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心愉:为什么有股份制银行在悄悄调低信用卡额度?

2020年03月24日13:17    作者:夏心愉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夏心愉

  要防“坏人”,要防“中间人”变坏,以及还有一批本身信用不错的持卡人,是真实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而暂时无力还款了。那么在这资产质量管控比日常更难的特殊时期,银行调低额度的另一种考量,也是风险管理。少给额度少坏账。

  “愉见财经”交流群里有个群友,最近他的一张某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卡被降额了。他觉得很神奇也很生气,因为这张卡根本就是他的闲置卡,一张扔在抽屉里一年只刷6次以免年费的备胎卡——对,几乎不用。

  卡片莫名被降额,自尊心上总归是有些不爽的,他抱怨说这银行的风控是不是傻。他从来都按时还款,甚至连卡都不用,能产生啥风险?

  其实不止是我群里的这个持卡人。疫后期间,多家银行的信用卡中心都挺难的,发卡也难、收入也难、风控也难。其中的一个表征是,的确有那么个别几家股份行,最近是在悄悄调降一批持卡人的额度。

  对“疑似风险人群”降额是一种风控措施,同时监管也要求银行严格信用卡授信管理。这两点都很好理解。

  可让外界难以理解的是,为啥我这群友的确不属于“疑似风险人群”,也被降额了呢?

  群里还有些业外朋友的逻辑是,既然信用卡中心最近营收吃力,难道不应该干脆多给些额度促使大家去消费消费刷刷卡吗?

  不是这样的。下文慢慢来说。

  很多朋友有一个误解,认为信用卡的额度摆在那里,你如果不用,银行也就没提前给钱。你一没占用他的资金,二也没让他承担风险,所以那些用不着的额度,反正对银行而言也是零成本的,只要你信用OK,银行给额度,简直不给白不给嘛?!

  我就听到过不少持卡人的论调,说哪家银行给他们的额度最高,他们就用哪家的卡。额度高,比如说出去“我有一张50万的信用卡”,一则大概是能让某些卡友自我感觉棒棒哒,二则也的确让他们偶尔要刷大额时比较方便。

  于是很多银行为了拉动发卡,试图吸引客户的元素里头,额度总是其中一项。

  尽管人群里,大部分人其实根本刷不到自己的额度上限。比如信用卡额度5万,每月花花也就几千块。

  但“愉见财经”想站在银行角度解释一个大家不知道的内情:你们刷不掉的那些冗余额度,也在吃银行的成本/资本。因为批给你所有的额度,相当于就是给你的授信,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都是要计提资本的,哪怕你并没有用足、甚至用都没有用。

  对不少银行而言,最宝贝的可就是资本金了,他们把资本充足率低下叫做“缺血”,一听这用词就可想而知资本之精贵。因为资本是否充足,决定了他们还能放多少贷,撬动多少生息资产,这些才是最后带来利润的。

  在商言商,站在要收入、要利润、要经营效益的角度,信用卡中心喜欢什么?他们显然最喜欢信用优质的持卡人多用循环啊、分期啊这样的产品,来产生利息收入,他们管这个叫“重资产”,重资产占比多少也是他们关心的一个指标。再者,就算持卡人不用分期等这类产品,但如果能多刷卡,卡中心好歹也能问商户要一点手续费收入。

  由此,批给你了,你又长期用不掉的额度,对银行而言就是“不会产生利润,还白白计提资本”。说白了,这些额度在银行的角度,就是某种“经营效率低下”。

  在业内呢,有些银行的卡中心(通常是某几家国有大行),反正母行资本规模也很大,没多苛刻于信用卡这小头业务的消耗(对某些大行而言,相比对公业务批发业务,信用卡简直就像“大商场B1的小卖部”),卡中心问母行拆资金手脚也能放开些。银行心知肚明额度高能讨好持卡人(当然必须在满足监管刚性约束的情况下),所以不少持卡人更容易在那一两家大行拿到高额度信用卡。

  但有的银行表面上就比较“抠门”了。就像业内老是讨论,某股份制银行给的额度不行啊(嗯,就是LOGO红红、刚发财报的那家)。比如随便换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妥妥能办出5万额度的信用卡,在这家“抠门”的股份行,竟然额度只给了2万(此处配黑人问号脸)?

  但大家如果有兴趣翻翻财报,会发现他家的资本产生效益能力更高。他家股价虽然这会纵向看都跌破位了,但横向对比同业,PB还是人家的两倍,这就很说明问题。

  说远了扯回来。当大家了解了持卡人用不掉的额度,对银行而言也是有成本的、还是经营效益低下的,那么文章开头,那群友的“备胎卡”被某股份制银行调降了额度这事儿,也便容易理解了。

  “愉见财经”从这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相关人士那里摸出来他们最近的经营策略,其实已经有了调整,其中很要紧的一项就是“精益成本”,这是市场环境不佳时企业节省开支的惯用做法,用大白话说就是“能省则省”。

  所以没必要的额度,也得想办法省点儿。

  尤其是,现在的阶段本身特殊,疫后逾期的还款本来就比日常多,坏账也可能多一些,因此银行们的风险计提本来就用得更多了,资本资源紧绷绷,当然更是要“能省则省”咯!

