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东:我国开放国门讨论:何时开以及如何开?

2021年11月19日09:38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高瑞东

  近期全球疫情形势明显好转,主要国家疫苗接种覆盖率接近群体免疫水平,叠加新冠特效药的积极试验结果相继公布,海外国家加快放开疫情管控步伐,年底前陆续解封,放开入境限制,我国正面临开放国门的关键抉择。

  一则,年底前我国完全接种率有望达到85%,初步达到高福主任所提及的对外开放条件,明年二季度或为开放关键窗口;二则,开放国门可能会造成疫情反弹、医疗系统承压,不开放又可能加大对外沟通成本。现阶段可以考虑加快制定对外开放时间表,表明对外开放的积极沟通态度,掌握开放国门主动权。

  一、预计年底我国完全接种率可达85%,明年二季度为我国开放国门关键窗口

  10月16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

  第一是“要继续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到2022年年初争取达到85%以上接种率。那么即便再有感染也很少了,一个是感染量少,另一个是感染以后没有重症和死亡,到那个时候,全球都开放了,病死率降得那么低,我们为什么不开放呢?”

  第二是“做好与新冠病毒持久作战的准备,尽快把特效药物研发出来。从致死率和流行情况看,新冠病毒越来越像流感,但并不是流感,因为它没有季节性,这个病毒越来越走不了了,靠歼灭战不行了,要拿出持久战的策略来。”

  在前期疫苗接种加速推进下,我国疫苗接种覆盖率已达75%以上。截至11月6日,我国大陆地区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3.22亿剂次,每百人接种量达164剂次。11月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介绍,截至11月4日,全国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为10.72亿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得出的全国14.1178亿总人口数据,我国新冠疫苗完全接种者覆盖率已超过75%。

  3-11岁儿童接种放开下,年底前我国疫苗接种覆盖率有望提升至85%。10月30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表示“按照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3至11岁适龄无禁忌人群‘应接尽接’,力争12月底前完成全程接种”。

  目前,多地已经陆续展开针对3-11岁儿童的疫苗接种工作,预计12月底该项工作完成,我国疫苗接种覆盖率将提升至接近85%(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3到11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9.74%,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未公布各年龄段具体人数,通过估算3到11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约为10%,按照应接尽接的要求,预计可提升疫苗覆盖率8~9个百分点)。

  我国第三剂加强针接种陆续推进,提升体内抗体水平,进而提高疫苗保护作用。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接种疫苗后,随着时间推移,受种者的中和抗体水平在下降,保护效果在减弱,因而有必要接种加强剂,提升疫苗保护作用。钟南山院士8月20日在对外发言时表示,根据国内最新研究资料,接种第二剂疫苗后6个月再接种一剂,抗体水平有明显增加,增幅达到10多倍,且接种后再过6个月还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科兴公司进行加强针的临床数据表明,受试的540人在接种两剂科兴灭活疫苗6-8月后,中和抗体滴度降为GMT4.1-6.7(GMT指抗体滴度,数值越大说明疫苗成份免疫原性越强、保护力越高)。但接种第三针后,抗体水平迅速上升至GMT137.9-143.1,由此可看出加强免疫可以提高对突变株病毒的中和能力。

  目前,我国多地已启动加强针接种工作,优先保障重点人群,同时多省的加强剂接种已面向普通人群。由于加强针的接种需要与第二针的接种时间间隔6个月以上,因而加强剂的接种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想情况下,12月底可对所有6月底前完成全程接种的人群进行加强针接种,大概可以覆盖50%的人群,到2020年4月,加强针或可以覆盖72%的人群(50%根据2021年7月初完全接种率估算,72%根据2021年10月初完全接种率估算)。

  基于此,明年二季度或是我国开放国门的时间窗口。

  第一,伴随3~11岁儿童接种逐步推进,12月底前该项工作将完成,预计我国疫苗接种覆盖率将提升至接近85%,基本达到高福主任所提及的对外开放条件;

  第二,当前加速推进的加强针接种可以有效提升体内抗体水平,提高疫苗保护水平。国内新冠特效药的研发也在相继展开,进一步提升开放预期;

  第三,年底前海外发达国家相继开放给我们足够观测窗口,明年一季度冬奥会以及两会的举办不适合开放,而进入二季度后天气转暖,病毒传播效率会有所降低,明年二季度或是我国开放国门重要的时间窗口。

