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刘晓春、杨悦珉
我们建议,应积极推出全新且有特色的交易产品和交易市场,缩短国际投资者的观望期,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质性地往国际化的方向推进。
本周,大部分地区都迎来复工返程。作为人口热门迁入地和经济体量上的“巨无霸”,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面临着数倍于其他城市的防疫压力和恢复生产压力。
今天,我们以上海为样本,观察疫情对上海经济金融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影响,并分析相关的应对措施。其中一些研判和对策,对于与上海经济结构和特征相似的地区都有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当前,上海疫情初步进入增长平缓期,但需密切观察返工潮可能造成的疫情爆发性增长隐患及对本地经济金融的影响,重点关注疫情爆发速度较快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区,如浦东等。上海第三产业和金融业占比高、外向型经济等特征使其在面临疫情冲击时更趋脆弱,对相关产业和领域需予以重点关注,转危为机。
对于上海来说,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疫情是否会影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度?我们认为,由于经济恢复正常运行需要一段时间,国内外人员正常往来的恢复也需一段时日,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还有一段观望期,不能忽视疫情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不过,就在今天,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多措并举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长期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仍将继续提升,我国金融开放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我们建议,应积极推出全新且有特色的交易产品和交易市场,缩短国际投资者的观望期,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质性地往国际化的方向推进。
下一步的政策建议包括:第一,围绕居家场景需求调整消费供给模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业态;第二,提前规划安排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供给问题;第三,加快研究稳住现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措施;第四,制订新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中赢得先机;第五,夯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市场和制度基础。
疫情对上海经济金融的影响初判
(一)近期上海疫情发展概况
当前上海疫情初步进入平缓增长期,但仍需密切观察返工潮的影响。1月20日,上海确认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病例,截至2月14日12时,确诊病例318例。从发展趋势看,上海连续数日新增病例增速基本控制在5%以下。从人群分布看,输入性病例增长态势得到基本控制,本市居民间的扩散风险需密切关注。但未来1-2周内的返工潮或带来新一轮输入性病例爆发性增长隐患。
从地区分布看,需重点关注浦东新区的疫情发展和后续防控。截至2月14日12时,浦东新区确诊病例达56例,占全市的17.6%。该地区是上海金融贸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对金融开放、国际金融中心等目标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余超过10例的7个区包括宝山、闵行、徐汇、静安、松江、长宁、普陀等,基本覆盖本市重要交通枢纽,当地主要产业包括贸易物流、新兴科技、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诸多涉及上海六大重点发展行业工业领域,需予以高度关注和重点防控。
(二)疫情对当前上海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疫情对上海本地经济的影响需结合城市特点进行分析。
从经济驱动来看,上海第三产业占比高,疫情更易通过消费渠道冲击本地经济。据上海统计局数据,2019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72.7%,远超同期53.9%的全国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人口密度高,亟需加强疫情防控力度应对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上海高度消费服务业导向的产业结构面对疫情更趋脆弱。防控疫情需要避免人口流动和聚集,居民外出活动的减少势必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侧形成挤压,批发零售、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将面临较大损失。根据“非典”时期的经验,这类消费阴影可能在疫情完全结束后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持续拖累第三产业的复苏。
从主要行业来看,上海金融业占比高,疫情引发的资金链紧张对上海形成较大的影响。2019年,上海全年金融业增加值高达6600.6亿元,同比增长11.6%,已成为上海第一支柱产业。尽管央行和监管机构已推出一系列信贷安排以增强流动性,但很多小微企业因无法复工或缺少客源导致经营困难收入下降,在银行体系内形成不良贷款,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债务违约等问题,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虽然全国都存在诸类问题,但上海金融业比重大,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或将更严峻。