  “愉见财经”在上周的深度文章里其实已经给大家交代了背景:银行信用卡中心近阶段的经营挺不容易的。

  - 一来,疫情导致餐饮、购物、电影、旅行等场景濒临寒冬,本来这些就是信用卡促发卡量、拉交易量的核心场景,现在势必会导致发卡量快速下跌和交易量快速萎缩。

  - 二来,一些持卡人的收入受了疫情影响而无法按时还款,一些合作商户因为无力运营而倒闭,无法为分期客户继续提供服务,导致客户集中投诉和挂账,还有一批羊毛党干脆利用疫情为借口,也拖延还款了。这些也导致信用卡中心的逾期资产增多,不良率上升。(其实银行的信用卡中心还算好的了,市场上的那些个消费金融、现金贷、APP借款,情况更不乐观。)

  - 三来,本来有坏账了就去催收呀。但现在银行的直催团队除了“友情提醒”请对方及时还款外,话术都不敢生硬,在当前的“抗疫为大”、“谁穷谁有理”、“都怪银行额度给太多导致持卡人过度消费”的压力性舆情环境下,生怕触怒了持卡人的神经搞什么投诉;外催团队虽然话术上不需要太礼貌或客气(悄悄爆个料,他们还会打着律师事务所的名义打电话,试图把持卡人唬住乖乖还款),但毕竟也比以前收敛了很多;再加上,疫期很多小区都是封闭式管理的,这也使上门催收成了mission impossible。

  - 四来,银行作为国资占比最高的金融企业,本来也有社会责任要履行,本也要对受疫情影响的客户们网开一面,乃至花自己的成本进行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看看银行的“精益成本”策略,就很好理解了。

  至于有人会想:“既然信用卡中心最近营收吃力,难道不应该干脆多给些额度促使大家去消费消费刷刷卡吗?”不是这样的。

  第一,银行最喜欢的不是给你很多额度备用(那是免息的),而是向你推“万用金”之类的产品(那是有息的)。我自己就经常接到信用卡中心营销电话:“夏女士,基于你信用良好,我行给你准备了一笔X元的万用金,请问您需要……”

  第二,持卡人如果真有大额消费需求,可以打电话或在APP上临时调额。有些信用卡中心本身也很灵敏,比如接收到持卡人境外消费的信息后,判断持卡人正在出国旅行买买买,也会自动调高临时额度,顺便再推送你个“分期优惠”的促销政策。

  临时额度嘛,临时的呀,事后即收回的,也就不再对此计提资本了。

  当然除了“精益成本”的考量外,严格授信管理、风险管控,也是银行信用卡降额的另一个动因。前者通常参看持卡人的“额度使用率”,后者则会参看“征信情况”、“还款情况”、“消费习惯”、“风险模型”等。

  “愉见财经”最近和某信用卡中心风险管理部门的同事聊天,他的感觉是,信用表现中除了“好人”和“坏人”,其实还有一批“中间人”。

  “好人”是那种正常刷卡还款不会逾期也从没想过要赖账的人群,甚至还有强迫症一般担心自己漏还了哪张卡片,视征信如珍宝;“坏人”是钻空子想撸口子想赖账或就是想套现的人群;而“中间人”则要看环境,他们通常是一批自律性比较差的人,没有外部环境刺激,他们就是好人,能正常还款,但如果有环境刺激,比如过度消费的引诱,又比如出现了受疫人群关怀政策,或者是疫情略导致他们收入出现波动(但并不至于还不出钱),这批人就很容易变坏。

  我在一个月前的《羊毛党拿疫情当幌子:装困难户,骗延期还贷、骗减免息费》一文里就描述过在当下特殊环境里的坏人和变坏的人。其中有个特别奇葩的真实案例是,有持卡人致电信用卡中心,宣称封城了影响了工作和收入,没钱还款了,但旋即又要求临时提额(提额申请未获通过),还刷卡购买了一只近万元的名牌手表……

  要防“坏人”,要防“中间人”变坏,以及还有一批本身信用不错的持卡人,是真实因为受到疫情影响而暂时无力还款了。那么在这资产质量管控比日常更难的特殊时期,银行调低额度的另一种考量,也是风险管理。少给额度少坏账。

  另一头,其实监管早前也管过银行们信用卡额度给得不审慎的问题。前两年银行们家家发力零售,于是信用卡发卡量也是激增,额度也难免有给高。

  此前,北京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指出当前银行卡业务面临的信用卡授信不审慎等突出风险问题,要求各银行严格信用卡授信管理、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控。

  最后提一嘴,那降额就降额吧,还符合监管对于“严格信用卡授信管理”的要求,为啥有些银行会“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明明降了一大批却说成“个别”,不愿意外界发现他们的策略呢?

  “疫情当前,企业原本就困难,XX银行信用卡还突然无故降额,本来30000的额度,一下降了一万!疫情期间国家已经要求过银行给我们支持,难道XX银行就这样无视政策要求吗?我要投诉,要求立刻恢复额度!”

  这是“愉见财经”从某投诉平台获悉的其近日收到的一则金融消费者投诉。一名自称从事餐饮行业的小企业主,自述受疫情影响后又被信用卡降了额度,并且很是时机地选择了“3.15”这种敏感的日子进行投诉。

  听说,前两天当3.15叠加疫情防控阻击战,类似的投诉有很多。

  以上这例子也只是冰山一角。银行宝宝们说他们也是心里苦,客户不敢得罪,怕被投诉,也怕负面舆情。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评论员、主持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委会研究员,上海金融青联委员。微信公众号:愉见财经。)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