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王洪章
这次首届论坛,探讨湾区金融问题很重要,湾区的经济和金融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有的专家给湾区总结了很多发展和创新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做为后起之秀,从它所处的位置、特定的环境,无疑是一个实力雄厚、活力焕发、潜力无限的区域,各项指标都居于世界前列。相对活跃的金融市场、不断畅通的融资渠道和逐渐向好的金融环境是大湾区打造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今年4月份视察广东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说明大湾区要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大湾区实现这个目标,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而金融的优势发挥则更为重要。
一、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优势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基础较好,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这里既有全球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有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中居第12位的深圳和居第29名的广州。湾区金融业总体规模已达到世界级水平:2022年粤港澳三地银行总资产合计约8.3万亿美元,银行存款总额高达4.3万亿美元,均超过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保险保费收入约1634亿美元,相当于全国总保费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但是,湾区金融也存在一些提升空间:大湾区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对接不足,金融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均存在错配或不足。制造业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3%,在世界四大湾区当中最高。但大湾区制造业生产模式总体上仍较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金融科技创新的支持,双轮驱动需要加速,使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金融业在服务实体中展现出创新的风采。
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程度有待提高。粤港澳金融产品体系各有不同,由于监管、产品标准、程序管理的差异,金融产品相互认可度不高。像当前热门领域——碳金融,境内对在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的政策和流程普遍不熟悉,发行绿色债的动力不足,市场建设方面。尚未完全实现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碳交易市场,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两家碳排放权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在2020年成立了可持续及绿色交易所。但是,广深港三地碳配额还不能跨市场交易和互认流通,澳门还缺乏专门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
总部金融机构实力欠缺。与国外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总部金融机构在规模和实力上不小差距:银行业方面,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23年全球一级资本前50强中,已无香港地区银行的身影,珠三角总部银行仅有深圳的招商银行上榜。证券业方面,截至2022年底,香港证交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总市值分别为46366亿美元、46583亿美元,上市公司分别为2582家、2753家。香港、深圳证交所的总市值仅相当于美国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25%。保险业方面,在2022《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55家保险企业中,香港的友邦保险、太平保险集团上榜,深圳的平安保险集团上榜,但相比纽约大湾区的和东京大湾区,数量还较少。
二、加大开放力度,借鉴国际湾区金融发展经验
其中一个经验是政策引领作用,纽约湾区从1929年至今,共做了四次区域规划,引领了湾区百年发展。其次,是推动建设繁荣的金融市场。纽约湾区作为金融最为发达的区域,高盛、摩根斯坦利、花旗等世界顶级金融机构的总部及分支机构均设立于此,金融资源非常丰富。
湾区金融发展的政府政策的推动效应非常突出,硅谷资本和科技结合的源头,就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相关政策,对硅谷产业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1974年,美国通过了退休收入证券法,促使养老基金进行广泛投资。1979年进一步放宽了养老基金对风险投资的限制,这不仅使养老金成为风险投资的最大资金来源,也使整个风险投资的资金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1982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法》,通过立法,不仅规定政府按法定比例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资助和发展经费,而且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有关优惠政策,确保政策的稳定。
再次,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纽约和旧金山湾区天使投资和私募股权等资金为处于各个阶段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旧金山湾区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已经呈现出多样性。小企业投资公司可从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获得低息贷款,然后投资给小企业;合作制的风投公司可参与小企业管理局制定的投资计划;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按照股份制企业进行运作;集团内部风险投资公司使用本公司的发展基金进行投资。同时美国完备的资本市场,为风投资金退出提供了渠道,以纳斯达克等市场为中心,通过IPO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实现资本退出。
另外,日本东京湾区金融体系以间接投资为主,银行的间接融资占科技企业总融资的40%。为日本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日本的大企业与大银行的深度合作,造就了日本钢铁、汽车、电子、医疗等世界级产业巨头。目前东京湾区加大了直接融资对湾区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重视和鼓励金融创新。纽约湾区就是世界上最先探索和建设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区域,坐落着全球知名的金融创新实验室,为推动湾区的金融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金融创新都出自于国际湾区,国际湾区知识创新和产业转型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源泉。
三、以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大湾区金融优势
对标全球三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湾区的产业创新和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这种支持应该是紧密地、有针对性地、多样化地、高质量地支持。
(一)建立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和金融联动
