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科技到互联网生态:to B时代正在来临

2018年07月18日13:19    作者:洪偌馨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洪偌馨

  金融科技行业在最近两年一直在进行一次行业转向,从以规模扩张为导向的to C服务转为更加以技术革新为驱动的to B服务。眼下,这次转向正在进入加速期。

  昨天, 金融科技B端服务提供商品钛在美提交上市申请。

  在馨金融推送了关于品钛招股书的一些分析之后(传送门:《金融科技to B服务的典型样本》,有一些从业者来和我交流。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于品钛的经营状况感到意外。

  一家提供金融科技B端服务的创业公司,能够实现单季度营收近3亿人民币,盈利超过2000万元,而且还处于高速增长的趋势中。一个朋友由衷感叹,to B服务的市场空间和商业价值,值得被重新考量。

  事实上,不仅是品钛。从2016年开始陆续宣布转型to B服务新金融巨头们,在最近资本寒冬降临、整个一级市场面临估值调整的时间点上,也获得了资本的格外青睐。

  京东金融刚刚完成了新一轮总计13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融资,投后估值达到1330亿元人民币;更早之前,蚂蚁金服也宣布完成了一笔高达140亿美金的融资,投后估值破万亿人民币,创下全球最大单笔私募融资金额。

  资本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就是行业趋势,更何况又是在“资本寒冬”当下。从业务转型到行业转向,从企业战略调整到资本用脚投票,为什么金融科技市场会越来越偏爱to B服务类的公司?

  在馨金融看来,一方面,这当然与当下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导向有关,无论是从政策风险还是市值前景的角度来看,做科技公司的优势明显多于做一家金融机构。

  不过,跳出金融科技行业的局限,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这可能也暗合了另外一个趋势——中国的to B服务即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

  宏观经济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互联网红利消逝,中小企业转型迫在眉睫、各行各业对于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需求都变得尤为迫切。这些现实的市场需求和商业规律正在形成一轮新的浪潮。

  1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新金融行业迎来了一波上市潮。据馨金融不完全统计,在近一年时间里,至少有11家公司相继完成IPO,登陆二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去年美股、港股迎来了一波整体上涨,但是新金融概念股们的估值逻辑始终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问题。

  具体来看,截止到最新数据,趣店的市盈率只有3.2倍,宜人贷的市盈率为6.3倍,除了乐信的市盈率超过300倍之外,大部分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的市盈率落在了7到15倍的区间内,更接近传统金融机构而非科技公司。

  尽管这些公司一直在强调自己的科技属性,但从本质上来看,to C的信贷业务依靠规模驱动、依靠利差盈利的方式可能在短时间内还很难说服资本给出更高的估值。

  相比之下,提供to B服务的公司们在投资价值方面显示出了更好的增长趋势。具体来看,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66.5亿元,估值466亿元,两年之后,京东金融的估值增长了3倍。

  事实上,如果只看盈利情况,B端技术服务还远不能像C端借贷业务一样被称为“现金奶牛”。尤其是对于从C端服务起家转型to B的新金融巨头们来说,赛道的切换、去金融化的转变甚至会直接影响自己的盈利表现。

  然而,一面是C端服务的利润暴涨,一面是B端服务短期内的困境,在这样的前提下,资本依然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根本原因或许在于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赛道,截然不同的发展逻辑。我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提起过,对于巨头而言,这是一种“以短期利润换长期空间”的策略。

  2

  相较于to C服务更多依赖运营来聚拢流量,依靠模式取胜,to B服务则对于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更需要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建立壁垒。换言之,只要能跑通自己的商业模式,获得稳定的客户,它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护城河。

  举个例子来看,根据京东金融最新公布的数据,他们目前的合作方有400余家银行、120余家保险公司、110余家基金公司,40余家证券、信托、评级机构,涵盖了市场上所有主流的金融机构。