  二、疫情好转、疫苗高覆盖,以及特效药相继推出,为海外开放创造条件

  第一,9月以来,全球疫情扩张明显放缓,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显著下降。

  8月29日,在德尔塔毒株迅速蔓延下,全球新增确诊病例(7日移动平均,下同)一度达65.7万例,但11月9日单日新增确诊已降至46.1万例,下降幅度达29.8%。与此同时,新增死亡病例也出现显著下降,11月9日,全球新增死亡病例6803例,相比8月28日的高点10019例已下降32%,全球疫情形势明显好转。

  从美国情况来看,9月2日,美国单日新增病例(7日移动平均,下同)为16.6万例,11月9日新增病例已降至7.7万例,下降幅度达到了54%。除此之外,美国重症和住院人数、死亡人数也呈下降趋势,自9月27日以来,美国新增死亡病例下降超过了49%。

  第二,在前期疫苗接种加速推进下,全球主要国家均取得了较高的疫苗覆盖。

  截至11月9日,葡萄牙、阿联酋、冰岛、新加坡、西班牙完全接种比例已超80%,丹麦、韩国、爱尔兰等国完全接种比例也已达到75%以上,接近实现群体免疫。

  全球儿童接种与加强针接种快速推进,进一步提升群体免疫水平。9月20日,英国开始推广为12-15岁儿童接种一针新冠疫苗,英国政府计划在今年秋季完成12-15岁儿童的接种,我们测算,若英国在11月底完成70%的12-15岁儿童接种,将提升疫苗接种覆盖率3.2个百分点;10月3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授予辉瑞疫苗用于5-11岁儿童的紧急使用授权,11月2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投票赞成为儿童接种辉瑞疫苗。此外,第三剂加强针的接种也在多国快速推进中,目前主要用于免疫能力较弱人群的接种。

  疫苗仍是现阶段预防病毒传播的最佳手段。一方面,虽然在近期的新增病例中已有多起完成全程接种仍被感染的病例,但是疫苗对于重症以及死亡的保护率仍然较高,达到90%以上;另一方面,从不同接种覆盖率国家的病例新增来看,接种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单日新增病例明显放缓,例如近期接种覆盖率提升加快的日本(截至11月9日,完全接种率已达74.4%),单日新增病例已明显放缓。

  第三,新冠口服特效药相继推出,临床试验结果积极有效,加速全球开放预期。

  新冠治疗药物分为两个技术路线,一个是中和抗体路线,另一个是口服药物。相比于中和抗体药物,口服药物可用于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减少病毒/感染潜在传播,对免疫应答缺乏的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口服药物相比抗体药物给药更加便捷,可及性强,产能限制更小、社会成本更低。新冠口服特效药的后续推出,将补全新冠防治拼图,改变防疫格局。

  美国新冠特效药研发以口服药路线为主,近期默沙东和辉瑞公司相继发布特效药的积极试验结果。10月1日,美国医药企业默沙东宣布新冠口服药Molnupiravir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该药物可降低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约50%;11月5日,辉瑞宣布了其在研的口服新冠候选药物PAXLOVID的最新研究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针对3-5天内无需住院的轻症患者,PAXLOVID可以减少高达89%的住院或死亡率。

  默沙东特效药已在英国获批,辉瑞特效药也正加速申请监管部门的批准。11月4日,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MHRA)批准了Molnupiravir(MK-4482, EIDD-2801)上市,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的COVID-19成人患者,这些患者经核酸检测呈阳性且至少存在一个发展为严重疾病的风险因素。11月5日,辉瑞公司首席科学官Mikael Dolsten对外公开表示,辉瑞计划在11月寻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如果获批,辉瑞可能在今年交付。

  我国新冠特效药的研发路线以“中和抗体”为主,多家药企的药物研发进展顺利,将成为治疗危重患者的有力武器。腾盛博药在研的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BRII-196、BRII-198已获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申请,目前也已向国家药监局滚动提交附条件上市申报材料,有望12月底前上市。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新冠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已获得国家药监局和阿联酋卫生和预防部颁发的国内外临床试验批准文件,相关临床试验也已展开;开拓药业有限公司则披露,其普克鲁胺治疗住院新冠患者的III期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已在美国的临床中心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君实生物方面也宣布,已与旺山旺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共同承担口服核苷类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VV116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开发和产业化工作。

