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前海郑嘉伟: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多重信号,配套产业迎来发展机会

2021年08月02日09:55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东亚前海证券郑嘉伟

  事件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核心观点

  政策层面: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变大,政策宽预期升温。会议对下半年经济看法趋于谨慎,再提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本次会议继续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去掉了“不急转弯”措辞,表明下半年经济稳增长压力增加,降准空间打开,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财政政策将更为积极。

  会议要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政策定向扶持相关行业。会议要求,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养育、教育等政策配套”、“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再次提及碳中和政策、“三孩”配套政策、高端制造扶持政策以及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我们认为这些板块将长期受益。

  落实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隐性债务化解成为防范风险重点。在2021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次提出了“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该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地方隐性债务风险,要求地方政府妥善处理隐性债务风险,且抑制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融资行为。本次会议将这一表述改为了“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从“建立”改为了“落实”,表明当前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后续将重在落实。经济金融风险改为重点领域风险,剑指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下半年对互联网巨头监管加强,相关处罚将逐步落地。

  地产信用收紧常态化,租赁市场发展成为趋势。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房地产调控的基调不变,随着新增居民房贷同比增速已经进入下降通道,意味着政府对于房地产信用逐步收紧,也意味着下半年地产销售转弱,部分企业现金流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投资建议

  建议投资者下半年重点关注政策扶持行业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对于一批高精新产业进行扶持,建议关注碳中和、“三孩”配套措施、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板块。下半年经济基本面承压,前期高估值板块调整压力增加,中下游企业景气度将有所改善。我们推荐投资者重点关注政策扶持行业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且在当前货币市场偏宽松背景下,信用收缩程度有所减轻,我们认为债券收益率下行概率较大,债市安全边际提升。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风险;政策落实不及预期风险。

  1.政策层面: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变大,政策宽预期升温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看法趋于谨慎,再提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会议指出,“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本次会议继续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去掉了“不急转弯”措辞,表明下半年经济稳增长压力增大,政策或将保持连续性。 

  财政政策下半年或将更为积极。会议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今年上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为29.3%,只有2020年同期一半,政府性支出受专项债拖累较为明显。且在上半年财政支出中,支出占比最大两项是教育以及社保就业。基建支出总体占比仍然较小,三季度在专项债发行加速背景下,基建投资有回升态势。我们预计在下半年财政支出将会提速以稳定经济增长。

  降准空间打开,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会议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今年上半年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带动PPI上行,PPI-CPI剪刀差走阔,导致中下游中小企业经营承压。我们认为随着下半年经济增长压力增大,货币政策宽松预期再次升温,将在合理区间内转为宽松积极,降准依然可期,货币宽松政策正在缓缓落地。

  2.碳中和政策再被提及,“减碳”将成为常态

  2.1.纠正运动式“减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此次中央政策局会议指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中央此次再次声明了碳中和目标并非只是企业蹭热度空泛口号,而是需要各单位脚踏实地来制定长远行动方案。碳中和目标不仅仅是碳减排,而是同时兼顾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要加强督促高碳排企业减排并向低碳生产转型,而另一方面对于清洁能源、新能源行业发展给予足够支持,双管齐下才是我国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此次会议再次重申要限制高耗能、高碳排项目发展。许多地方通过强硬减排甚至停产来达到碳减排并非正确碳中和发展方式,督促“两高项目”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来达到碳减排才是碳中和工作重中之重。

  先立后破是要先把双碳政策基础设施建好,并保证经济发展稳健前提下进行碳减排工作。与早就碳达峰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还需要高质量增长,每年碳排放也需有一定增量。此时如果盲目运动式“减碳”,就会导致生产端企业因硬性减排或停产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所以,我国双碳政策“先立后破”要具体落实到包括新能源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在内工作上。

  2.2.电力系统改革将率先受益

  电力系统改革是落实双碳政策关键。能源系统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最大来源,占全社会碳排放量77%,而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我国发电行业碳排放占比44.69%,而其中燃煤发电行业碳排放占到了98%。由此可见,把握好电力行业碳排放是落实双碳政策第一步。

