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健华
要让政策能够覆盖,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同时需要在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给时间窗口,让银行意识到机遇并主动转型。而这个问题也不宜搞得过于复杂,应先着力促进“融资难”的解决,因为多目标有时候很难实现,运筹学里面,多目标优化很难达到最优,只能相互折中取得一个平衡而已。
4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措施,指出要确保小微企业融资规模增加、成本下降,促进就业扩大和新动能成长。包括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对中小银行实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框架,推广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推动银行健全“敢贷、愿贷、能贷”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降低企业融资费用,引导银行提高信用贷款比重等。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董事、行长张健华日前在《清华金融评论》撰文,认为在目前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应该分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应从政策引导转向市场主导,认准行政摊派背后的巨大市场蓝海和机会,从四个方面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凝聚共识、抓住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中国经济平稳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要准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全国金融工作者而言,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三大工作,是经济转型过程中兼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和实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基础保障。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自身转型,增强核心竞争力,做到服务创新型经济和服务传统实体经济如何并行不悖,则需要转变传统服务模式和管理理念,当前重点加大力度支持有“五六七八九”(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特征的中小微企业,破解这些占据市场90%数量的主体面临的“融资贵、融资难”的世界性难题,这对当前经济抵住下行风险,盘活经济活力,激发经济创造力至关重要。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开会部署并发布相关政策,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自2018年以来也不断出台各种措施,多措并举促进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一方面着力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施普惠定向降准,创设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推动银行永续债和CBS(央行票据互换工具)等工具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商业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推出科创板并引入注册制,促进新三板成为创新型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等;同时以财政减税降费政策优化政策支持环境。在目前间接融资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商业银行已然扛起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主力军的大旗。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端正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但目前现状来看,从政策敦促和引导,到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起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内生动力和激励相容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几家抬”真正形成合力,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条线体系的深层次改革,真正建立起“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同时,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有所差异和互补。
“不愿贷、不敢贷”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以往服务传统产业的押品模式、风控模式与思维惯性下,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盈利水平不稳定,信息难掌握、不对称导致信用水平不高,是银行靠赚取存贷差实现稳健运营的劣质客户群。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75%,比大型企业高1.7个百分点,单户授信500万以下贷款不良率更高,5月末不良贷款率为4.1%,这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此,2017年末单户授信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借款户数占到58%,但贷款余额占比不足7%,这种数字上体现出来的差别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具体而言,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和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息差稳健运营模式与小微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不匹配。截至2017年末,全国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合计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小微企业千差万别,处在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行业和产业链,因此其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模式的风险是不同的,融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总体而言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融资问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银行的表内商业模式有其自身经营逻辑,也存在各类资本风险考核等,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且提供给企业的多以短期流动性周转或者经营性贷款为主。因此银行放贷需要现金流、押品资质等多方面评判标准作为风险保障措施。放大到整个金融体系来看,这体现为以商业银行贷款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与大规模支持创新创业所需更多直接融资需求的不匹配。因此,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要“几家抬”,即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解决其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企业融资。
其次,相比成熟大企业,小微企业自身风险较高。为了促进创业创新,国家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金实缴要求,这虽然减轻小企业初始资本的压力,但在其申请贷款的时候却带来一定难题,一般而言,小微企业若没有50%~60%的自有资本金,就不能判断一个创业者是否一心一意做企业,这对于银行贷款而言风险是极高的。对于技术创新性小微企业,银行对其技术与高级技术人才有相应的评估手段,但是这类企业在初创时若没有商业化,没有将技术转换为现实的生产力,则其风险也是极高的,这种不确定性的风险需要的是天使、VC等直接资本的支持,银行贷款有着天然的劣势。因此,商业银行普惠部门做小微企业贷款,首先需要解决“融资难”问题,即以各种科技手段来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也需要提升容忍度,还需要较高的利率来覆盖风险,以符合经济规律来达到商业可持续。
