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实体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金融该怎么办?

2022年07月04日13:44    作者:李庚南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自国务院5月31日印发《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出台33条助企纾困一揽子政策以来,各地、各层面都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措施,并对政策落地情况采取了各种形式的督导。转眼一月已过,政策落地效果如何?

  从反馈的情况看,订单不足、成本上升、效益下降、现金流匮乏等仍是目前实体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至于融资问题,尽管融资难的呼声从未停止,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却是当前基层反映的一个共性问题。这一问题提给金融部门,本身似乎充满了悖论:“牛儿不喝水,岂能强按头”?实体企业有效需求不足,银行总不能硬塞钱给企业吧?

  但是,这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金融部门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难道金融部门真的无所作为吗?

  何谓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对此并无权威解释。按照一般的理解,有效信贷需求是既能满足国家信贷政策,又能满足当前银行贷款条件及风险偏好的实体企业对信贷的真实需求。实际上,从不同角度看,对有效信贷需求的认知是存在明显差异性的。

  从贷款供给者看,有效信贷需求是指贷款“有市场、有效益、不挪用”,能够“放得出、收得回”的那部分贷款需求。银行机构基于对借款者相关信息的审查,认为贷款符合自身信贷准入条件、贷出后预期不会形成不良贷款,那么这笔贷款需求是有效的。但是否真的有效,显然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审批的素质高低、是否存有道德风险等,也包括市场形势的变化。实际上,过度授信、“垒大户”、以票冲规模等也是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的表现。

  从贷款需求者看,有效信贷需求则是贷款有真实用途、有可预期的现金流、资金投入有产出,“借得起(利率适当)、还得出(有现金流)、有效益(有利润)”,应该是基本评判标准。当然,个人消费贷款则是另一种逻辑,但也应基于借款人可支配收入及预期。

  从宏观角度看,有效信贷需求表现为信贷供给与货币供给的适应度。有效的信贷需求应服从于宏观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性与结构的合理性要求。实际上,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本身存在供给适度性问题。微观层面所反映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宏观上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适配性问题。理论上,信贷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强弱变化,决定了信贷供需均衡的数量与价格,反映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的有效性。

  实际上,宏观与微观的认知会存在时空上的不对称,表现为顺周期与逆周期的关系。符合微观的有效贷款需求,在宏观上未必能保障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和结构合理。在经济上行期(或通胀时期),宏观货币信贷调控趋向于防止投资过热。这一时期,微观层面的顺周期性表现为投资需求旺盛,有效信贷需求充分;相对于宏观货币供给的适度性,这其中一部分有效信贷需求未必能得到满足;在经济下行期(或紧缩时期),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下降,投资意愿不足,反映到信贷层面或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而宏观层面,从稳经济的角度出发,货币供给的逆周期性特征明显,宏观上对信贷有效需求的认知显然会大于微观层面的信贷有效需求。

  目前信贷供给的状况实际上反映了宏观与微观、逆周期与顺周期、信贷供给端与需求端,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 三重压力叠加疫情反复、国际局势动荡等因素冲击情况的矛盾。

  宏观上,配合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宏观货币政策要“靠前发力、适当加力”。要通过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逆周期、跨周期政策工具,引导和推动有效信贷供给增加,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以激发市场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促进市场投资和消费增长。但宏观逆周期与微观顺周期的矛盾导致“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并不顺畅,表现为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增长与货币政策导向的不匹配。一方面,广义货币M2增速仍明显超出(GDP+CPI)、工业用电量增速。另一方面,狭义货币M1增速维持低位,环比进一步收缩。5月份M1同比增长4.6%,较上月降低0.5个百分点,而M2增速继续走高,同比增长11.1%,环比上升1.1个百分点,M1、M2的剪刀差(M2-M1)仍维持高位,且进一步走阔至6.5个百分点,为2020年2月份最高。总体反映为市场投资机会减少,即期有效需求下降。

  微观层面,无论是信贷供给端还是需求端,面对“三重压力”和疫情反复、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发展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的上升,避险、求稳的顺周期性特征表现明显。一方面,疫情等不确定性对经济主体预期产生严重影响,抑制了实体经济投资意愿,降低了实体企业资金需求意愿;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总体上呈现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映射到金融体系,表现为银行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资产荒”,银行机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总体趋降,因找不到合意的“资产”而信贷供给意愿降低,表现为信贷投放结构失衡的问题。在“资产荒”情况下,这种失衡或有效信贷供给不足表现为:一是银行机构将信贷资源过于向基础设施,争抢基础设施“蛋糕”,导致结构性的信贷有效供给过剩与不足并存的局面。二是通过不断降低贷款利率,争夺小微企业领域的优质客户(包括以低利率置换他行抵押贷款等低风险资产),形成大银行下沉“掐尖”及“内卷”式增长。数据显示,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已普遍进入“3”时代。三是通过票据融资“以票冲贷”,形成资金在体系内空转。5月份,人民币新增贷款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00亿元;而票据融资新增7129亿元,同比多这增5591亿元。可见,“以票冲贷款”现象非常突出。

  显然,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并非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概念。宏观上,是相对于有效货币需求而言;微观上,是相对于现有机制、范式下的金融供给而言的,包括现行金融供给的门槛、模式乃至定价。

  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贷款增长慢归结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宏观上,我们需要审视货币政策由“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路径,弄清楚当前在融资领域出现的问题是总量性还是结构性问题。关键是如何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结构化的货币政策显然是理性抉择。微观上,除了从信贷需求端入手,通过稳定政策预期、增强实体经济信心,着力畅通货运物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外,还需从信贷供给端入手。

  一是在供给理念上,要强化逆周期思维。面对当前经济面临的超常困难和问题,作为金融部门应树立起逆周期管理理念,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降低门槛,降低资本预期目标。应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原则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

  二是在供给模式上,要动态优化风控模型。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下实体企业经营指标的变化,原有模型应做出适应性调整。特别是疫情之下企业因订单减少、营业收入下降,在续贷时不能机械地沿用原有的模型。采用计算机审批的,则应对原有的计算机审批参数做适应性调整。

  三是在定价上,要通过适当降低利率以激发融资需求。要通过优化负债结构,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为最大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拓展空间,通过价格的调整激发量的扩张,推动融资需求由高定价银行向低定价银行迁徙,也包括通过产品的创新创造新的信贷需求,以缓解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宋源珺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信贷需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麦趣尔纯牛奶不合格上热搜 被检出丙二醇 爆料!范冰冰最终还是被投行男收获了芳心 散播南京银行谣言 西部证券首席傅鸣非被治安处罚 林采宜院长,别再出来恶心老百姓了! 2400亿!三大航史上最大订单为何花落空客,对航空业意味着什么 印媒:在中国4年,“所有偏见都被颠覆” 游戏主播PDD唱了《向天再借五百年》被索赔10万,作曲家回应 日媒:岸田文雄称G7设定俄石油交易价格上限将是现价一半 纽约这是要“造反”了? 中国把大单给了空客,美国人为何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