此外,上海外向型经济特征进一步放大疫情对本地经济的影响,外贸出口、外商投资、国际旅游等领域都将直接受到疫情的冲击。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2019年上海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上海利用外资结构也在优化,开放格局不断打开。2019年底,上海实到外资达190.48亿美元,规模创历史新高;累计吸引720家外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461家外资研发中心落户。据2018年外商投资企业年报数据显示,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贡献了上海外资企业10%的营业收入、17%的利润总额、12%的纳税总额和超过6%的就业人数。未来,外资企业不仅能深度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更有机会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中。
疫情发生后,许多国家对跨国人口流动实施限制,包括暂停签证、取消直飞航班等,不仅冲击本地的内外资旅游相关服务业,包括在沪外资酒店等,还将可能影响驻沪外资机构恢复正常生产和运营的进度,抑制投资和拓展意愿,甚至引发在华战略的结构性调整,这对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以及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建设都将造成不利影响。
(三)疫情对当前上海中小企业的影响
在当前疫情蔓延背景下,中小企业复工复产面临两难。
一方面,疫情造成劳动力供给延迟和总需求走弱,对部分行业的中小企业生存造成压力,甚至影响中国参与到全球关键产业链的运转。
据上海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海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8个行业,包括工业、批发业、商务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零售业,这些行业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比高达95%。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疫情控制导致节后返工、返岗延迟,这些行业将受到直接冲击。从数量上看,批发业中小企业数量最多,其次是工业、商务服务业、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业。疫情爆发导致总需求减弱,最先冲击服务业及其背后的产业链,资本积累不足、技术含量较低且供给过剩行业的中小企业也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风险。
另一方面,疫情快速爆发地与中小企业聚集地有较大的重合度,当前疫情拐点难以预测,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口流动和聚集可能将造成疫情进一步的扩散和蔓延。以当前疫情严峻度来看,确诊病例在14例以上的区有6个,包括浦东、宝山、静安、徐汇、闵行和松江等。以2016年的数据估算,上述6个区的中小企业数量、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在全市16个区中占比高达48%、54%和57%。具体来看,浦东新区、徐汇区和闵行区既是中小企业聚集地,也面临较为严重的疫情扩散威胁。
(四)疫情对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市场短期形势基本可控,但疫情演化的后续影响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股市方面,2月3日开盘当日上证综指大跌7.7%,但4日起市场情绪很快得到修整。随着10日复工带来的增量资金撤出,股市很快又将面临调整压力。医药、在线娱乐等行业股价普涨,市场分化或将持续。
楼市方面,2月以来30大中城市销售和土地成交大幅转负,跌超90%。短期置业需求或将延缓入市,但基本面不变。疫情对一手房影响不大,二手房因需求不足价格下跌。上海楼市杠杆低、置换多、需求足,只要购房者或房东收入受到的影响温和,短期内楼市还将维持原有轨迹。
大宗商品方面,国内需求占比较大且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较大的油气、铁矿石、有色和经济农作物等品类价格或大幅下行;供求集中于国内市场的动力煤、黑色金属等品类价格弱势震荡;需求稳定且受疫情影响不大的农作物品类可能面临运输成本,在价格管控下相关品类价格将维持震荡或小幅上行。节后第一周,上海地区螺纹钢价格周环比下跌7.7%,原油期价震荡下行,焦炭市场价格暂稳。从2月10日粮油价格走势来看,国内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市场价格整体稳定,豆油、棕榈油、菜油等现货价格趋稳调整。
从其他市场表现来看,债市方面,节后开市首日10年期国债期货大涨1.37%,4日之后遭遇调整。当前期限利差处于较高水平,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行预期升温,债券市场或将进入调整期。信用债方面,低等级、民企、小微和部分行业将受冲击,信用分化或将加剧。汇市方面,受疫情负面影响,近一个月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出现逆转。2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9249,跌至2020年1月13日以来新低。4日以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在6.98水平上小幅波动,并有望在疫情期间围绕新的均衡水平保持基本稳定。汇率持稳也有利于市场情绪的稳定,股市、商品均止跌回升。
疫情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更多是情绪影响,可通过预期引导或利好政策一定程度化解,但后续疫情的演化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延迟复工和抑制消费的影响令经济短期承压,海内外黑天鹅事件共振的金融伴生风险值得高度关注。中长期工作重点仍应放在金融改革的深化,夯实金融系统韧性方面。特殊时期的稳定因素也将成为政策重要考量,确保金融开放在遵循时间表的前提下审慎推进。
关于疫情对当前经济形势冲击的几点判断
第一,对于新冠肺炎的判断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经过集中治理,新冠病毒最终像SARS一样,能够被完全消灭。二是新冠病毒将成为与人类长期共生的病毒。第一种情况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二月底左右,疫情能够被控制住,二季度开始消除影响;二是需要更长时间。无论哪种结果,目前都到了需要安排复工的节点。