  新冠特效药量产在即,2022年将加快全球可及度。基于对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的信心,默沙东已经在冒险提前生产 molnupiravir,预计 2021 年内能够生产 1000 万疗程的药物,2022 年还将继续加大药物供应量。默沙东表示如果 molnupiravir 获批,将会在全球范围内让 molnupiravir 快速可及,会基于世界银行确定的国家收入标准在不同国家制定分层的价格体系。而辉瑞在公告中称其将投入10亿美金用于生产和分销,同时也寻求生产合作方,以确保中低收入国家同样有渠道获得该产品。

  三、海外开放前提下,若我们坚持不开放,或增加对外沟通成本

  当前,海外主要国家入境限制均有所放松,“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新冠疫苗全程接种”成为多数国家的入境通行证。从海外主要国家的管控措施来看,近期入境限制均有所放松:10月1日,瑞典外交部宣布解除减少非必要境外旅行的建议;11月8日,美国正式开放国门,外国旅客持有必要的证件以及疫苗接种证明、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就能够进入美国。此外,泰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均相继取消入境隔离措施。

  而我国采取的仍是“动态清零”策略,实行严格的入境疫情管控措施,与海外主要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形成强烈对比。那么在海外主要国家相继开放前提下,如果我们国家坚持不开放,可能会给我国的国际经贸往来带来很多问题。

  首先,若长期坚持“动态清零”策略,可能会使得我国服务业恢复持续承压。今年5月以来,我国疫情控制整体出色,但是零星散发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得服务业恢复经常被打断,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今年国庆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倘若我国坚持不开放,那么服务业恢复可能继续承压。

  其次,海外国家相继开放下,全球通航或将重启,我国坚持不开放,可能会丧失一些国际经贸交流机会。在海外主要国家相继开放的背景下,国际商贸往来将恢复正常,如果我国坚持不开放,可能会使得我国一些正常的商务往来遭遇阻碍,从而容易失去商机和现有市场份额。

  最后,我国与海外国家开放的不同步,可能会带来一些经贸摩擦。海外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放,“接种认证的疫苗+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即可入境这些国家,免除隔离。而我国目前仍采取非常严苛的入境条件,“至少14+7的隔离政策”,我国防疫政策与海外的不同步,可能大幅提高相对沟通和交易成本,影响投资者信心。,市场活动明显加快。

  四、若按照海外方式开放国门,我国疫情可能会大幅反弹,医疗系统会难以应对

  我们在前文提到,明年二季度或是我国开放国门的时间窗口。那么,倘若我们按照海外国家的方式开放国门,会对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4.1倘若参照海外方式开放国门,短时间内疫情可能会大幅反弹

  一则,变异毒株具有较强隐蔽性,并且可以免疫逃离,因而仅靠单次核酸检测阴性报告以及疫苗接种证明并不能作出有效筛查。据郑州市卫健委介绍,在今年8月郑州发生的疫情中,有一位患者在连续做了8次核酸以后才被完全确诊。5月以来,在我国严格疫情防控下,仍有一些环节漏洞使得本土疫情扩散。倘若我们选择开放国门,一定程度放开入境管控,可能会造成疫情大幅扩散。

  二则,从新加坡等国开放后的情况来看,放开管控措施以及入境限制后,疫情在短时间内均出现了快速反弹。从实行清零策略时期(6月底之前)的单日新增确诊16例(7DMA,下同)反弹至10月29日的最高点3777例,此后新增病例有所减少,逐步降至11月15日的2343例。

  从新加坡本轮疫情情况来看,疫情的大幅反弹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限制措施先逐步解除;二是,逐步放开入境限制,部分国家居民入境新加坡,凭借“疫苗接种+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可以免除隔离;三是,新加坡不再采取清零策略,选择与病毒共存,包括轻症或者无症状患者无需就医治疗、密切接触者核酸检测一次为阴性即可恢复外出等措施开始施行。