再次,商业银行息差收窄,是经济转型最直观的感受者。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均来源于负债,随着银行利润增长率不断下探,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银行利润增幅已经不能支撑不良高速双升的局面了,上市银行的市净率也均低于1,这说明资本市场上已经不太看好银行的盈利状况。从这一点而言,银行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直接的感受,已不再具备承受大额损失的能力,需要市场化的机制和安排,也需要银行自身提高对小企业的鉴识能力。
应从政策引导转向市场主导需改变两大观念
第一,“融资贵”和“融资难”是两个不同的难题,应当分步击破,当下应重点解决覆盖面的问题,不能搅合在一起。2018年以来,央行多次定向降准使得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充裕,但是从“宽货币”到“宽信用”,尤其是定向给予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不可操之过急。整体而言,商业银行大量介入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就会对民间借贷形成挤出效应,相比年利率20%以上近乎高利贷的民间利率,本就可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通过人民银行流动性支持,引导资金价格下移,截至2019年1月底商业银行新发放的1000万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为6.16%,比2018年同期下降0.21个百分点,并保持下降趋势。但是要加大力量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当务之急是扩大贷款覆盖面,随着贷款额度下迁,商业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范围更加广泛,小微企业信贷规模将有一定比例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风险也随之加大,因此贷款利率应该更加市场化,根据实际风险水平而定,即优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目前,在增值税减免的政策基础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也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出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着力缓解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随着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确保支小支农担保业务量逐渐达标,银担合作机制逐渐完善,“融资贵”的问题则会从根本上迎刃而解。因此,对小微企业的优惠政策,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然协调。
二是商业银行要认准行政摊派背后的巨大市场蓝海和机会。在银保监会“三个不低于”政策指导下,各家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规模逐渐增长。而目前主要依靠政策推力,其背景则为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结构性转变,以往基础货币在银行层面通过国企央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大企业实现信用创造,这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经济转型阶段就遇到瓶颈,传统大企业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影响利润下滑效率更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稳健的商业银行需要兼顾安全性、流动性、营利性三个经营目标的均衡,而大型国企议价能力高,对于银行而言,尤其是中小银行而言,或许只能实现安全性。这种情况下,若贷款集中度太高,反而制约了银行盈利能力。因此从竞争性角度看,商业银行就必须要更多支持经济活力和市场效率的中坚力量中小企业,而未来创新带来的红利,也会属于中小企业。这是商业银行面对经济压力必须要做出的选择,也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简而言之,即将主要客户群下沉到更广大的长尾客户,践行普惠金融,抓住以往没有很好地接受全方位金融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客群,相信这未来是巨大的蓝海。很多银行已经在小微、个人、大零售板块纷纷开始积极布局,在此过程中,要借助政策的东风,找准与自身优势相结合的客户群进行深耕,利用好金融科技的手段,以更广泛的获客途径、更稳健的风控机制来寻找好的小微企业,并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会。
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数据显示,中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存活周期为3年,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成立初期就给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无异于大海捞针,很多银行选择企业成立满4年才提供贷款。但研究显示真正成熟的企业需要7年以上的发展。因此银行如果要给7年以下的企业提供贷款,首先需要强担保,或者抵押资产要求。这也从侧面说明小微企业金融支持需要“几家抬”。目前,在政策引导的背景下,更多银行将通过发行永续债等多种渠道来补充资本,从而增强信贷提供的能力。同时,随着政府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完善银担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增信服务;以及整合政府大数据进行合法使用,降低银行服务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从供给层面来看,政策举措与商业银行共识已经基本完备,但落实政策与商业银行自身能力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更主要的在于需求层面,需要满足中小微实体自身的成长与经营发展相匹配的信贷需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今年以来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实际贷款的变化情况,要吃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相关金融机构要齐心协力,让更多贷款更便捷流向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特别是要向中长期贷款方向加大力度,以此引导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长期向好。
首先,政策引导还需要加大信用生态环境建设,着力解决“不敢贷”问题。信用缺失和信息不对称是目前最主要的障碍。仅靠银行自身依托银行账户掌握的小微数据和央行征信数据很难完成小微客户的精准画像,借助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来构建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严惩“老赖”,形成良好的社会约束机制,是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根本保障。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从战略高度抓紧抓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法开放相关信息资源,在确保信息安全前提下,推动数据共享。地方政府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抓紧构建完善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社保、海关、司法等大数据服务平台,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也支持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利用公共信息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产品及服务。