第二,稳住消费是稳定上海本地经济最重要的一环。此次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最大,一定程度也改变了民众的消费方式与渠道。即使疫情结束,民众可能仍然不敢外出就餐或旅游消费,居家消费惯性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当前需要多措并举,创新思路稳住消费,防止需求的进一步收缩对第三产业持续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由于经济活动已面临一个月的停滞,一旦全面复工,将产生爆发式的需求,各地、各企业将面临人工、原材料等要素短缺问题,争夺激烈。地区和企业都需要充分准备,在下一轮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四,目前,需要稳定住现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是疫后迅速复工的主要环节,也是疫后经济迅速恢复的重要保证。如果这些企业在战胜新冠肺炎前大量倒闭,疫后复工就没有足够的载体。
第五,此次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类比于SARS,也不能单纯以“影响多少GDP”来评定。新冠肺炎的影响将会冲击整个世界经济和产业链,其将进一步反作用于中国经济。疫后的一段时期也将是中国和世界产业链的大调整时期。上海需要做好准备,抓住调整的先机。
第六,由于经济恢复正常运行需要一段时间,国内外人员正常往来的恢复也需一段时日,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还有一段观望期,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度会有一定的影响。
政策建议
第一,围绕居家场景需求,调整消费供给方式,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业态。稳住消费在全国来看具有共性,对于人口密集、第三产业导向的上海来讲意义更大。
上海作为大型商业中心,应抓住此次契机,围绕居家办公、生活、教育、医疗、娱乐等各类场景和全方位消费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业态,如网上生产、物流、仓储、消费、线上办公等。相关部门应引导相关企业调整服务供给方式,依托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一步优化网上物流、供应链和社区管理等安排。为新业态、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创造积极容错的营商环境,鼓励线下商铺、企业和机构积极拓展渠道和模式创新,加速相关供应链的整合化、社会化和平台化,加快零售行业转型升级,打开消费新格局。发展新兴业态并将其形成优势产业,不仅可帮助上海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消费和内需收缩冲击,从长期来看也可对全国形成引领作用。
第二,提前规划安排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供给问题。
组织人员迅速摸清复工所需生产要素的底数,及时组织相关企业备货,比如主要的大宗商品、原油、煤、食用油、面粉等及主要的生产原材料。可同时向国内外采购,需求量至少要把江、浙两省考虑在内。此外,还需制订新的人才引进政策,不仅考虑高端人才,同时要考虑中小企业的一般员工。
第三,加快研究稳住现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措施。
目前出台的政策主要是减轻当前的负担和未来经营的融资便利。必须明确,目前企业遇到的不是经营困难,而是不能经营条件下的生存困难。退还税费、延迟缴纳税费、减少物业租金、银行不压贷抽贷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眼前的困难,有助于未来经营。
目前企业最困难的是工资支付,建议停工期间,对于不裁员、不关闭的企业,由企业自主决定停业期间的职工待遇。同时,市区县政府有必要划拨部分资金按一定标准补助企业,比如按企业一至两个月工资总额的比例。
第四,制订新的招商引资政策,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调整中赢得先机。
目前,上海已有针对战略产业的发展框架和优惠政策,疫后需要进一步营造宽松的营商环境以吸引各类产业和企业到上海创业和发展。在优待战略产业和企业的同时,不亏待、不排斥其他产业和企业。
疫情或将催生许多新的产业、商业模式和创业者的出现。对这些新的产业和新的创业者,哪些会成功,哪些会壮大,是很难预设和培育的。只有提供宽松的营商环境,让创业者去奋斗,让市场去选择。同时,考虑将自贸区的一些准入政策推广到全市,市、区、县一方面有产业规划,另一方面不排斥非规划行业产业的自由进入。这将有助于增加上海经济的活力,也有助于缓解疫后可能出现的工商物业空置的压力。此外,上海要强化对全球产业链变化趋势的研究,及时采取措施跟进,发挥江浙两省的协同优势,将上海和长三角进一步推向国际经济体系。
第五,夯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市场和制度基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除了考虑应用金融科技提高交易效率,也要积极推出全新且有特色的交易产品和交易市场,缩短国际投资者的观望期,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实质性地往国际化的方向推进。
金融对外开放,除了机构准人开放,投资人开放,更要推进融资人、投资产品和交易品种的开放,形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特色和优势。
由于疫情和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全球产业链调整将加快速度。“一带一路”项目需要更多的融资量和融资方式,上海可重点考虑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方面的部署,并形成自己的市场特色。
此外,针对国内外各类“黑天鹅”事件的频发和金融市场动荡,上海需要在金融市场稳定方面,加快发展出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加强对极端事件的监测、规避和应对能力。
本文原发于新金融评论
(本文作者介绍:浙商银行原行长)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