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大公国际发布全球国家主权信用风险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指出,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也是一场经济危机,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超过历次危机。一方面,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防控疫情的“封城”、“封国”措施使逆全球化趋势特征愈发明显,产业链断裂加剧全球产业链重构决心,区域化特征凸显。同时民粹主义趁势扩张使全球政局不稳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政府为防控疫情和经济复苏所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使政府财政压力加大,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加大推高政府债务,2020年全球各级政府债务激增10万亿美元,政府偿债压力普遍加大。为保障流动性供给以及缓解债务压力,全球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低利率的滥用无益于经济转型增长,反而为金融体系不稳定性埋下祸根。大公国际认为,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供应链失衡、财政宽松下政府债务急速上升以及全球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构成了当前主权信用风险的主要特点。
2021年疫情进展仍不容乐观,全球确诊病例超过2.7亿,疫情带来的经济、财政以及供应链问题仍在持续,世界各国在防控疫情和经济复苏间艰难平衡,病毒变异以及疫苗接种进度不同使各国经济不均衡势头加剧,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在低基数下实现5.9%增长,但同时应关注宽松货币政策下经济结构脆弱性和区域主权信用风险分化趋势加剧等问题。其中,美日欧等发达储备货币国家开动印钞车为政府融资,凸显其偿债来源脆弱,债务膨胀下主权信用风险持续积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债务快速积累,一旦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将加剧经济以及债务压力。
报告认为,主要国家方面,美国应对疫情导致的财政扩张使政府债务高位增长,宽松货币政策仍是政府债务再融资的关键手段,同时仍需注意未来加息带来主权信用的潜在风险。中国疫情危机应对使政府债务负担率上升,但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以及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下主权信用处于很高水平。日本政府为抗击疫情采取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大幅推高政府债务,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净债权国地位为其偿债能力提供支撑,但超宽松货币政策下经济结构脆弱性进一步凸显。
报告指出,西欧地区财政赤字受经济萎缩而大幅增加,政府债务高位攀升,财政汲取能力以及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了较高的主权信用;但区域内部不均衡,债务风险向高债务低信用国家集中。
东盟地区疫情背景下社会冲突再起,政治局势稳中承压;为抗击疫情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东盟国家政府债务负担率攀升,但通畅的融资渠道、合理的债务结构和较为充裕的外部储备对偿债能力形成支撑。
南亚地区政党政治的非成熟性和利益碎片化导致地区政策连续性承压,同时克什米尔问题依旧为地区地缘政治风险的最大诱因;疫情导致的地区经济收缩以及财政扩张进一步加剧南亚各国财政压力,各国政府债务负担率高企。
中东北非地区受疫情影响经济明显衰退,抗击疫情政策使国家财政赤字率和政府债务负担率上升,财政巩固政策和主权财富基金有助于巩固中东北非国家主权信用。
(本文作者介绍:大公国际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独创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科研成果丰富。)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