为、vivo、小米五家厂商的累计市场份额为82.3%,其它众多手机品牌则分食剩下不到20%的份额,并且还在不断下滑。
小米排在第五,份额为10.3%
截至2018年3月,中国手机市场用户规模最大的品牌依然是苹果,份额高达25.7%,但有小幅下滑。而OPPO则成功反超华为爬上第二,成为国产手机第一,份额为17.2%。华为位居第三,份额为16.8%,vivo位居第四,份额为12.3%。小米排在第五,份额为10.3%。
从价格维度来看,国内手机市场占有率各不相同。
在500-1000元的价位段,小米是绝对的王者,无论是地级市还是乡镇,小米销量最好的手机都是售价799元起红米5和999元起的红米5 Plus。
集中在低价位手机为小米带来不小的弊端。有媒体测算,2300万出货量才获得了232亿的收入,相比之下,vivo、OPPO和iPhone 等高端机型只需要一千万甚至几百万的出货量就可以达到。
在1000-3500元的价位段,vivo和OPPO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1000-2000元价格段,OPPO和vivo合计占到了整个市场分额的一半;在2000到2500这个价位段,两者占掉了整个市场份额的68%。
在3500-4000元的价位段,苹果第一,华为第二;在4000-4500的价位,华为第一,苹果第二。
超过4500的价位段,苹果是绝对的王者,占整个市场份额的78%,三星和华为共占20%。
综上来看,高端价位国际品牌占据绝对的优势;中间价位华为占很大的市场份额;中、低端价位由OPPO、 vivo垄断;1000元以下的价位,小米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
注重研发?别闹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各个厂商采取的方法不尽相同,小米通过互联网模式突围,这也让小米目前活得非常滋润,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新零售”如何去做,是未来手机厂商能否活下去的一个关键因素。通过线下渠道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吸引更多的数据流量进来,对于手机生产商而言至关重要。
小米通过直营店小米之家,对线下的“新零售”模式探索。小米之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带来了大量的流量,同时也将很多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用大数据分析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应对市场竞争,这也是未来竞争的主要趋势。
虽然小米在新零售的创新卓有成效,但是在研发领域却相对薄弱。
5G时代的红利即将来临,各大手机生产厂商必须提前布局,才能充分享受红利。目前,小米产品研发投入不足,2015年到2017年,小米研发投入为15.11亿元人民币、21.04亿元人民币、31.51亿元人民币,占收入的比例为2.26%、3.07%、2.75%。这对于小米快速增长的国际化业务而言,也面临着知识产权和法律法规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
在前沿技术领域,比如对技术储备与研发实力要求很高的无人机、AR/VR、机器人等,小米模式似乎发展得也并不理想。面对行业老大坚实的技术能力,小米产品仍不能望其项背。
小米模式在核心技术层面存在难以逾越的坎。毕竟拥有过硬的技术,提升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这是所有品牌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第一要素。
本文作者:手机品牌运营经理Kobe,进入手机行业多年,先后担任多个知名手机品牌区域零售负责人。
(本文作者介绍:凯盛专家是一家专注产业经济的严肃内容供应商,由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的一线专家对行业热点和前沿议题进行深入分析。)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