  事实上,to B服务并不像C端市场一样有很大的规模效应,因为合作要一家一家谈,一家一家推进。包括很多此前在C端被印证的市场营销定律——折扣、促销等等,在B端市场上都会失灵。

  而之所以会出现京东金融这样to B服务也高度集中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同业竞争的技术门槛。比如,京东金融此前发布的零售信贷产品“北斗七星”,包括了信贷平台、量化营销、智能身份识别、智能信贷系统、大数据风控、ABS资产云工厂、风险运营七大模块,涵盖从系统搭建到获客、风控、用户运营、贷后管理、资产处置等业务全流程中的每个节点。

  这种技术能力一方面来自于其自身在C端业务方面积累的数据、技术、经验,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其进入行业较早,在与30家银行合作中不断将产品打磨成熟。而市场上能够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者,其实少之又少。

  不过,to B服务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迟迟未能有爆发式的增长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也是所有对于这个市场感兴趣的竞争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更长的发展周期和缓慢增长的盈利曲线。

  本来B端产品的打磨周期相较于to C类的产品就要更长一些。根据自媒体甲子光年报道,观察美国目前的企业服务独角兽,其成为独角兽用时的中位数是8年,平均是8.8年。对于习惯了野蛮生长、极速狂飙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言,很多人大概也是没有这个耐心的。

  此外,B端业务获客难度也更高。之前和一个在传统金融机构负责相关业务的从业者交流时,他也告诉我,B端服务的替换成本很高,因此他们在选择服务商时,会对于公司的技术能力、产品成熟程度进行完整的考察,包括后期对于产品和运营的维护情况等等。根基羸弱的公司,可能也经不起前期的巨大投入与等待。

  整体来看,to B以技术服务立身的定位,既需要资本的支撑,同时也需要C端积累的经验、数据来帮助B端客户更好地服务于C端,极为考验平台的综合能力。

  因此我们看到,至少到目前为止,金融科技行业内B端市场仍是以新金融巨头为主导。

  3

  其实不只是金融科技行业,在国内的大互联网生态下,企业服务、to B业务都在回春。

  最近,美团创始人王兴在2016年的一次公司内部讲话开始重新被很多媒体转载。他在其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对比中美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国内提供to C服务的公司与美国巨头相比差距在逐渐缩小,甚至有弯道超车的趋势;但是在提供to B服务的公司中,美国该类公司的市值与提供to C的巨头们体量相当,而在国内却几乎找不出一家像样的可以对标的公司。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周期有关,国内市场上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此前更多依赖于用户快速增长带来的行业红利,这个时期对于面向C端的公司来说,不需要精耕细作就足以快速发展。

  但是当线上流量开始枯竭,想要公司、行业更进一步,重心就必须从提升C端效率向更上游地提升B端效率转移。

  根据我手边IT桔子发布的一份企业服务类投资报告显示,2017年企业服务类创业公司在新增数量、融资频率以及融资总额全面复苏,巨头们的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布局也较上一年有大幅增长。

  在今年整个市场都陷入悲观情绪的时候,我倒是很期待,新的领域里是不是会有更多好消息传来。

  (本文作者介绍:洪偌馨,资深财经记者、主持人,自媒体“馨金融”创始人。)

责任编辑:赵子牛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高铁又一个重大升级!再见了车票! 去日本帮人捎点处方药?倒卖者可能被罚款甚至入狱 传碧桂园誓师会集体喝鸡血 员工回应:是打气没有真喝 曹德旺125亿身价能捐70亿 曾表态个税应3万元起征 侠客岛:42天108家p2p公司爆雷 但这还没完 许家印探访美国FF: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孙宏斌? 不敌美俄!中国队获第59届国际数学奥赛季军 美国彭博社:特朗普误判了中国在贸易战上的决心 世界杯结束了 中国企业的56亿广告费能赚回来吗? 碧桂园项目地基坍塌 高负债下宇宙级房企问题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