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曾刚
报告负责人:曾刚
报告执笔人:曾刚 王伟
摘要
■2022年三季度,商业银行总资产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净利润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调,总体风险抵补能力仍较为稳健。2022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两个季度保持10%左右的增速。9月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085亿元,同比增长1.2%,较上季度末出现较大幅度回调,其中农商行同比下降57.4%。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4%,与二季度末持平,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BP。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99万亿元,增速回到5.6%,较上季度增速有所回落,总体还是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整体不良贷款率1.66%,同比下降9个BP,连续八个季度出现下降。拨备覆盖率为205.5%,较去年同期增了8个百分点,连续八个季度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在持续加强。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64%、12.21%、15.09%,各项资本充足率较6月末有所上升。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覆盖率为142.7%,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流动性比例为61.66%,和上季度持平,同比上升3个BP,总体保持稳定态势。
■展望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应继续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力,持续强化重大风险的化解和防范能力;完善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的管理机制,增强其经营能力;进一步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
目录
一、2022年三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一)资产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
(二)净利润增速回调,农商行大幅下降
(三)净息差继续下行
(四)风险状况
三、2022年四季度运行展望
(一)商业银行应继续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力
(二)持续强化重大风险的化解和防范能力
(三)农商行经营形势不容乐观,需继续深化改革
(四)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
报告正文
一、2022年三季度银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
2022年三季度,发达经济体增长持续下滑、通胀严重且面临衰退风险。10月份IMF预测2022年和2023年全球GDP将分别放缓至3.2%和2.7%。当前,欧美日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经济收缩态势,日本出现日元大幅贬值和债券抛售现象,欧盟高通胀和经济衰退趋势明显,美国在加息和缩表的重压下,预期2023年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较大。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我国较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恢复,主要指标恢复回稳。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3.5个百分点。
2022年前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信贷总量增长稳定性增强,1至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9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2%、12.1%和10.6%。信贷结构持续优化,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4.6%和30.8%。三季度人民银行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9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0%,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处于有统计以来低位,10月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4.3%,较上年末下降133个基点。三季度,强美元带动人民币汇率继续调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0998元,较上年末贬值11.4%,在本轮人民币汇率调整过程中,央行也通过调节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等市场常见的外汇政策基本已经出台。
2022年三季度,银行业监管政策持续落地,金融监管力度不减。在整体金融监管方面,三季度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人民银行发布《黄金租借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金融监管机构在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规范黄金租借业务的开展以及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商业银行行为监管方面,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发卡营销、授信管理及风险控制进行了规范。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经营行为作出了约束。监管处罚方面,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稳就业、保民生”的整体基调下,三季度,银行业监管态势整体平稳,罚单数量较去年同期小幅度上升,罚没金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大额罚单也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二、银行业经营情况
❏ 资产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
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37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占银行业主体的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15.3亿元,同比增长10.9%,连续两个季度保持10%以上增速。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54.6万亿元,占比41.3%,同比增长12.7%;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65.2万亿元,占比17.4%,同比增长7.2%。总体来看,整个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增速在过去两年短暂回调后又恢复了较快增长。
