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王伟
摘要
■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总资产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净利润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调,净息差也进一步收窄,整体经营环境承压。2023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9%。3月末商业银行总体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增长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74%,较2022年四季度的1.91%下降0.1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3.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41亿元,总体保持低增长态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2%,较上季末下降0.01个百分点,连续十个季度出现下降。拨备覆盖率为205.2%,较去年同期增了4.5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在持续加强。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5%、11.99%和14.86%,较去年末均有所下降。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9.5%,流动性比例为62.97%,总体保持稳定。
■展望2023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应切实提升经营服务能力,有效应对净息差收窄和净利润放缓;积极应对资本新规的监管要求,做好潜在影响评估,适时调整优化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策略;同时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持续发力,强化重大风险的化解和防范能力。
目录
一、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一)资产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
(二)净利润增速下滑较快
(三)净息差继续下行幅度较大
(四)风险状况
三、2023年二季度运行展望
(一)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银行开展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
(二)商业银行应提升经营服务能力,有效应对净息差收窄和净利润放缓
(三)积极应对资本新规的监管要求
报告正文
一、2023年一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2023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比前三年同期平均增速低0.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未来还有一定修复空间,另一方面可能反映了我国经济潜在增速有所下降。宏观风险方面,一季度宏观杠杆率从2022年末的273.2%上升至281.8%,其中,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创新高,居民部门杠杆率重拾上升趋势,政府杠杆率升幅较小。国际方面,当前,全球仍处在贸易和库存周期的下行期。在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之下,美国经济增速出现较为明显的放缓迹象,3月份美国通胀环比增速较快回落。欧元区受能源危机缓解和周期错位等因素影响,经济有所修复。在接下来的二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可能会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2023年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根据人民银行数据,3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8%、12.7%和10.0%,总体处于较快增长阶段。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0%和41.2%。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较去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较去年同期下降1.35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3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717元,较上年末升值1.4%。
金融监管方面,2023年一季度,《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印发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由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集中统一领导,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形成新的“一行一局一会”格局。一季度监管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对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分类进行了约束,并对已经试行近十年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等信贷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公开征求意见。原银保监会在一季度发布《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了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同时也对信托公司的业务分类以及信托公司异地部门提出了设置与管理方面的要求。2023年一季度,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开具的监管罚单数量环比上季度略有下降,但处罚金额环比上季度呈上升趋势,以金额计,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收到罚金较多,主要集中在信贷业务、公司治理及其他、理财业务、同业业务及资金业务等。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 资产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9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66.4万亿元,同比增长14%,占比41.9%;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68.9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比17.3%。总体来看,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增速在经历了2020、2021两年短暂回调后又恢复了10%以上的较快增长。
贷款增速较快依然是资产增速变化的主要来源。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呈现以下特点:不同类型银行信贷投放更加平衡。一季度末,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贷款增速分别为13.7%、11.1%,较年初均提升0.7个百分点。二是信贷投放延续“对公强、零售弱”特征,基建、制造业领域信贷投放力度较高。三是区域分化延续,江浙等区域维持较高信贷投放力度,而东北、西南地区信用扩张相对乏力。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通过加强引导,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得到支持。根据央行数据,3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6.7万亿元,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为74.3%。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1.2%,比全部贷款增速高29.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领域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比全部贷款增速高3.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0%,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4.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765万户,同比增长14.4%。房地产开发贷款有所回暖,但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速依然在不断下滑,显示需求依然乏力。2023年一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3.3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4万亿元,同比增长0.3%,增速比上年末低0.9个百分点,占全部信贷余额的比例下降至17.27%。从余额增速来看,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呈持续下降态势。2023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速下滑至0.3%,已远低于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1.8%的同比增速。提前还贷潮也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下滑造成显著影响。
图1 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净利润增速下滑较快
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增长较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分结构类型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累计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395亿元、1505亿元、891亿元和77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6%、-1.42%、21.4%、-3.01%,除了城商行利润有较大幅度增加外,其他类型银行增速均出现下降。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盈利增速较上年显著承压,而城农商行则表现出一定的业绩韧性。在各类银行机构中,仅城商行盈利增速较上年提升,一方面,城商行息差收窄幅度显著小于其他类型银行,有助为利息收入提供更好支撑;另一方面,城商行上年同期业绩基数较低,23年一季度城商行净利润同比增速环比2022年是有所下降的。
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净息差继续下行幅度较大
以净息差衡量各类银行的盈利能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银行业2023年一季度净息差为1.74%,较2022年四季度的1.91%下降0.1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
