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莫开伟
导致我国银行业赚钱效应越来越强烈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银行业是受到“特殊”制度受保护的,从贷款利息、业务拓展等方面都有相应保护政策,使其经营在“保险箱”中进行,能做到稳赚不赔。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第七期发表了《银行如此赚钱 融资焉能不贵》一文,披露2018年是中国银行业获利颇丰的一年,整体银行业净利润达1.83万亿元,其中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行等六大行净利润超万亿元。
通篇看完该文,不仅让人高兴不起来,也着实令人心酸,因为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局面改善缓慢的状况下,形成了银行与企业经营冰火两重天的结局:一边是银行红火的生意,赚钱效应不仅没有抑制,反而更加牛气冲天;一边却是实体企业经营进入“严冬”,利润大幅下滑甚至亏损,日子也更加艰难。
早在2016年7月,美国麦肯锡公司最新一份研究报告测算,中国金融行业的利润占到中国整体经济的利润超过80%;这一比例在全球可能是最高的,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左右。据银保监会发布的2018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数据显示,银行业去年的利息收入对整体利润贡献提升,非利息收入则出现逐季下降的趋势,由1季度的占比24.48%降到了第四季度的22.11%,净息差则由一季度的2.08%提升到第四季度的2.18%。这说明,当前我国银行业赚钱效应依然特别旺盛,虽然称不上“躺着赚钱”,但也可称为是“坐着赚钱”。
众所周知,银行只是一个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将社会企业和居民手中的资金筹集起来、或将央行投放的货币运用起来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组织,其靠着吸收资金的低利率和融出资金的高利率形成利差,从而产生利润。在这里就可明显地看到,银行利润的创造者都是融资端的企业和个人,银行赚钱越多,表明融出资金的利率就越高,企业和居民个人付出的融资成本就越多,利润也就越少。可见,社会利润是个大蛋糕,银行切除了过多的部分,企业和居民的利润相对就减少了,甚至还会因为融资成本的过高而出现亏损,导致破产关闭。而在一个完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 各企业之间生产经营通过市场规律自发调节,利润基本是均衡的,即各市场各生产经济组织所获得的利润相对平均;而我国银行与企业之间却打破了这种利润的平衡,导致了严重的利润分配不公局面。近几年来,我国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不景气,还有居民家庭债务杠杆率提升,虽然有国外经济疲软等客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与银行贷款利率过高、企业支付的融资成本过大存在很大的关系。
很明显,若银行这种强大的赚钱效应长久得不到有效抑制,其后果是十分危险的。从当前看,会产生三方面危害:
首先,银行单一赚钱的日子不仅无法持续,而且还会在更多大范围、更深层次上破坏我国经济生态,加剧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因为银行利润越多,意味着对企业和居民的利润侵蚀越厉害,使企业生产经营及扩张能力受到较大的削弱,尤其会制约制造业的更新改造和转型升级能力,使实体企业难以走出经营低谷,也会影响居民拉动内需。这样以来,银行利润也无法持续,最终会因为实体企业的衰落和居民消费能力降低而陷入不良贷款反弹和经营利润大幅下滑的困境,从而形成银行与企业、居民的双输结局,影响我国产业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景气指数的回升,使我国经济陷入更加萎缩和低迷状态。
其次,银行占据过度赚钱,会置中央政府出台的各种财税优惠政策于不顾,使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很难落实到位。因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我国银行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势下,银行会将大量信贷资金投向获利高的产业,使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各种优惠的信贷政策会被束之高搁。当前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多年存在的痼疾,而在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系,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总量近70%,银行体系存在着市场集中度高、开放程度低、卖方市场、收益结构偏狭、存贷款基准利率约束等特点。所谓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实主要就是银行贷款难。即便如此,银行信贷资金仍然投向房地产业,不愿投向实体企业。据银保监会数据,2018年报18家A股上市银行及邮储银行新增贷款超7万亿元,六成投向个人贷款领域,四成新增贷款流向个人住房按揭。且国有六大行新增贷款中投向按揭领域占比达50.85%,凭借充足的资金实力和较低的资金价格,国有六大行成为按揭投放的主力,六大行按揭投放新增25338.96亿元,占新增按揭的87.57%。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不仅实体企业贷款越来越难,融资成本也会越来越贵,银行信贷风险也会越累越大。
再次,导致银行信贷懒惰行为,既影响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和开放新的金融产品及经营转型,也会促使银行业把大量资金投向大型国有企业,使民营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加大。因为绝大部分国企经营效益较好,信贷管理难度小、风险小,银行会将信贷资金过度向国企倾斜,而不愿向风险相对较高、效益相对低、管理难度较大的民企投放,使不少民企获得金融资源的机会越来越少,成为经营竞争的天性“劣势者”,始终无法与国企站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使我国民营中小微企业发展受到融资制约越来越严重。
导致我国银行业赚钱效应越来越强烈的原因,并非我国银行业竞争势力有多么大、服务效率有多么高、产品开发有多么的丰富,服务方式有多么的灵活;主要是我国银行业是受到“特殊”制度受保护的,从贷款利息、业务拓展等方面都有相应保护政策,使其经营在“保险箱”中进行,能做到稳赚不赔。
由此,抑制银行业过度赚钱效应,应在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开放和利率市场化,打破银行垄断经营格局和利率双轨制。具体可从两方面锲入:一是推进银行业开放,不仅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让更多有实力的民间资本参与创办银行中来,开设更多适合中小微实体经济发展的银行机构,使实体经济拥有公平公正的金融资源分配权,让国企与其他经济组织具有公平竞争权,让广大金融消费者有充分的话语权。并可考虑建立风险偏好不同的银行体系,以适应不同经营状况实体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断完善银行信贷风险传导机制,提高银行机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还要引入外资银行,让更多优秀金融机构进入到中国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增大金融供给端的服务广度和深度,提高整体金融业的供给效率,可以满足中国企业和私人部门在金融服务方面不断产生的多样化需要。同时,在信贷供给方面,可考虑让更多国际优秀信贷供给者进入到中国信贷市场,应成为未来开放的重点之一。通过这些优秀信贷供给者的进入,协助中国打通与国外信贷市场的联系,迫使中国银行机构降低贷款利率,形成有效的遏制中国银行业过度赚钱的效应;而且也可借助他们的专业渠道、专业技术将中国的信贷风险向外部转移。二是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环节,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从根本上发挥好货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快捷作用。应建立从金融稳定委员会到央行、监管机构直至商业银行的快速传导货币政策的推进体制和机制,清除各环节阻滞,及时地将货币政策目标转化为商业银行具体的信贷投放,最大限度地发挥信贷资源的奖优罚劣效用。同时,调节经济活动,应从单纯实行总量性货币政策向同时相机动用总量性货币政策和价格性货币政策的转化过程中,更精准地运用好定向调整准备金、定向调整利率手段,以使货币政策能在扬抑某种经济活动中发挥更好的特定作用。此外,及时搞好利率并轨,消除双轨利率制给实体企业带来的融资负担,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和企业的融资话语权,最大程度地发挥货币政策效应,以抑制银行机构过度赚钱效应。
(本文作者介绍:知名财经评论人、独立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杨希 1904183207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