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开伟:为何要为新市民搞好金融服务?

2022年03月08日09:58    作者:莫开伟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近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内容共九大方面二十八条。《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这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火爆了全国舆论媒体,全国3亿市民为之欢呼跃。 它让普通民众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希望,更对中国未来前景充满了信心。

  那么,什么是新市民?金融监管部门为何要发布专门服务新市民的金融政策?第一个问题按照《通知》界定的含义: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三亿人。

  正因为新市民是一个数量高达3亿的庞大群体,金融监管部门才专门发布为其搞好金融服务的政策制度。从当前中国社会现实看,金融监管机构发布《通知》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加速中国社会城镇化的现实需要。3亿新市民是中国城市居民的“新鲜血液”,其中聚集着各类优秀人才,他们入住城市,不仅能大大提高中国城镇人口数量、推动中国城镇化加速实现并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同时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无限动能,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而如果3亿人的合理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则有相当高比例的人就有可能重回“原籍”,这不仅不利于中国城镇化的实现,也有可能会让中国城镇化出现不同程度地倒退,这是为中国社会发展所不允许的现象。

  其次,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中国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3亿新市民涌入城镇也会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双重效应:这个庞大人群引导好了、利用好了,为他们提供合理、科学、有效的金融服务,让他们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聪明才智,不仅不会成为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和负担,反而更会促使他们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成为社会财富的积极创造者。反之,如果这部分人群正当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成天无所事事,不仅使他们各种服务社会的技能和特长得不到施展,更只会加重中国城镇的各种负担,最终会拖累中国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再次,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服务的需要。经济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基础,我国政府一直提倡和推进普惠金融服务,意在让社会各类群体尤其金融弱势群体能够高享受到金融发展与发展的“阳光雨露”,既让广大普通民众通过普惠金融服务改变自身经济落后状况、提高就业和收入增加的机会,最终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为中国社会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而涌入城镇的3亿新市民,因为各种原因成了金融服务没有完全触达和通畅的群体,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在顶层制度设计上进行重新安排,新市民也成了普惠金融最需要惠及的群体;《通知》的面世其实就是一种对城镇弱势金融群体的一种很好的金融制度安排。如果3亿新市民最基本的、最合理的金融服务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则表明我国普惠金融服务的“经络”没有真正打通,成效也很不明显。

  第四,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双创”是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提出来的,之后就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双创”高峰,这其实也是一种草根创业形式,是千百万普通民众的生存方式,可是至今快八年了,“双创”成效并不明显,尤其是近两年受到新冠疫情负面影响,加上全球经济形势的低迷,很多中小实体企业关闭,“双创”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回落,对社会就业、民众收入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带来不利影响。由此,促使中国经济从复苏中尽快企稳回升,必须为3亿涌入城镇的新市民搞好金融服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激活“双创”,使中国“双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能。

  第五,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开拓金融业务、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实力的需要。由于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加上全球疫情依然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中国银行保险等金融业也受到较大的负面冲击,不少银行金融机构在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甚至业务发展也遭遇到了“天花板”。由此,目前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需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寻找新客户人群。显然,目前看来,3亿新市民无疑是一个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这个庞大的群体既蕴藏着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又同时为金融业大有作为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只要金融部门做好了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创新了适应新市民需求的金融服务方式,开发出了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不仅能更好地将普惠金融服务落到实处,也能产生万亿计信贷规模,成为金融业一个巨大的“宝藏”,让金融业获取以千亿计的“收益”。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新市民所处的环境看,金融机构服务好新市民可从四方面入手:

  第一,从经营理念转变上切入。 充分树立金融服务大局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明白服务好3亿新市民的重要作用,把服务新市民放在重要经营战略地位;充分预见到搞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增强紧迫意识和危机意义,积极勇敢地参与;充分克服各种畏难情绪,应根据新市民存在的一些特点和难点,不断调整自身的金融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使金融服务工作能跟上新市民发展的需要。

  第二,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上切入。在金融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消除因循守旧金融服务模式。重点体现出服务方式的差异性和多样化特点,使新市民从事的所有行业、所有领域都不会存在金融服务的障碍,确保金融服务能够畅通到新市民的所有领域;在金融服务产品上有所创新,消除过去金融服务产品缺位的现象,打造一批创新、高效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使金融服务产品能够覆盖新市民所有的金融服务需求,消除金融服务空白和金融服务盲区,实现金融产品全能服务。

  第三,从日常生活创业上切入。打开新市民金融服务新局面,为保险、消费金融、小微贷款等提供金融信息共享平台,让新市民不出门、不到网点、不下载App就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推出完善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力争覆盖全国广泛地区,并推出“贷款冷静期”服务,消除新市民贷款需求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充分发挥数字平台作用,与相关服务平台协作开发出适合新市民的消费服务场景,有针对性地支持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第四,从金融保险保障上切入。保险机构要向新市民伸出“橄榄枝”,充分发挥更“人性化”的保险功能,开发出更多、更有保障的保险产品,加大新市民养老保险力度:保险机构应针对新市民养老需求和特点,探索开发安全性高、保障性强、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商业银行应研究养老储蓄产品,探索开展养老储蓄业务试点。二是为就业提供保障,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为突出的新市民群体,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三是提供健康保险,针对新市民群体中短期工、临时工较多的情况,加强保险产品创新,为新市民提供更加灵活的健康保险产品。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个人收款码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