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较去年末分别变动-20BP、-16BP、-4BP和-25BP,只有城商行净息差下降幅度较小,其他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净息差出现明显下降,主要受到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需求持续走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详见第三部分分析)。
图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 风险状况
1. 不良资产余额增速有所回落
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1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41亿元。从最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走势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上升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不良资产上升幅度持续低于资产增速。
图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3年3月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62%,同比下降1个BP,连续十个季度出现下降。其中,大型银行不良率1.27%,同比下降8个BP;股份制银行不良率1.31%,同比下降了4BP,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城商行为1.90%,同比下降6个BP;农商行不良率3.24%,同比下降13BP。总体来看,大型银行和股份行的不良率持续改善,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依然较高且存在较高反复性。农商行近年来通过加大贷款核销力度有效压降了不良率指标,但由于前期增长加快,压降形式依然较为严峻。近年来整体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经营业绩改善与信贷投放逆周期扩张,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各家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从2021年开始普遍增加了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不良贷款的真实性也有了较大提升。
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从关注类贷款指标来看,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4.2万亿元,同比增加4.5%,增幅较2022年末下降了3.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规模与占比的下降表明,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间,新增不良可能增长压力有所减弱。
图6 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动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 风险抵补能力较为稳健
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4万亿元,同比增长9%。拨备覆盖率为205.2%,较去年同期增了4.5个百分点,较上季度末上升2个百分点,连续十个季度上升。拨备覆盖率的连续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当前总体拨备情况依然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
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也呈现收敛态势,但城商行和农商行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251%,较去年末增加了6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较上季度有所放缓,但大型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整体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15%,与上期基本持平,保持了比较稳健的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城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86%,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39%,仍较上期下降了5个百分点左右。
在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正常增长的背景下,部分优质商业银行可以适当降低拨备计提,回归常态化发展战略,在释放盈利的同时适度增加信贷投放,从而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对于不良率高企,同时风险抵补能力较为欠缺的农商行,出于对未来风险因素的考虑,要高度关注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图7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3. 流动性指标保持稳定
流动性比例。2023年3月末,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比例为62.97%,与上季度基本持平,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分银行类型来看,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流动性比例同比分别上升2.1、-1、4.2、2.9个百分点。
图8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2023年3月末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95%,同比保持不变;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7.57%,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存贷比处于相对高位,也意味着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负债的期限与规模匹配度,谨防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发生。
图9 商业银行整体超额备付金率与贷存比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流动性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22年3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49.5%,环比上升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一般由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来满足,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流动性覆盖率回调一定程度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成本的考虑。
图10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流动性监控指标主要还是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情况,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事前对流动性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术,从而能更加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以及缺口的变化。与此同时,不同银行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方面多下功夫。
4. 资本充足率进一步下降
2023年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5%、11.99%和14.84%,较去年末均有所下降。总体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是有较为显著的提升,这一方面在于近年来监管对银行的资本补充要求更高,特别是2021年实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后,主要银行均加强了资本补充力度,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累计超过2万亿元。
在资本充足率结构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去年末减少了24BP,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了2个BP,二级资本充足率则上升了12个BP,这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商业银行息差持续收窄、信用风险出清加速对盈利消耗,净利润增速下滑拖累部分区域银行的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部分区域银行资本加速消耗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相对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现阶段部分银行对二级资本债选择不赎回的策略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基于盈利压力,二级资本债券不行使赎回权案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山东、辽宁、安徽、吉林等地的城农商行未行使赎回权的二级资本债案例较多。尽管短期来看部分选择不赎回二级资本债会对资本充足率形成一定支撑,但从中长期来看,上述行为会加大投资人本金回收、期限错配、估值波动等风险,会在一定程度影响投资者对购买二级资本债的热情,从而为后续发行增加难度。
图11 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35%,较年初下降了41个BP,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36%、12.39%、11.94%,分别较年初下降21BP、22BP和24BP,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幅度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银行。
近年来不少银行发行了资本补充工具,央行、银保监会对此也都给予了积极的帮助和支持,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是应该注意到,有的资本补充工具的质量不是很高,自身的风险抵补能力不是很强,一旦真正遇到问题的话,比如清偿顺序等等的都会有一定问题。此外,这些工具大多数又是由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互相持有,这带来风险仍然局限在金融系统内,这点很不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后续在提高资本充足率方面,商业银行可结合《新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风险权重的最新要求,例如可针对简单、可比、透明度较高的资产证券化降低权重的要求,可以稳步推进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具有流动性,把风险分散开来,降低风险资产占用,增强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
