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机构 蒙格斯智库
音乐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一定的生理唤醒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参与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享受,促进坚持,从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导言
随着我国疫情逐渐被控制、公共场所逐步开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参加体育锻炼,借此释放因宅家多日而被抑制的“运动之魂”。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普通民众在健身时、或是体坛健将在比赛前,都会戴着各式各样的耳机沉浸在音乐世界中。而这种做法真的合适吗?音乐对体育锻炼或是专业的比赛对抗又有哪些帮助呢?对此,Renée L. Parsons-Smith等人于2020年2月发文——Effects of Music in Exercise and Sport: A Meta-Analytic Review,通过研究发现,听音乐有助于情感反应、运动时的氧气利用和降低疲劳感。同时还发现锻炼参与者能比运动员得到更多的益处;快节奏的音乐会比慢到中等节奏的音乐带来更好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音乐可帮助人们在锻炼阶段转移注意力,降低自感劳累。而在赛前阶段,音乐能起到唤醒运动员精神的作用,特定的音乐还可将其情感调节至满意的程度,促进特定的情感反应。
背景知识
许多发达国家政府和卫生部门日益关注人们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问题,因为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缺乏体育运动则是此类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有证据表明,无法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在于,缺乏从锻炼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感。因此,近年来运动与健康心理学领域见证了一个从认知主义到享乐主义的转变。换言之,就是从原本强调运动的合理原因(例如“运动对身体有好处”)变为强调运动经历应是让人感到愉快和享受的。 并且运动带来多少好处取决于个人习惯和运动的频繁度,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开始关注影响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因素。
而音乐作为人类文化和进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可能更早于语言交流的出现。且音乐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活动出现在人们的视听中,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是在高强度运动下,音乐也能有效化解部分剧烈体力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而这提到的运动不仅包括高度规范化的体育活动、有组织的锻炼或舞蹈,也涵盖了不太正式的活动,例如散步、家务、园艺以及其他体力劳动。正是考虑到音乐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它也被提倡作为一种增加持续体育锻炼的手段。
过去二十年里已见证了一系列关于音乐在锻炼和运动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该论文主要着眼于三种主要机制:第一,考虑用音乐来调节情感或情绪状态。第二,将音乐作为一种分散注意力的工具。第三,考虑对音乐的节奏反应,重点是听觉和运动的节奏同步与神经关联。
研究框架
该文首先将音乐在锻炼和运动领域的影响量化为心理、心理生理、生理或增强的身体表现四个结果变量。随后总结了从1911年到2017年间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通过人工筛选出基于3599名参与者、产生了600种效应的139项研究用于元分析。
而纳入元分析的条件共有6个:a)在体育锻炼或竞技运动的环境下。b)使用音乐干预。c)评估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结果变量:情感效价(FS:Feeling Scale)、自感劳累分级(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心率(HR:Heart Rate)、摄氧量(VO2:Oxygen Uptake)、客观表现(Objective Performance)。d)设置无音乐对照组或条件。e)包含足够的统计数据用于计算影响程度。f)有英文版本。g)在截止日期前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上。
其中,c)中的FS评估的是心理反应;HR和VO2评估的是生理反应;RPE评定的是心理生理反应;客观表现指标评估身体表现。
而调节变量主要包括:领域特征、参与者特征、音乐特征、活动特征和研究特征。
随后,文章根据Hedges和Becker对受试者之间和受试者内部的研究设计分别计算了Hedges’ g,类似地,总效应大小的原始分数度量和变化分数度量方程分别被用来来计算受试者之间和受试者内部研究设计的方差。通过应用metafor包中的rma.mv函数进行多层次的荟萃分析,并使用漏斗图、Egger’s回归检验来检查偏差。
主要结论
1、音乐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一定的生理唤醒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增强参与者在运动过程中的享受,促进坚持,从而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2、音乐的节奏元素增强了生物力学或神经力学的反应,从而提升了运动过程中的氧气利用效率。
3、由于音乐能帮助转移注意力,所以可以使锻炼者从不愉快的、疲劳的感觉中分神,起到降低自感劳累分级的作用。
4、其余发现包括音乐在锻炼领域产生了比竞技运动领域更强的效应,因为竞技运动属自由度和开放度更高的活动,充满不确定性,而锻炼则更容易受到研究人员的控制,减少了自由度带来的混淆影响;此外,快节奏音乐比慢到中节奏音乐在运动锻炼过程中来带了更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介绍:国内首家中国宏观经济拐点研究和风险研究的独立智库机构,对经济、金融、法律、风险等领域开展量化模型研究)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