贷款增速较快依然是资产增速变化的主要来源。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其中9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2.47万亿元,同比多增8108亿元。截至9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216.5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人民币贷款余额2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央行货币政策也要求信贷总量保持稳定增长,继续加大对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资产结构方面,今年以来货币政策通过加强引导,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得到支持,三季度以来房地产贷款增长有所恢复。根据央行数据,9月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8.7万亿元,在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中占比为59.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0.8%,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9.6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自2020年6月以来持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速。贷款总量增长和期限结构优化同步推进,有力支持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筑底企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6%,比全部贷款增速高13.4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房地产贷款也有所回暖,2022年三季度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上半年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
图1 商业银行资产及资产增速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 净利润增速回调,农商行大幅下降
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7085亿元,同比增长1.2%,较上季度末出现较大幅度回调。从相对效益指标看,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0.75%,也是自2007年以来的最小值。分结构类型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累计实现净利润分别为9752亿元、4027亿元、2217亿元和764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4%、9.04%、15.59%、-57.74%,农商银行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也拖累了三季度商业银行整体利润增速。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农商银行净利润同比降幅较大,一方面来自资产质量的压力,这既影响平均收息率,也影响不良贷款核销与减值损失计提;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负债成本的压力,主要是导致利息支出增长过快,影响营业收入增长。所以,农商银行在后续业务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稳增量、提质量、调结构、控成本。
图2 商业银行净利润及增速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 净息差继续下行
以净息差衡量各类银行的盈利能力,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为1.94%,与三季度末持平,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BP,而且今年以来净息差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低于2%,前三个季度还表现出逐季下行趋势。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同比变动-10BP、-14BP、-15BP和-21BP,农商行息差下降幅度明显较快。今年以来净息差出现明显下降,主要受到贷款重定价、让利实体经济、企业信贷需求持续走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受疫情和国外政治、贸易环境影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导致企业有效信贷不足,同时政策驱动银行加大信贷投放,供需两方面影响压缩了银行贷款定价空间。二是监管和货币政策也强化了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趋势。9月末,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65%和4.3%,分别较6月末下降0.05个和0.15个百分点,也带动贷款加权利率持续下行。三是负债端成本下降受到信贷需求不足、存款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制约,无法有效下降,影响了净息差的改善。对中小银行而言,受制于融资渠道和管理水平,其负债成本下降难度更大。四是不良贷款核销也会对利润和净息差带来冲击,今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累计核销79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91亿元;比2020年前三季度也多290亿元。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核销上依然维持较大力度。此外,受地产产业链拖累,房地产贷款和按揭贷款利息收入存在较大影响,潜在净息差风险不容忽视。后续应继续推动加强银行负债成本管控,以保持银行体系净息差的相对稳定运行。
图3 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 风险状况
1. 不良资产余额增速有所回落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2.99万亿元,增速回到了5.6%,较上季度增速有所回落,总体还是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从最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走势来看,不良资产余额上升的趋势已经得到遏制,资产质量改善明显,不良资产上升幅度持续低于资产增速。
图4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变化趋势(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022年9月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66%,同比下降9个BP,连续八个季度出现下降。其中,大型银行不良率1.32%,同比下降11个BP,总体保持较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1.34%,同比下降了6BP,城商行为1.89%,较去年同期上升了7个BP,农商行不良率3.3%,同比下降了30BP,农商行不良贷款的下降在于加大了贷款核销力度,这也对其短期利润和净息差带来一定压力。总体来看,大型银行和股份行的不良率持续改善,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依然较高且存在较高反复性。其中,城商行是三季度唯一不良率上升的银行类别。而农商行由于前期增长加快,目前仍然处于3.3%的高位,压降形势依然较为严峻。近年来整体不良率的下降,一方面得益于银行经营业绩改善与信贷投放逆周期扩张,但更大程度上还是来自商业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各家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下,从2021年开始普遍增加了不良贷款核销的力度。
图5 主要类型银行不良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从关注类贷款指标来看,三季度潜在不良资产质量形势仍不容乐观。9月末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4.02万亿元,同比增加6.1%,增幅较二季度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关注类贷款规模与占比的上升表明,现阶段及未来一定时间,新增不良可能面临较大增长压力。
图6 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及同比增速变动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 风险抵补能力较为稳健
拨备覆盖率体现了银行抵御预期损失的能力。2022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15万亿元,同比增长10%。拨备覆盖率为205.5%,较去年同期增了8个百分点,连续八个季度上升。拨备覆盖率的连续上升,反映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加强,当前总体拨备情况依然高于监管要求,且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稳健水平,风险抵补能力仍处于合理区间。
