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程实
在我看来,惟有回归基本面,经济社会、金融市场、企业和个人,才能撇去“浮沫”,清楚地直面未来。
作为一名投行经济学家,我最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疫情会带来什么改变?我思考了很久,心里的答案很简单——回到从前。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而言,受疫情的冲击,经济规模、资产价格、个人财富的持续增长被迫暂停,甚至开始倒退、回到从前。不过,从极度的逆境中看到希望,从绝对的黑暗中看到曙光,从沉重的代价中吸取营养,一直是人类社会以退为进、自我涅槃的历史规律。在我看来,换个角度看疫情,回到从前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改变。
正如最近一首流行歌曲《少年》中所唱的,“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眼前这个少年,还是最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回到从前,一方面意味着失去,失去眼前浮夸虚伪的锦绣繁华;另一方面更意味着得到,重拾过去一往无前的质朴初心。
回到从前,确切而言就是回归基本面。在我看来,惟有回归基本面,经济社会、金融市场、企业和个人,才能撇去“浮沫”,清楚地直面未来。那么,什么是基本面?
经济的基本面是民生。经济的本意就是经世济民,经济发展最初和最终的目标都是民生福祉最大限度的普惠与提升。疫情之前,经济世界一路狂奔,人们迷失在GDP锦标赛和全球化洪流之中。而疫情这一盆冷水浇下之后,经济增长的狂热逐步冷却。当潮水褪去,全球政策层开始务实地将政策关切转向就业、民生和反贫困。就中国而言,疫情让人们领悟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GDP增长速度的快慢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增长所能引致的民富国强。疫情就像是催化剂,势必将加速全球经济回归基本面,加速中国经济从高增长时代向高增质时代转变,加速经济世界从思想到行动的历史性变革。
金融的基本面是信心。金融的本意就是资金融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资金顺畅流动的生命线是信用。因此,每一次金融市场的崩坏,都与信心的缺失息息相关。疫情之下,金融市场乱了方寸,甚至一度出现股票、债券、数字货币、黄金、石油及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同步下跌的现象。这表明,疫情冲击叠加经济衰退和政治博弈,对市场信心造成了巨大创伤。与此同时,美联储超常规货币宽松政策引发争议,市场对政策维持长期审慎的能力愈发怀疑;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沸沸扬扬,激发了市场对资产泡沫环境下企业诚信的莫大担忧。毫无疑问,疫情在金融市场发酵的过程,就是信心多维受创的过程,也是各类被掩盖的金融风险逐步出清的过程。这个过程短期来看是痛苦的,但相比疫情本身作为公共卫生危机而言,这些痛苦又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对于长期市场信心的重建也是有益的。疫情就像是刮骨疗毒,将金融市场令人担忧的潜在风险一次性集中释放,并促使市场重建,向着透明、自律与重心下沉的方向自我进化。这种基本面的回归让金融市场的未来更显健康。
人生的基本面是平衡。人生本质就是有得有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穿越周期、荣辱不惊的唯一秘诀就是守住本心、自我平衡。疫情对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会产生显著冲击:由于经济衰退和金融巨震,很多人的收入受到了影响;而长期隔离和居家办公,也使得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微妙改变。当节奏放缓下来,我们逐渐发现,事业的基本面在于个人竞争力;当周遭沉寂下来,我们逐渐发现,无效社交往往费力费神,生活的基本面在于自我成长和情感维系;当系统性风险来临,我们再次领悟到,覆巢之下无完卵,经济社会唇齿相依,财富的基本面在于突破认知局限和深度的利益共享。疫情就像是天启,警醒了此前浑浑噩噩、忙忙碌碌的人们。人生如白驹过隙,难求惊鸿一瞥,但求温润如玉。在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人际交往和自我建设中力争平衡,做到在得失之间取舍有道,在动静之间张弛有度。唯如此,我们才能穿越疫情的影响,归来仍是少年。
就像《少年》里所唱的,“换种生活,让自己变得快乐,放弃执着,天气就会变得不错,每次走过,都是一次收获。还等什么,做对的选择,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别管那是一个玩笑还是谎话。路在脚下,其实并不复杂,只要记得你是你呀”。
(本文作者介绍:工银国际研究部主管,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全球宏观、中国宏观和金融市场。)
责任编辑:张缘成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