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疫情下 加速推进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建设

2020年02月25日17:27    作者:李礼辉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礼辉

  突发而又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百姓生活,进而改变了企业生态。一亿人在前线忙碌不停,多数人“宅”在家里。线上交往更多替代当面交流,网络采购更多替代铺面购物,群体性消费几乎全部中止。企业经营出现大范围停滞和大面积的困难。多数餐饮店和商场一度闭门谢客,零星的线上订单,势必会带来收不抵支的局面;即便恢复营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因客流不足,亏损面仍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客运企业更是门可罗雀,收不抵支。多数制造企业春节期间一度停产,节后复工一再推迟,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因工人不足,导致产能下降,效益下滑。

  困难面前,人们普遍认为,在17年前的2003年,我们战胜了非典疫情,并且取得了随后1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经济实力更强,不仅可以全面战胜新冠肺炎疫情,而且可以尽快恢复经济活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对也此充满信心。在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依靠我们的体制优势、基础设施优势、产业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我国必将再一次书写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

  金融业抗击疫情可圈可点

  这场全国性的疫情,对金融业是巨大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面对这场无法预见的大考,我国金融业和金融人积极应对,表现可圈可点。归纳起来有3个特点。

  一是数字金融加快扩展。

  端对端服务进一步替代网点,线上支付进一步替代现金。多家银行的手机银行APP,渗透各类生活场景,提供线上转账、信用卡还款、购买理财、个人结售汇、跨境汇款等金融服务;支持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水、电、燃气等缴费业务,社保公积金明细查询业务等。

  金融机构加速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云端办公迅速推进。信贷业务的尽责、评审、放款等环节全部或部分搬至线上,通过在线文件流转、视频会议审核实现在线审批。

  二是普惠金融加快推广。

  央行适时降低了贷款基准利率,银保监会因应疫情调整优化信贷业务监管政策。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核,充分考虑疫情造成的阶段性影响,更加注重企业的基本素质、市场定位和发展趋势,放宽展期,降低利率,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金融机构牵头构建数字商圈,拓展供应链金融,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基于链上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将核心企业信用传递给关联企业,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工程款支付、工资发放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同时实现线上申请、智能审核、线上签约、自动核验放款。

  三是“爱心金融”加快落地。

  为解除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中国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人寿等保险公司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医务工会、慈善基金会联手,推出“守护天使、抗击疫情”专项健康保险计划,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家属,奋战在一线的志愿者、军人和记者赠送高额的全方位保险保障,范围涵盖“新冠肺炎”、交通意外、暴力伤害、职业病等领域。80多家保险公司捐助了各种保险保障。以平安为例,平安旗下的各家保险公司为参与全国阻击疫情的一线疾控和专业医护人员、志愿者、新闻工作者提供免费保险保障服务,总保额超过136亿元。

  国有大行在行动,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行动,金融系统全线都在抗疫。光大银行等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的APP上线”抗击疫情专属服务区”,涵盖专家医生24小时在线义诊、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确诊患者行程查询、爱心募捐通道、疫情防控平台、消费者权益投诉等集成功能。

  直面长远影响和长期挑战

  目前疫情的集中爆发似已得到有效控制,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机制尚未全面查清,有效治疗药物尚在临床实验,预防疫苗尚在研发,而且病例数量尚未出现明确的拐点。因此,百姓日常生活恢复常态还需要一段时间,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行也还需要一定周期。虽然我们打赢这场硬仗已是定局,但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说,我认为应该特别关注的是这场疫情带来的长远影响和挑战。基于卫生健康的视角,我们应该认清新冠肺炎疫情揭示的新的烈性传染病特点;基于经济金融的视角,我们应该认清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更高,高密度、高流动性的人口结构更容易受到烈性传染病疫情的冲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无症状感染、间接感染、轻接触感染均已被证实。与2003年相比,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程度更高,人口集中度和密度更高,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和密集。一旦发生恶性传染病,就可能迅速造成大面积的烈性传染,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即便这次疫情过后,类似的风险随时仍有可能发生,这对金融业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都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持续地给出合格答案。

  第二,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更容易受到传染病疫情的冲击。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54%,对GDP的贡献率接近60%,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增长动能。在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占GDP的36%,这些行业主要提供线下和体验式服务,更容易受到烈性传染病疫情的直接影响。

  第三,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民营企业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并容纳90%以上的新增就业。但是民营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按照不同的统计口径,只占25%-33%,远远低于其经济贡献度。以小微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更容易受到经济社会波动的冲击。多是实力薄弱,现金流短缺,超过3个月的停工停产,就会造成一大批小微企业的财务恶化。在这场疫情期间,由于国家的政策指导和金融机构的定向扶持,一部分小微企业暂时得以纾困。但是,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并未解决。为此,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不应止于疫情期间的数字金融、普惠金融和“爱心金融”,而是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谋划全局。

  推进数字金融全面落地

  这次疫情是对金融机构的全面考验,也是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一次全面考验。数字化能力强的,自然抗疫行动快,覆盖面大,效果明显。这一次,大行的优势尽显。但同时也涌现出了各类数字化能力强的金融机构,比如平安集团,甚至体量不大的微众银行等,都表现出了金融科技强而准的支持和服务能力。我认为,这次疫情提醒我们,迫切需要在以下两方面加速推进。

  一是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数字金融全面落地。

  广大金融机构都应将金融科技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应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端对端、点对点的立体交互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云办公、云监管的跨越空间的金融管理运营模式。金融监管部门既要主动管控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可能造成的潜在的金融风险,也要自觉避免监管技术落后、监管制度滞后可能造成的监管真空。

  二是加快制度创新,推进普惠金融全面落地。

  应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可以建设数字信任机制,打造普惠金融的技术平台。与此同时,要抓紧解决信贷机制问题和长效性制度问题。小微企业政策扶持具有即期效应,而制度创新应该立足于完善机制,长远见效,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融资成本和风险成本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核心成本,市场融资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才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价格。央行的货币政策既要实现货币供给总量控制和市场流动性调节的功效,又要实现降低金融市场总体融资成本的功能。多年来的货币政策在流动性调节方面成效显著,今后一定时期,希望央行在市场融资成本控制方面给商业银行留有更大的空间。在风险成本管理方面,应该坚持市场化的定价机制,金融监管机构可以管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平均利差幅度,而不宜限定最高利率水平。信贷定价如果无法覆盖融资成本和风险成本,就难以持续发展。财政税收制度也有必要对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给予税费减免,支持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本文原发于《中国金融》

  (本文作者介绍: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数字金融 疫情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