尽管大中型银行的抵补能力较为稳健,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抵补能力也呈现收敛态势,但城商行和农商行仍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247%,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较上季度有所放缓,但大型银行本身拨备覆盖率较高,远超最低标准,整体较为稳健。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213%,和上季度持平,较年初增加了4个百分点,保持了比较稳健的不良资产核销力度。城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95%,近四个季度持续提升,也属于稳健范围内。农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40%,较年初上升10个百分点,但仍大幅低于150%的安全区间。
当前,虽然新冠疫情仍然呈现局部爆发态势,但整体上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优质商业银行可以适当降低拨备计提,回归常态化发展战略,在释放盈利的同时适度增加信贷投放,从而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对于不良率高企,同时风险抵补能力较为欠缺的农商行,出于对未来风险因素的考虑,要高度关注这些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图7 主要类型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3. 流动性指标边际改善
流动性比例。2022年9月末,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比例为61.66%,和上季度持平,同比上升3个BP,总体保持稳定态势。分银行类型来看,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流动性比例同比分别上升2.1、0.8、7、8.7个百分点,均存在一定的边际改善。
图8 主要银行类型流动性比例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2022年9月末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1.56%,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存贷款比例(人民币境内口径)为78.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存贷比呈现继续上升的态势,也意味着资本补充压力持续存在。需要进一步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负债的期限与规模匹配度,谨防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发生。
图9
商业银行整体超额备付金率与贷存比变化(单位:百分比)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流动性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的重要指标。2022年9月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42.7%,环比下降3个百分点,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高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中要求的100%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一般由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来满足,这些资产的收益率相对较低,流动性覆盖率回调一定程度也体现了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成本的考虑。
图10
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各项流动性指标数值都满足监管指标的下限。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流动性监控指标主要还是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上银行的流动性情况,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事前对流动性需求和供给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术,从而能更加准确掌握流动性的供给、需求以及缺口的变化。与此同时,不同银行需要采取差异化的流动性管理策略,大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点仍然应该是不断提高额外流动性的运用效率,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股份制商业银行则需要重点保持流动性指标的稳定,并对市场流动性压力情景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还是应该在加强核心负债、降低负债成本、增加资本金补充方面多下功夫。
4. 资本充足率有所回升
2022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10.64%,12.21%,15.09%,各项资本充足率较6月末有所上升,这主要在于三季度以来,随着银行分红因素的消除,叠加监管推动地方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商业银行补充资本能力有所上升。总体来看,近年来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是有较为显著的提升,这一方面在于近年来监管对银行的资本补充要求更高,特别是2021年实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后,主要银行均加强了资本补充力度,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累计超过2万亿元。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资产端优化资产结构,加强绿色信贷,降低房地产等方面的资产配置,风险资产占用也有一定优化,2021年以来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的幅度要小于资本的增长速度,对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也形成一定支撑。
在资本充足率结构上,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下降了14个BP,其他一级资本充足率保持不变,二级资本充足率则增加了10个BP。通过分析发现前三季度资本充足率结构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二级资本债的发行规模加大对资本充足率的回升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二级资本债以发行便捷等优势受到商业银行青睐,前九个月,该类债券发行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6367.65亿元,较去年同期激增114.21%,且已超去年全年的发行水平。二是,利润增长相对于规模增长而言相对滞后导致核心一级资本补充乏力,部分中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甚至已接近监管要求红线。核心一级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最核心的工具,增长幅度会直接影响市场对银行的风险预期,商业银行可通过定增、可转债等方式,积极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图11 资本充足率结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分银行类别来看,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6%,较年初上升了32个BP,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且近年来资本充足率一般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5%、12.9%、12%,分别较年初下降27BP、23BP和53BP,今年以来,这三类银行资本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即总资本充足率尚存较大缓冲空间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压力较大,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近年来总体处于下降趋势。