图12 不同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三、2023年二季度运行展望
❏ 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银行开展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
2023年5月份以来,多家银行集体宣布下调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一年期以上整存整取利率纷纷下调25到30个基点不等,多轮下调后,当前多数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3年、5年期存款挂牌利率已降至3%以下。中国银行业下调存款利率,主要基于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央行货币政策引导。当前国外经济形势复杂影响外需扩张,加快消费与投资恢复步伐需要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其中下调存款利率虽然不是央行货币政策最为直接、最有效的操作工具,但在缓解银行资金压力、降低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刺激消费和投资等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存款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央行进行窗口指导,以保障存款利率合理有序调整。二是银行业整体存贷款供需关系失衡。去年以来,存款增长较明显,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新机制带动存款利率下降,而贷款需求却相对疲软。在市场利率整体已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灵活调整存款利率,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正常应对机制。三是商业银行自身净息差管理需求。贷款利率有下行需求且持续压缩银行净息差,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4%,较2022年末下降17bp。降低存款利率成为银行缓解这一压力的选择。
展望下一步,中小银行有较大概率会跟进降低存款利率,尽管中小银行应该有降低存款利率的积极性,但中小银行资金成本高、融资渠道窄,大幅调降存款利率会导致负债业务出现困难,流动性趋紧,所以合理有层级、有梯队的降低存款利率有利于中小银行保持一定吸储竞争力。短期来看,存款利率下调能够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压力,但由于下调幅度较小,缓解该种压力的能力有限。此外,此次存款利率下调可能会小幅推动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但在净息差收窄限制与境外高利率约束下,贷款市场利率的下行可能没有太大的空间。从长期来看,利率变动需求和实体经济资金供求相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一些挑战,利率水平整体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有一定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潜力较大,在潜在增长率水平不低的情况下,资金需求有望回到相对正常状态。随着资金需求上升,存款利率也有上升可能。
❏ 商业银行应提升经营服务能力,有效应对净息差收窄和净利润放缓
一季度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长较快,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质量基本稳定,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但同时,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有所放缓,净息差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需要引起注意。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仅增长1.3%,增速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而去年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仍达5.3%。数据还显示,2022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呈逐季下降之势,年末净息差为1.91%,同比下降17个基点,而2023年一季度净息差仅为1.74%,较2022年四季度下降0.17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息差下降更为明显。银行息差缩窄及净利润增速下滑,主要受到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需求持续走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受疫情余波和国外政治、贸易环境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导致企业有效信贷不足,同时政策驱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供需两方面影响压缩了银行贷款定价空间;二是为持续让利实体企业,贷款市场利率已降至历史低水平。3月末,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保持为为3.65%和4.3%,分别较2021年末下降0.15个和0.35个百分点,也带动贷款加权利率持续下行。三是负债端成本下降受到信贷需求不足、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制约,无法有效下降,影响了净息差的改善。对中小银行而言,受制于融资渠道和管理水平,其负债成本下降难度更大。四是不良贷款核销也会对利润和净息差带来冲击。此外,受地产产业链和提前还款潮拖累,房地产贷款和按揭贷款利息收入存在较大影响,潜在净息差风险不容忽视。对于银行而言,下半年将进入更加严峻的净息差保卫战,目前存贷款利率现倒挂趋势说明银行净息差收窄问题已非常严峻,根据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此前发布的《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为1.8%(含),低于1.8%将被扣分,银行已到了必须打响息差保卫战的时刻。
下一步,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有效提升银行业自身稳健发展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从银行自身角度,首先,商业银行更应该从负债端发力,控制负债成本,通过经营客群聚焦核心存款,获取更多低成本资金;其次,应着力提高资产端质量,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高零售贷款占比,深入考察客户的资质,做好贷后监控,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第三,加大非利息收入占比,拓展财富管理。从监管角度,监管政策也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继续保持健康稳健发展态势。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监管要求和考核指标,引导银行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价格与节奏,保持业务发展可持续性,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继续加大对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支持力度,拓宽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支持中小银行综合运用优先股、定向增发、可转债、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工具补充资本,不断增强资本实力和稳健发展能力。
❏ 积极应对资本新规的监管要求
2023年一季度,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就《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本新规”)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我国银行业应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新资本监管规制。“资本新规”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进入到新阶段,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可以预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准备好、实施好、应用好新资本监管规制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资本新规”重点明确了以下内容:一是构建差异化的资本监管体系,按照银行间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差异,划分为三个档次银行,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二是全面修订第一支柱,特别是在信用风险权重法方面,细化风险暴露划分,结合国情完善地方政府债、房地产业务、同业业务、中小微业务和股权业务资本计提规则,同时落实“穿透原则”,根据业务实质计提资本;三是全面修订第二和第三支柱,提出了在第二支柱方面压力测试应用的要求;四是统筹考虑资本监管规制体系,整合杠杆率,并有效衔接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和总损失吸收能力等要求。
作为银行监管体系的核心,资本监管规则的变化对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从长短期来看,其影响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不会显著增加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压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差异化的监管制度安排,可以降低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而另一方面,大型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监管资本的节约。二是将会对银行资产结构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总体上看,预计在资本管理新规实施之后,我国银行尤其是资本充足率承压较大的银行会调整资产结构,压缩部分高资本占用业务,加大低资本占用业务发展。三是对商业银行数据和系统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精细化风险经营能力。
下一步,在我国明确整体实施安排后,商业银行应将实施新资本监管规制作为具有全局影响的重要经营策略进行推进,建议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深入应用资本监管改革成果,进一步发挥资本约束引导作用,强化经济资本观念,约束风险偏好和风险承担,通过不同业务资本占用导向,引导银行强化组合管理,服务好实体经济;二是针对新资本监管规制实施,应高度重视,配齐力量,要以2024年顺利实施新资本监管规制为目标,加大人员投入,配备充足资源,强化统筹管理,确保稳步实施新监管规制;三是跟进监管动态,做好潜在影响评估。在配合银保监会资本规制修订工作的同时,持续跟进监管动态,做好潜在影响评估,适时调整优化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策略。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