全球三大湾区的发展历程说明湾区多样化创新型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制造业转型,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金融都伴随这种转型,实现金融业自身的蓬勃发展。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是“科技+金融”、“制造业+金融”的典范。粤港澳大湾区既有深圳的科技企业集群,又有广州、佛山等先进制造业企业集群,还有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平台,集合了全球三大湾区的优势和自己的特色。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方面 ,要坚持产业和金融联动,建立相互错位发展的产业和综合金融体系,探索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科研、技术开发、中间试验到形成产业以及成为优势,产品、产业及与客户的连接与服务,需要金融在其中发挥综合性优势。综合化金融是目前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形式,有条件给予湾区全方位支持,当然需要针对湾区的产业形态和创新需求,建立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这将成为湾区金融的必要选择。
(二)高质量发展依赖特色金融优势发挥
粤港澳大湾区有望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并为低碳发展树立区域标杆,碳金融将是大湾区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大湾区碳金融还存在标准有待统一、碳金融的资源与低碳转型的压力不匹配、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不足。需要加强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碳金融标准的统一和推广;建立可量化的碳金融评级体系,推动粤港澳考核结果互认,建立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标准化产品认定标准;加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建立企业碳账户体系,提高企业碳排放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推动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持有情况,提高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鼓励香港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到内地开展业务;探索在大湾区建立统一的碳市场,强化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的桥梁作用,建设亚洲碳金融中心,增强大湾区碳金融辐射力;将碳金融作为大湾区金融枢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金融方面,大湾区科技底蕴深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2016年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与省科技厅建立了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各家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都有很多创新。未来建议完善科技创新金融体系,提高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比如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金融改革试验区。探索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在后续投资、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其长期投资行为。
关于科技金融,不能不提到硅谷银行,硅谷银行的倒闭,一些专家认为是硅谷银行服务模式出了问题。其实不然,硅谷银行倒闭,美联储的疯狂加息是主要原因,而不是其经营模式,历史说明,硅谷银行为硅谷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模式已得到社会的认可。继续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
有必要设立大湾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企业孵化;设立大湾区科技融资担保基金,重点为大湾区科技公司提供融资担保。创新相关跨境金融产品。支持大湾区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跨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加强与外部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用好跨境资金池和跨境人民币投贷款资金,在区内设立更多跨境人民币投贷基金,积极支持大湾区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方式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
(三)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开放
中国金融开放和国际化是大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是加大湾区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机构走出去,人员走出去,业务走出去,才能实现金融双循环,提升国内金融国际化水平。包括保险服务中心建设;促进专业资格的相互承认和专业服务跨境执业。完善互联互通机制,扩大可投资产品机制。
另外,作为重要的湾区经济区域,应建立国际大宗商品储备库,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及定价,始终是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专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地位,并任其摆布,在湾区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应把参与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定价做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环。还需要建立大宗商品储备库,大型银行有能力也有义务在国内支持企业建立大宗商品储备库,为大宗商品交易定价和交易服务提供基础支持,不然即使参与核心会员也不清楚大宗商品库存真实情况,不能左右定价,甚至交易失灵。2015年,建设银行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伦敦金属交易所清算公司签订谅解备忘录,并由建银国际收购了LME 9个圈内会员中的一个会员的控股股份,意在帮助中国企业和国际客户参与LME交易以及开展人民币清算服务。大湾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制,与现有大湾区现货交易机制相互配合,参与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活动。
加强监管合作,开展联合监管,加强信息共享,推动建立相对统一的风险监测平台;加强大湾区金融和法律事务协调,参照国际规则,进一步建立金融纠纷快速处理机制。
(四)高质量发展需要国际金融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金融合作和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境内金融业走出去,是一个独特而迫切的需要,这与其他湾区金融环境完全不同,它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点,需要正视他的困难,大湾区唯有合作才能解决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各自利益问题。大湾区金融的协调发展,需要在现有的制度内,突破行政区域界限。欧盟的开放协调方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该方法包含了“行动纲领——指标——国家行动报告——评价”四个阶段,形成政策制定、目标分解、监督和绩效评价等政策过程的完整周期。由成员组织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行动纲领经过各成员组织代表共同商议达成,确定之后,对成员组织具有强制约束力,成员组织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完成时间表。在评价阶段,各成员组织定期提交行动报告,汇报政策进展,欧盟周期性地召开会议评议这些报告。大湾区可以借鉴这些经验推动各方面务实而深入的合作,提高金融开放水平。
本文为作者参加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大湾区金融论坛主旨演讲实录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