加大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力度。此举将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因信息不透明而“不敢贷”的问题。在此之前,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机制的全面建立和实施也是这个问题的重要保障。在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的同时,强化财税正向激励,加大奖补支持力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监管部门在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应着力推动市场化机制的建立,着力化解“不能贷”问题。金融系统在认识到小微企业融资本身是一片蓝海的同时也更多地共识到,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的信用扩张是货币体系运行的中枢。因此2018年底以来,央行着力于引入市场化的正向激励机制改善货币政策传导,鼓励商业银行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规模和深度都在加大,尤其是央行推动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并以市场一级交易商CBS互换来提高其流动性的举措,银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银行二级资本债券和永续债的措施出台之后,财税部门也明确了永续债的会计处理,还将明确永续债的税收处理。这些举措完善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为商业银行夯实资本中长期资本,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了政策保障。随着监管层推动转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债券市场产品和工具创新来补充商业银行资本,并进一步扩宽资本补充债券投资者范围,支持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等方式来降低其分母的风险加权资产等。这些政策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自发市场化机制的建立,解决商业银行以往因为资本制约而“不能贷”的问题。
再次,不同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规模和优势与科技化程度差异化选择小微客群,着力解决“不愿贷”问题。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还需要转变抵押贷款模式向信用贷款模式转变,这涉及到银行传统经营模式、重物质轻价值的思维理念的转变,也因而是目前服务小微的一大瓶颈。同时,对于不同银行而言,自身规模和优势定位等不同,服务的小微企业也应该有所差异。比如大型国有银行本身信贷成本低、信誉高、规模大,小微企业对大行更为认可,无论在信贷规模的普惠性、与金融定价的普惠性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时的作用应更加突出。因此,优质的小微企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大型银行进行借贷,而中小银行服务小微,则基本上是被筛选过一轮的,因此其定价可以根据其风险水平相对高一些。而目前农信社、农商行有其固定的渠道,资本成本也会因此而降低。而加在中间的股份行、城商行群体则其压力相对较大,其资金市场化程度较高,也要兼顾自身转型和盈利之间的平衡。因此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不能一概而论,信贷需要市场化定价。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在选择小微客户的时候,借助自身核心科技力量或风控经验丰富的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的数据积累建立合作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抱着开放共赢的合作心态,根据合作伙伴提供的数据,商业银行做好风险分析,实现线上放款也是完全可行的,一方面降低了获客成本,另一方面完善了风控手段。以华夏银行为例,和多家大型消费平台都有合作,目前和蚂蚁借呗、腾讯微粒贷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随着银行业逐渐布局,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覆盖面,“融资难”问题得以解决,信贷金融服务“梯队”的市场化分工机制和有效竞争机制完全建立的同时,小微企业信贷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融资成本也会进一步降低,进一步解决“融资贵”的问题。因此,当政府的宏观战略目标与商业银行的微观经营目标一致的时候,真正形成合力,解决银行“不愿贷”的问题。
最后,实体成长是最关键的根本性问题,支持好的小微企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当前,制约小微企业信贷融资还存在需求侧的问题,即贷款需求萎缩。一方面传统的中小企业面对经济下行盈利下降的情况,生产意愿有所减弱,因而贷款成本在盈利中占比超过一定比例后,企业会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意贷款;另一方面,在新旧动能转化阶段,一些科技创新型小企业已经完全不依靠银行信贷就可以获得直接融资,将银行抛掷脑后。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一旦商业银行通过获客和风控手段,转变观念以价值增长为主,找到有潜在价值的小微企业客户,就需要围绕其做金融综合服务商,不仅提供信贷资金,还要提供资金结算和管理、员工工资代发、财务顾问以及财富管理等服务。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应时刻谨记小微企业的特点,着力完善自身风控机制,这在任何时候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对于传统行业,要找到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和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小微企业,可以以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提供金融服务,提供种信贷产品增强其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在风控方面,除了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还需要重视水表、电表、工资表等所谓的“新三表”,或可加上煤气表、燃气表,也包括工业用水用电、交通运输、出库等类似的指标,这些能看到其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尤其是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给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专业人士,对其未来价值进行科学估值,并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科创类小微企业实现有一定的现金流,需要流动性资金支持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与其主管部门、战略投资基金等进行合作,对其进行外部考核,开发基于技术的专利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或者为其提供商业票据的贴现或者融资等。
在政策推动和行业共识下,目前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多家银行也都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我们看到,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监管政策已经逐渐形成合力,引导市场机制的形成。总而言之,要让政策能够覆盖,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同时需要在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给时间窗口,让银行意识到机遇并主动转型。而这个问题也不宜搞得过于复杂,应先着力促进“融资难”的解决,因为多目标有时候很难实现,运筹学里面,多目标优化很难达到最优,只能相互折中取得一个平衡而已。
本文原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9年3月刊
(本文作者介绍: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董事、行长)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