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点评

2022年07月04日16:39    作者:陆思南  

  2022年6月29日,央行发布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2年第二季度例会的相关信息。此次会议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总结第二季度工作、讨论下一季度工作的会议,其对我们判断国内、国际形势以及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均具有一定意义。总体来看,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前期政策基调,即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主动应对,提振信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同时通过对比第二季度与第一季度会议的措辞,我们认为应当重点关注如下措辞方面的变化:

  第一、在国际、国内环境都有所恶化的情况下,稳定经济基本盘将成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最大诉求。相比第一季度会议,第二季度对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判断都更为悲观。其中,对于国际经济形势方面,判断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通胀高位运行”,滞胀风险一方面会使国际需求减弱,同时也将通过能源、商品、食品等价格的高涨传导至国内,带来国内物价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因通胀高企,美国等多个国家已开启加息和缩表通道,这将使全球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高企,同时也将会加剧全世界股市、债市、汇市等波动,加大各国经济下行以及金融风险。对于国内经济形势判断方面,除三重压力之外,叠加着国内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从现实情况来看,疫情的多点散发已经导致二季度多个城市封城、封控,生产经营陷入停滞,并已体现在4月和5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当中,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已经开放,生产也基本恢复,但总书记6月28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指出“疫情还没有见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还很大”,因此疫情的反复将使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并可能继续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在上述国内和国际环境下,货币政策委员会将推动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尽快落地,发挥好稳住经济和助企纾困的政策效应作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目标的最大诉求。

  第二、将稳就业放在稳价格之前,凸显稳就业作为货币政策首要目标的迫切性和紧要性。在货币政策方向方面,除了增加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下来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外,也增加了“统筹抓好稳就业和稳物价”,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此次措辞将稳就业放在稳物价之前。事实上,今年以来易纲行长已在多个会议上公开表达过“中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稳价格和稳就业”,在6月27日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专访中,易行长又明确表示“保持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是央行的工作重点”。此次会议中在稳物价方面,单独强调“在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有利条件下,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从目前CPI和PPI情况来看,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担心更多来自于全球通胀高涨带来的输入性通胀,但从夏粮丰收情况以及国家对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等来判断,短期内通胀压力不大,未来伴随需求的大幅反弹或许会增加通胀压力。相比物价水平来看,就业形势近几个月非常不乐观,特别是伴随多个城市封城、封控,城镇调查失业率4月和5月分别攀升至6.1%和5.9%,均大幅高于今年5.5%的目标,其中青年调查失业率和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已连续两个月攀升,并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三季度的7、8月份为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月份,往年这几个月的青年调查失业率都会季节性偏高,因此预计失业率水平可能继续保持高位。失业率的高企和稳就业压力的攀升使得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其作为重中之重。从稳就业的路径上来看,仍然将会主要通过稳市场主体,特别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来实现就业最大化。

  第三、删除“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措辞虽释放宽松信号,但不代表会“大水漫灌”或一段时间过快增长,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相比一季度货币政策会议以及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主要的变化之一是删除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措辞,这也是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将该措辞删除。目前,宏观经济受到国内疫情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超预期冲击,需要宽松的政策来予以对冲,但从近几个月的社融和金融数据来看,因信贷需求尚待恢复,社融总量虽明显改善,但信贷结构仍呈现出明显短期化特征,且M2-M1剪刀差持续走高,社融增速与M2增速之间也连续两个月出现了较为罕见的倒挂,资金供给相比资金需求来说相对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宽松对于经济的支持作用有限。此外,在6月15日的国常会上,也再次强调“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特别是在近期中宣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央行总结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情况时表示,“中国以温和可控的宏观杠杆率增幅,支持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和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宏观调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我们认为删除这句话,主要是向市场释放着持续宽松的信号,但这不代表会“大水漫灌”或一段时间的过快增长,而是保持温和的增长速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表 二季度和一季度例会主要内容对比

  资料来源:大公国际根据央行官网整理

  (本文作者介绍:大公国际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独创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科研成果丰富。)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货币政策 大公国际 疫情 通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麦趣尔纯牛奶不合格上热搜 被检出丙二醇 爆料!范冰冰最终还是被投行男收获了芳心 散播南京银行谣言 西部证券首席傅鸣非被治安处罚 林采宜院长,别再出来恶心老百姓了! 2400亿!三大航史上最大订单为何花落空客,对航空业意味着什么 印媒:在中国4年,“所有偏见都被颠覆” 游戏主播PDD唱了《向天再借五百年》被索赔10万,作曲家回应 日媒:岸田文雄称G7设定俄石油交易价格上限将是现价一半 纽约这是要“造反”了? 中国把大单给了空客,美国人为何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