  2.2.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从发电行业开始覆盖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设计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紧密贴合。我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5日正式通过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也同时成为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市场。欧美国家历史经验和我国地区性试点碳市场实践成果进一步表明了碳市场对达到碳减排目标重要性,而全国碳交易市场规则制定也从四个方面紧扣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1)通过碳市场所覆盖的高排放行业,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低碳化,让高排放行业率先碳达峰;2)通过将碳排放量市场化获取碳价信号,再通过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以此推动低碳技术革新和向低碳发展的转型;3)通过抵消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并倡导绿色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4)全国碳市场发展可以为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投融资渠道,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燃煤发电行业成为碳市场突破口。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我国发电与供热行业占整体碳排放量50%,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碳排放量。其中,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燃烧大量煤炭,火力发电行业占整体碳排放量40%。而将发电行业作为我国碳市场启动行业,不仅可以更快地促进高碳排放实现碳达峰,也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高碳排放产业结构转型带来巨大市场。

  一方面,可再生能源行业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和储能技术,逐步替代高碳排放行业;另一方面,未来CCER开放将为新能源行业带来可观额外收益。在这样目标下,再加上我国统一中央监管与政策强制力,我国碳市场的碳价格应该会紧跟我国环境政策一路上升,而随着碳排放权价格升高和成本增加,碳市场将会促进企业技改转型,向绿色低碳经济逐步发展。对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政策两边向好。

  2.2.2.光伏发电备受关注

  2050年全球能源部门碳零净排放目标下,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存在巨大空间。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另一前景广阔清洁能源产业,由于其具有安装灵活特点,从2004年开始,接入电网光伏发电量以年均60%速度增长,到2020年,总发电容量已经达到21.58GW,是当前发展速度最快能源。在NZE2050(2050年全球能源部门碳净零排放)目标指引下,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2025E/2030E光伏年新增装机量将分别达85GW/185GW,相比2018年,国内在2030年前光伏新增装机量仍有超过7倍空间,而在2040年累计装机规模有望突破223.73GW。

  清洁能源发电在碳交易市场中也备受青睐。发电行业在我国碳市场先行覆盖不仅可以促进水电、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进一步发展,在碳市场自愿核准减排项目(CCER)开启之后,这些行业也将加速促进火力发电行业达到碳排放峰值并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光伏行业发展将对碳减排起到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光伏行业迅速成长,在2020年底达到了25343万千瓦装机容量,并在今年持续稳步上升。虽然光伏发电市场成长迅速,但由于储能技术有待开发,这种发电方式目前供电能力还不稳定,在短期内无法有效替代部分燃煤发电。另一方面,正因为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发展,也给我国碳交易市场打开了CCER供给端潜力。而未来CCER市场逐步开放也将为这个行业带来除发电以外可观收益。

  光伏行业发展重点关注储能技术升级带动产业链发展。光伏产业链由单/多晶硅、银浆、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组件辅料、光伏电站等组成,但其中最重要则是光伏电池片及储能技术部分。目前光伏并网扩大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储能,而作为燃煤发电有力替代,“新能源+储能”已经成为了必然发展趋势。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已从2016年24.3GW增长到了2019年32.3GW。但随着政策进一步支持和“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储能技术升级在未来预计会加速开发,而这也将带动清洁能源行业进一步发展。

  3.落实“三孩”生育,配套政策值得期待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生育、养育、教育等政策配套。“三孩”相关板块将会受益于中央配套措施。

  3.1.生育率不断走低,“三孩”配套政策亟需落实

  我国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和少子化迈进。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人口继续保持增长,但出生人数和出生率持续走低,2020年出生率仅有8.52%为数十年最低出生率。人口增长变缓的背后凸显了我国人口结构正在转向老龄化与少子化转变,2020年我国0-14岁人口比例占约18%,65岁以上人数占13.5%,呈现出老年化和少子化的特征。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我国采取放开生育鼓励生育政策。我国于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决定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宣告30多年计划生育阶段结束。此后于2021年7月20日,中央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公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3.2.“三孩”配套政策综合补贴可达每年2万亿元