  国内限制方面,今年8月,新加坡开始分四个阶段逐步开放,分别为“预备期”、“过渡期A”、“过渡期B”、“共存期”。8月10日,新加坡进入与新冠病毒共存的预备期,若此后疫苗接种破八成,且重症可控,将进入过渡期;9月下旬,新加坡疫苗接种率大幅提升,限制措施进一步放松,但疫情也随之快速反弹,至9月下旬,新加坡单日新增感染已破千;9月27日,新加坡再次收紧国内防疫措施,此时新加坡单日新增(7DMA)为1545例; 10月21日,为防止医疗资源发生挤兑,新加坡延长现有防疫措施至11月21日,此时新加坡单日新增(7DMA)已为3386例。

  入境限制层面,今年9月起,新加坡开始谨慎、逐步地重新开放边境。9月8日,新加坡已与 13 个国家建立了VTL(疫苗接种者走廊计划,根据 VTL,来自 VTL 国家的已接种疫苗旅客无需隔离即可进入新加坡,只需进行核酸检测即可),截至11月15日,VTL 国家总数已增加到 21 个,并且在不断动态调整更新。

  在此情况下,我们根据新加坡等国开放国门后的疫情反弹情况,假设我国也采取同样的方式,推算疫情走势会如何反弹。

  我们分别采用“拟合模型法”和“近似情境类比法”进行了估计。

  前提假设是:假设我们国家采取与海外国家一致的方式开放国门,例如新加坡的“入境免隔离+放开国内限制措施”

  第一种方法:拟合模型法

  首先,我们选取接种率较高的14个国家(新加坡、韩国、葡萄牙、西班牙、德国等),拟合了新冠病毒感染率(每千人确诊病例)和人口密度自然对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在图中新冠病毒感染率(每千人确诊病例)和人口密度自然对数关系为:y = 1.8941x - 4.7688;在确定累计确诊病例的区间时,我们选取了整个10月作为指定区间,主要原因是10月起这些国家接种覆盖率均提升到了较高水平,且开放程度均有所提升。

  其次,我们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密度,代入拟合模型,来估计按照海外方式开放国门后,高峰期一个月内可能的累计确诊规模。我国2020年人口总数为141178万人,人口密度为148.7(人/平方公里,取自然对数为5.0),代入上述拟合模型,我国一个月累计每千人确诊病例数约为4.70,对应一个月的累计确诊规模为660万,日均新增或在21万左右。

  (注:该结果为完全开放+国内管制放松前提下的理想情景估计,美国人口密度是我国的三分之一,在入境限制未完全放松下,单日新增也最高反弹至16万例,因而理想情境下,这样的结果也有其合理性。同时由于选取的国家开放程度不一,疫苗接种率加上疫情管控措施有差别,因而拟合模型也存在误差,仅作参考)

  第二种方法:近似情境类比法

  首先,我们主要选取新加坡作为疫情反弹估计的主要类比国,计算了新加坡开放国门的单日感染率峰值与达峰值前累计感染率。

  新加坡的基本情况:截至2020年,人口总数568 万人,人口密度为8019 (人/平方公里)。 开放后的疫情反弹情况:8月10日逐步开放后,10月29日单日新增达峰值3777例(7DMA,下同),此期间新加坡累计新增新冠确诊达126263例。据此,新加坡开放后到达峰值期间(即8月10至10月29日),单日感染率峰值为每千人0.67,达峰值前累计感染率为2.22%。

  其次,根据我们国家的人口密度,通过类比新加坡的情况,来估计按照同样方式开放国门后,可能的累计确诊规模以及单日新增峰值。

  我国的基本情况是:我国2020年人口总数为141178万人,人口密度为148.7(人/平方公里),但是主要城市的人口密度较高,开放后境外人士主要流向北上广深这些大型城市,北京市人口密度约为1334(人/平方公里,下同),上海市人口密度约为3924,深圳市人口密度约为8791。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上文假设下,我国开放国门后单日新增高点或为1.7万例。新加坡人口密度大约为我国的 54 倍,估算出我国感染率大约为 0.04%, 根据我国的总人口进行估计,按照新加坡方式逐步开放后,我国单日新增确诊达峰值前,累计确诊或达57.8万例左右,单日新增峰值或达1.7万 例左右。

  从主要大型城市来看,在上文假设下,我国开放国门后北京、上海、深圳单日新增高点分别为2426例、8272例、12974例左右。新加坡人口密度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的6、2、0.9倍,根据三个城市的总人口进行估计,北上深单日新增最高点分别达2426例、8272例、12974例左右。

