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 | 莫开伟
从2022年4月至2023年底,国有银行与大型股份制银行掀起了四轮存款利率下调潮,同时地方中小银行也都稍后连续跟进,2024年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全国各地方中小银行就“扎堆”密集下调存款利率,且下调幅度涉及各档次银行定期存款,存款利率下调的幅度较大,除了5年期存款利率仍维持在2%+之外,其余各档期定期存款利率都进入了1%+时代。
而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地方中小银行形成鲜明而强烈反差的是,民营银行存款利率却“依然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保持着较高的存款利率水平,且与其他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较大。据各民营银行官网显示,整存整取存款利率明显高于大行,多家民营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均高于0.2%,多家民营银行3年期存款利率保持在3%以上;其中辽宁振兴银行各期限存款利率最高,3个月为1.85%,6个月为2.05%,1年期为2.25%,2年期高达2.85%,3年期高达3.5%,5年期为4%。就拿3年期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来对比,辽宁振兴银行两类定期存款利率分别比国有大行高出1.55个基点和2个基点,存款差距之大可谓天壤之别。
民营银行保持这么高的存款利率,还是令广大民众十分羡艳的,很多网民也想不通民营银行到底为何能保持这么高的存款利率?是民营银行营销存款困难为提高吸引力故意设置这么高的存款挂牌利率,还是民营银行拥有较强经营优势和存款竞争优势,才不怕保持这么高的存款利率?事实上,民营银行并不是存款竞争中处于劣势,反而是其凭借后发的金融科技优势,在提升民营银行各方面营运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提升获客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提升管理效率等方面更是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同时,民营银行经营规模小,也保持了一定经营优势,因为存贷款规模小,存贷比就相对较高,资金运用率高和闲置率低,保持了较高的生息资产率和收益率,这就让民营银行保持了较高的净息差优势, 也使得民营银行有能力、有底气保持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66%,1.81%,1.60%,1.89%,民营银行净息差则达到了4.21%,分别比上述四类银行的净息差率高出2.55基点、2.4个基点、2.61个基点和2.32个基点,让其他四类银行只能望洋兴叹。
尽管如此,笔者觉得民营银行应该逐步改变存款高利率营运策略,紧随其他银行存款利率调降的步伐下调存款利率,不能保持这么高的存款利率差距,应尽量缩小与其他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
为何这么说,有如下理由需要民营银行改变存款高利率现状:一则,在各类银行存款利率顺势下调的总体态势下,民营银行却依然保持较高存款利率水平,这种举动与存款利率市场化格格不入;同时,这种举动在当前经济低迷而又复苏缓慢的态势下,是不可持续的。因为高存款利率总是要靠高贷款利率来支撑的,就眼下而言,能够支持民营银行高贷款利率的民营实体企业恐怕只能是越来越少,这样下去贷款利息收入减少就在所难免,净息差收窄也将成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存款高利率也就自然不可持续。所以,与其等到时被迫下调存款利率,倒不如现在顺应存款利率下调的潮流,主动实施对存款利率的下调,与己与企与民都是能够接受的。二则,民营银行保持这么高的存款利率,导致这么高的净息差现状,实质也与当下中央政府提倡对民营实体企业降费让利的政策要求是不相符的,也与民营企业服务宗旨是相违背的。国家设立民营银行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全面的金融服务,以提升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同时,民营银行服务的核心是“民”,发展要真正体现为民间投资转化器、服务于民营经济的助推器、便民服务的服务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民”字的道路上健康发展,让民营银行成民间投资之福、民营经济之福,真正体现民营银行的发展根本。显然,如果保持存款高利率,必然会对民营企业实施高贷款利率,这不仅难以真正落实中央政府的要求,也势必会加重民营企业的经营负担,使原本经营微利的民营企业更加难以恢复生机和活力,最终民营银行的生存发展也将陷入“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本”的困难境地。三则,与民营银行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相适应,会让民众感到失望。国家设立民营银行的出发点,就是增强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和渗透力,改变民营经济一直受歧视的不利生存状况,实现民营银行的错位发展;尤其希望民营银行凭借自身后发的金融科技优势实现差异化和精细化发展。显然,民营银行应该成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大量的民营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便利店,而不是挤向传统银行拼存款贷款的小银行。对此,民营银行只有真正在便民上下功夫,而不是盲目拼存款利率、拼贷款利率、拼规模,民营银行才能真正植根大地,最终长成茂盛的参天大树。
总之,民营银行只有放弃短视利益行为、树立长远发展眼光,主动调整存款高利率营销策略,才能使经营行稳致远,最终无后顾之忧。对此,民营银行应逐步弱化以高息揽客、揽储的模式,围绕自身特点与传统银行形成差异化定位,发展好数字金融,通过科技手段融入客户生产生活场景,强化客户的精细化运营,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长久之计、强盛之计!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曹睿潼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