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剑
资本只能用来应付一些日常风险,无法应付极端情形,因此也不用过度拨高其要求水平。
一、造血还是补血?
当一家银行经营出现问题时,创利能力下降,或者出现不良资产损失,亏掉了一部分甚至全部资本,不停失血。然后,监管部门就会开始按既定流程挽救这家银行,其中很重要的一步便是补资本。
我们可以在各种监管文件中看到类似“推动银行补充资本”的字样。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几乎违反常识的现象:经营得越差,越要为其补资本。
资本是用来创造财富的,资本也是稀缺的。在不考虑其他非经济因素的情况下(比如有些开发性、公益性的资本投入,这个另说),资本应该按效率配置,尽可能投入到收益水平高的地方去。而那些收益水平极低的生意,甚至是毁灭价值的生意,则应该抽回资本。
按这个原理的话,差银行应该关张大吉,而不是继续往里面投入资本。差的银行还继续往里面补资本,岂不是肉包子打狗,越补亏越多?
缺资本是银行差的结果,不是银行差的原因。这家银行不是因为缺资本而差,而是因为本身就很差,所以最后亏光了资本。想救治一家银行,关键是彻底纠正其经营管理上的种种问题,让其具备健康的造血能力。
恢复了造血能力后,为其补充一笔资本,让它重新拥有做生意的本钱,这个是可以的。比如近年的几家问题银行,都是监管部门花了大力气清理整顿之后,开始重新补资本。
所以,关键是如何整改一家差银行,让它重新具备造血能力。如果创利能力超强,补资本根本就不是个事,因为资本会吵着想参与进去(请参考近年优秀银行的定增案例)。
二、资本无底洞
银行业内曾有一句笑话:
银行要赚钱,用利润来补充资本,有了资本我们可以投放更多信贷,然后赚更多的钱,然后补充更多资本,然后放更多信贷,然后……
我们先不讨论有没有投放更多信贷的业务空间,也先不管投放更多信贷会不会有不良损失,假设这些都不是问题。那么,针对上述这个永无止境的死循环,资本投入银行的意义是什么?
银行业的这个死循环,翻译成术语,是:
赚了很多利润,却赚不到自由现金流。哪怕赚了更多的利润,都得投回经营中去。
可大学的财务学老师都教过我们,用来给股票估值的是自由现金流(或者更严苛一些,用自由现金流里真正分配给投资者的那部分,即股息),不是利润。
自由现金流不行,估值水平肯定高不到哪去。这是银行股长期低估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怎么做才是最符合股东利益的?同样,大学的财务学课程中都有。如果创利能力很强(比如ROE很高),那么应该少分红,把资本投回去,赚更多钱,这没问题。但如果创利能力不强(分两种情况:可能是自己能力不行,ROE很低甚至为负,比如一些差银行;也可能是这个生意依然很赚钱,但业务增长空间小了,这主要是一些大型银行,ROE还很高,但由于基数太大了,再想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那么就不应该将利润留存为资本,可以分配。而ROE、增速都超高的银行,你别分红了,分红是损害股东利益的。
这一点我们在估值公式上得到过验证:
当PB>1时分红率越低估值越高(PB>1时,说明ROE高过股东的要求回报率,那么钱就不应该还给股东,应该继续投入赚钱),而PB<1时提高分红率则有助于提升估值(PB<1说明ROE低于股东的要求回报率,应该把资金分红给股东,甚至应该撤资清算)。
所以,若真按财务学课程讲的,科学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差银行关掉,大型银行则把利润分掉。大银行ROE很高,但增速慢,就应该提高分红,成为诱人的“现金牛”。
比如,我国多达4000家的银行,很多小银行ROA水平极低,甚至为负,有些银行扭亏无望,并不一定是它们做得不好,也可能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银行,那么为其补资本是没意义的,应该兼并整合掉。
但我知道,这都很难。比如,大银行马上会回答说:我们要留存资本抵御风险。
三、资本能救风险吗?
能吗?或许能,但比较有限。
我们先看下两个东西,一是银行资本管理的起源,二是银行资本管理的理论逻辑。
银行资本管理起源于美国建国早期的银行业。当时美国银行业实施自由银行制度,即私人可以随便开银行,漫山遍野地开银行,没有政府隐性担保,信誉参差不齐,经营倒闭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只能依靠股东最低出资比例来证明自己的经营稳健和对存款人的保护。后来政府就将最低资本要求明确下来。因此,在当时,资本管理确实是有一定效果的。
至于资本管理推广到全世界,则就有那段大家都熟悉的美日对决的故事了。到了1990年代,美国人突然发现他们银行业在海外的份额被日本人的银行远远甩开了。这是因为,欧亚很多国家的银行业并不是起源于自由银行体系,而更像是国家银行体系,日本尤为典型(我国也是)。对于这样的银行,居民们一直相信国家会为存款提供绝对安全保障的,没有人会觉得需要资本来吸收损失。没有资本约束,意味着这些银行的资产扩张几乎是无限的,于是日本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甚至开始“买下美国”。美国人觉得这样下去自己就没法玩了,于是强行通过国际清算银行,悍然宣布:不符合资本充足要求的银行不能和我国做生意!
所以,实施资本管理,不是因为它能管理风险,而是因为游戏规则是美国定的。
当然,现在全世界实施的都是自由银行制度和国家银行制度的混合体。资本管理有一定的作用,但别夸大其作用。银行真遇到大麻烦的时候,尤其是大银行,挽救它的肯定不是那一点资本,而是国家力量。请参考次贷危机时的美国大银行。
我们来看看资本管理的理论逻辑。银行股东(及其他资本工具投资者)出资一定比例,作为资本,比如占风险资产的8%。那么这个意思是,当风险资产亏掉8%以内时,银行的其他债权人不会承受损失,从而保护了其他债权人。
静态看确实是成立的,但生活不是静态的。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很多现象证明了这一逻辑在现实中的苍白无力,是一套精美而无用的公式。比如,如果一家银行不良率突然到5%,虽然其资本还没亏光,但可能各种舆论袭来,存款人可能因为担忧就来提款了。或者说遇到非常突然的流动性冲击,昨天还健康无比的银行瞬间倒闭了。
这些时候,能够挽救它们的,只有政府。如果是大银行,那只有一国的中央政府。
所以,资本管理有作用,但作用有限。它在日常状况下,设置最低资本要求,确实能够起到防止银行过度高杠杆的作用,并吸收一部分损失。但在相对严重的情况下,并不能起到挽救银行的作用。换言之,这是一种常规管理手段,不是应急手段。
既然是常规手段,比例差不多就行,也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再高也应付不了极端情形。
而更为重要的,是严格监控银行微观业务层面的行为,以及管好宏观审慎,以便杜绝金融系统陷入极端情形。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缘成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