  (上述两种方法估计的数据差异很大,主要源自参考的情景不一致。

  在第一种方法下,我们首先选取10月份作为样本区间,在此期间大部分国家新增病例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高值,相当于高峰时期的情况,样本内部分欧美国家过去新增病例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因而对于我国的参考意义有限;

  在第二种方法下,我们选取新加坡从“动态清零”到“逐步开放”的情境,而且疫苗接种覆盖率相对更高,且新增病例反弹也经历了一个较低点到较高点的过程,更符合我们的情景假设,因而我们更推荐参考第二种方法进行估计。)

  之所以选择新加坡,一方面是因为新加坡之前采取的是和我国一样的清零策略,此后放开管控+入境,导致了疫情反弹;另一方面,新加坡完全接种率已超过85%,符合我们的开放国门时间点下接种率的要求,因而选择新加坡进行类比更加合理。

  4. 2开放国门后,短时间内我国医疗会承受较大压力

  我国的医保覆盖率较高,但是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偏远地区的医疗环境相对不完善,一旦发生大规模疫情扩散情况,短时间内医疗系统可能会承受较大压力。

  截至2020年,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6131人,覆盖率已达95%。医疗资源方面,根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102万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580个,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的三甲医院数量占到了全国的16%以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应对突发紧急状况的经验尚不充足。

  倘若我们按照海外国家的方式开放国门,按照前文对新冠确诊病例的估计,我国现有的医疗资源恐无法承担这样的疫情反弹,医疗资源挤兑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均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根据《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我国人均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0.0065张,人均卫生总费用5146.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7.12%;而对比美国,其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0623美元(更新至2018年),占GDP比例为17.7%,我国人均医疗资源仍相对紧张。

  第二,在动态清零策略下,我国很多城市一直保持本土零新增,若疫情大幅反弹,居民恐慌情绪会蔓延,短时间内难以适应。过去我国采取动态清零的策略,国内很多城市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零新增,居民已习惯在零新增环境下生活,若疫情大幅反弹,很多居民在短时间内会难以适应,叠加对感染后症状的认知局限,很多轻症或无症状患者可能会相继挤入医院,现有医疗资源以及医疗条件恐难以应对。

  第三,海外大部分国家针对轻症/无症状病例均采取的居家隔离的方式,医院不接受治疗,只有病情严重时才会被送医院治疗;而在我国医疗体制下,结合我国疫情期间对确诊患者的治疗应对,轻症患者不太可能被拒绝治疗,因而倘若疫情反弹,医疗系统承受的压力可能会大幅提升。

  英国目前对轻症患者的处理方式是,如果患者独自居住,居家自我隔离7天;如果患者和同住的人出现症状,全体居家隔离14天;加拿大虽然对确诊患者的治疗免去费用,但是只有重症才会被检测,轻症患者则是自己隔离。在此情形下,虽然海外国家过去日均新增确诊很高(约98%为无症状/轻症),但是并未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

  我国的情况则不同,在现有医疗体制下,轻症患者不太可能被拒绝治疗,叠加长时间零新增环境下对疫情反弹的不适应,倘若开放国门,疫情大幅反弹,可能会有大量居民涌向医院的情况发生,从而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医疗资源发生挤兑的情况。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已在疫情之中已经积累了一套治疗轻症/无症状患者的应对机制,即兴建方舱医院的方式,因而医疗挤兑短时间内会存在,主要是源自居民的恐慌情绪,通过后续的引导以及医疗资源的储备,我国仍有能力进行应对。

  五、可以考虑加快制定对外开放时间表,分阶段推进开放国门计划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提到,倘若我国采取与海外国家一致的开放方式(例如新加坡),那么开放国门后,我国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的高点可能会反弹至17000例,累计确诊甚至可能达到114万例(截至11月16日,我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12.73万例)。这样大规模的反弹,不仅会导致医疗系统承受较大压力,也会使得民众恐慌情绪蔓延,因而不太可能采取新加坡式的“与病毒共存”策略。

  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到完全开放,但可以考虑尽快制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表明对外积极开放沟通的态度。

  一方面,在海外国家相继开放的前提下,若坚持不开放,可能会增加对外开放沟通成本,或丧失一些对外经贸交流机会;

  另一方面,开放国门并不意味着一步到位,可以考虑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对外开放国门的主动权。

  那么,哪种开放方式是合适的选择?