2021年发布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定(试行)》以及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出台后,尽管短期来看对银行充足率冲击尚不明显,我国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均满足附加资本要求,短期内尚无资本补充压力,也未见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明显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于部分资本补充乏力、资本管理相对薄弱的银行后续资本压力可能增大。
相对于处于头部位置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相对较大。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商业银行在2022年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叠加监管对资本要求趋严,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资本充足情况需要重点关注。在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需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积极采用包括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途径缓解资本压力。
图12 不同类别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银保监会。
三、2022年四季度运行展望
❏ 商业银行应继续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力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支持下,在金融助力稳经济大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从信贷的增长来看,截至三季度,整个银行业的信贷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表明货币信贷总量给实体经济提供了充分支持;从价格来看,随着LPR的下降以及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贷款利率的下行,整个实体经济的综合融资成本在持续下行。展望四季度,银行业依然需要紧紧扣住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核心环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加强对产业升级、绿色低碳的发展、新型基础设施、乡村振兴、自主科创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助推实体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强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新市民、养老金融农村金融等薄弱环节的支持;第三,对安全方面的支持,包括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等;第四,使用金融科技、数字化手段不断提高自身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综合成本。
❏ 持续强化重大风险的化解和防范能力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所以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仍是未来一段时间金融工作的重要内容。2021年以来,监管部门坚持毫不松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重点推进了政策性银行、农信社、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机制改革,下一步仍应夯实金融稳定的基础,全力做好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坚决遏制各类风险反弹回潮,防止在处置其他领域风险过程中引发次生金融风险。具体包括探索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和补充资本。考虑到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有限,永续债认购倍数不足等问题,后续政策可着重于进一步支持资本补充工具的创新和落地,以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风险;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推动银行按时满足附加监管指标,制定恢复计划与处置计划建议,落实信息报送等审慎监管要求,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健全金融风险问责机制,对重大金融风险严肃追责问责,有效防范道德风险。通过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 农商行经营形势不容乐观,需继续深化改革
三季度末,农商行净利润为764亿元,同比下降了57.4%,降幅较大,结合近年来农商行的净息差降幅显著(2018年末到2022年9月末,农商行净息差从3.02%快速下降到2.06%),不良率高企,农商行整体经营形势不容乐观。这固然与外部经济环境下行以及大型银行下沉所带来的竞争压力有关,但农商行自身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在其中仍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农商行体系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这主要体现在省联社与一些自身治理能力比较强、业务经营好的优质法人机构的矛盾愈发突出。尽管省联社在上一轮改革中对扭转农村信用社基础薄弱、风险高企、案件频发的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省联社自身的管理约束不强,权责不对导致其对辖内法人机构在产品业务创新、科技系统支持等方面支持力度不足。二是治理机制仍不健全。农商行虽然在形式上搭建了公司治理架构,但实质上仍存在着董事和高管选择范围窄、股东数量多、股权结构散、治理能力弱等。这种治理结构容易被高管和少数关键人控制,少数股东入股动机不纯,通过股权代持、隐瞒关联关系等不当手段控制机构,操控机构成为“提款机”。三是业务创新转型滞后,体现在产品层面对农村金融需求变化挖掘不深,贷款期限、担保和还款方式等方面设计不够灵活等,科技支持方面,农商行数字基础薄弱,资金、技术和资源有限,数字化人才缺乏,信息科技系统支撑不足。
2022年,以浙江省联社改革为浙江联合农商银行为起点,新一轮省联社改革拉开了帷幕。之后,广东省联社、辽宁省联社、河南省联社等改革方案陆续出台或经监管部门通过,改革模式各不相同。从根本上看,各省联社应结合自身特点,差异化选择改革路径,但须坚持几个工作重点,一是要优化管理机制,探索与农村中小银行特色相适应的公司治理体系,提高农商银行群体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坚守支农支小战略定位,强化对全面乡村振兴的支持;三是在改革过程中,要压实各方责任,积极、稳妥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 聚焦负债成本和资产质量,保障银行业稳健运行
202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仍应在强化负债成本管控、加强风险管理以及优势营收领域继续发力,保障业务稳健运行。在强化负债成本管控方面,随着银行体系资产端定价逐步趋于下行,负债成本稳定的重要性也更为凸显。目前银行在负债成本上面临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存款期限定期化等制约,但随着存款业务到期重定价,存款报价机制改革红利在2022年进一步释放,叠加降息带来的市场化负债成本下降,有助于银行通过主动结构性调整来控制成本。在资产质量风险管理方面,2022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潜在压力主要来自于房地产市场风险仍未完全出清以及弱资质地方融资平台存在较大现金流压力两个方面,随着逆周期和跨周期安排下经济逐步企稳,银行资产质量有望维持大体稳定。在营收方面,随着银行加大财富管理业务布局、理财转型持续推进、疫情后银行卡及投行等相关业务恢复性增长等因素影响,预计财富管理、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进一步带动中收增长,支撑银行业营收的上行空间,财富管理先进银行的优势将会更加突出。未来营收增速较好的银行仍将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深耕优质区域和客群经营能力强的银行,可以通过提高信贷增速和加强息差韧性来提升业绩表现。二是在居民理财意识增强的背景下,渠道能力强、客群基础好的银行,可以在中收业务方面持续发力,从而实现轻资本和稳收益。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责任编辑:王婉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