  首先,在开放方式的选择上,我们需要区分“入境管控”+“国内活动管控”两个环节。当前我国在“入境管控”上比较严格,对于入境人士,基本采取了“14+7”的严格隔离方式;在“国内活动管控”上则是常态化管控,没有本土新增,那么会相对放松,而一旦有新增,局部地区会启动严格管控,即动态清零策略。显然,这两个环节相互关联,入境管控严格才可能带来国内活动的相对放松,而倘若入境管控措施放松,则可能需要国内管控措施的相对严格来配合。

  我们预计,倘若开放国门,入境管控措施会陆续边际放松,国内防控则可能有所收紧,“保持社交距离+强制佩戴口罩”或会再次趋严。

  过去在“动态清零”策略下,很多国内城市本土零新增,城市内活动基本已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与国外国家措施相比,我们大型活动与社交距离的限制相对较少,居民户外不戴口罩的也越来越多,这是由我们严格的入境管控所保障的。而倘若入境管控放松,必然需要一系列相对趋严的国内活动管控,来对抗境外输入病例在境内的大幅蔓延。

  海外主要国家在应对开放后疫情反弹时,也大多采取了“外松内紧”的做法,即入境管控放松后,若疫情反弹,则国内限制措施会再次收紧。当前虽然部分国家已全面放开国内疫情限制(例如丹麦、爱尔兰等),但在一些疫情仍较为严重的国家,针对疫情的国内严格管控措施仍然持续,并随着疫情发展动态调整。例如新加坡在今年8月起逐步放开了国内限制措施,但是随着近期疫情反弹,国内限制措施再次有所收紧,并推迟了原定恢复计划;法国自11月8日起再次恢复强制戴口罩;德国正寻求将强制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延长至明年3月。

  其次,在制定对外开放时间表时,可以考虑借鉴海外一些国家通过分阶段开放经济的做法,做出详细的开放条件以及规划,并随着疫情发展灵活动态调整。

  一方面,详细的开放规划可以让公众以及入境人士,对当前疫情管控的细节更清楚,从而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灵活动态调整可以让疫情反弹较为严重时,随时采取严格管控措施,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和疫情失控。

  日本方面,在入境管控上分步分阶段放开,针对不同入境对象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11月8日,日本逐步开对部分外国公民的入境限制,允许入境的对象为以商务、留学和技能实习为目的,针对已接种新冠疫苗的商务人士,其居家健康观察时间由现在的10天至14天缩短为3天;此次开放不包括旅游人士,日本政府表示将根据疫情实际状况,分阶段探讨下一步放开措施。

  在国内管控措施上,日本仍然保持相对较严的限制措施。近一个月来,日本新增感染者大幅下降,但日本政府并未就此放松,继续要求居民保持出门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基本防护措施;外出时避免“密闭空间”、“密集人群”和“密切接触”三种可能的感染情景;跨地区流动人员不与群体共同饮食等。此外,日本政府维持对集体活动规模的限制,保留对疫情反复地区餐饮业施加经营时间管制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国民对卫生的重视,日本民众对防疫也比较配合,在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方面自觉性较强,有助于防疫措施的推行。

  法国方面,则是根据不同国家的新冠疫情具体形势,采取相应的防疫管制。法国官方发布疫情地图,将所有国家和地区分别列入“红区”、“橙区”和“绿区”。  “红区”被认为疫情仍然严重,包括印度、巴西等十余个国家;“橙区”包括了美国、英国等世界大多数国家,“绿区”包括欧盟成员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

  按照官方安排,来自“绿区”的人员进入法国相对较为容易,只须凭借疫苗接种证明就可以不受限制出行,未接种人群需要凭借病毒检测阴性证明入境。

  来自“橙区”的人员进入法国,如已经接种疫苗,还需出示病毒检测阴性证明;未接种人群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能准许入境。

  来自“红区”的人员进入法国须面临严格防疫限制,即使接种疫苗也须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才能准许入境,还须出示病毒检测结果,并须接受7天自我隔离。

  在国内管控上,逐步分阶段推进解封计划,但也随着疫情形势动态调整。近期,在法国疫情大幅反弹下,国内管控再次趋严,再次恢复强制戴口罩等措施。解。

  (本文作者介绍:光大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早稻田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金融四十人青年论坛会员。)

责任编辑:黄嘉琪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