  预计放开三胎政策后,国内额外新增三胎婴儿仅为30万/年,但国家相关刺激生育配套政策有望出现较大的投入。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在鼓励生育方面日本政府所动用的支出占GDP的1.4%,德国是2%,法国是3.2%,瑞典是3.8%,而OECD的平均数是2.3%。若取OECD平均数2.3%,则预计未来每年为鼓励生育而进行的补贴可超2万亿元,这将对资本市场以及相关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根据历史经验,生育放开后母婴消费概念板块将长期跑赢大盘。在放开二孩限制的过程中,以母婴消费、教育为代表的相关生育受益板块整体上大幅跑赢市场,表明市场对于人口政策有较高的关注度,三胎生育的放开使得市场存在超额回报机会。

  短期受益板块:(1)辅助生殖行业。目前,我国不孕不育患者达4800万人,其中约20%的患者需要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意味着我国潜在辅助生殖技术受众约达95万人次,市场需求十分大;2)奶粉行业。三胎政策放开后,对于婴配奶粉的销量将会有再一次的提振作用。同时随着国内优生优育理念的发展以及消费升级,奶粉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红利;(3)母婴护理行业。目前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住月子中心的比例在5%-8%,而其他地区产妇选择月子中心的不足3%,远低于台湾地区63%的渗透率,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仍有较大成空间;(4)玩具行业。2018年我国家庭平均玩具消费支出仅为269元,而美国则达到2153元,为我国的8倍之多。随着一线及准一线婴孩占比的缓慢上升及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国在玩具消费支出领域仍有较大上升潜力。

  中期受益板块:(1)医美相关产业。一部分都市育有多孩的女性群体画像与医美目标客群高度重合,随着三胎政策到来,符合此画像女性将呈增长态势,医美行业也将随此持续发酵;(2)七座新能源汽车。日本家庭平均拥有两个孩子,其七座车占比约20%, 2021年4月中国MPV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仅6.36%,表明中国汽车市场MPV产品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中国家庭规模扩大的同时,也会增加对于七座汽车的需求;(3)改善型住房需求。中国房屋交易结构性上行,大户型产品尤其是三居室受到青睐。2021年三孩政策将引起土拍政策与住宅产品的再次迭代,7090政策或将成为过去式,预计后期土拍政策逐渐向大户型靠近;(4)大型仓储型超市。仓储型超市出售的商品大都包装大、单价低,对于大家庭来说比在普通超市消费性价比更高。三胎政策的实施后,部分多生家庭会追求高性价比的生活,对于仓储式超市有一定的利好。

  长期受益板块:银行板块。三孩政策的放开及其配套支持措施的落实,将有效促进部分三孩家庭消费贷款业务的提升。且随着三孩政策推出,未来劳动人口增加有望推动社会整体储蓄率增加,未来银行负债端成本有望持续下降,业绩迎来稳步发展。

  4.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科技创新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指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我们认为,政策扶持高科技相关产业迎来最佳配置时机。

  4.1.保障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

  4.1.1.疫情反弹下保障生产

  自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执行过“关闭国门”政策,欧美国家接种比率虽然不断上升,但“Delta”变种病毒流行,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疫苗供应不足情况对未来经济带来不确定性。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仍然凸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仍然是是落实“六稳六保”一项重要工作。

  在供应链全球化背景之下,被疫情影响到生产原材料及电子元器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生产以及出口。在保障疫情防控同时稳定生产正常运行无疑会被各级政府重视。

  4.1.2.解决“卡脖子”难题

  本次会议中专门强调了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依旧存在被“卡脖子”的情况,复杂严峻国内外形势下,部分行业发展存在显著供给约束,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及综合国力提升。

  早在2018年,科技部就曾提出我国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多达35个,其中大多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缺乏核心和关键共性技术是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原因,仍然需要突破“四基”——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相应产业技术基础。芯片、半导体、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等未来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4.1.3.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其创新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高、配套能力突出,是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助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进一步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国家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关支持政策不断出台。2021年年初,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提出,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新三板、创业板、科创板通过制度改革、错位发展能够更好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同时进一步带动平台繁荣。

  4.2.强化科技创新

  4.2.1.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被强调。国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持续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我国对于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过去五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2019年达到1336亿元。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2019年超过2.2万亿元。

  5.挖掘市场潜力,政策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不仅复合碳中和大蓝图,也是我国产业转型必由之路。国家对于新能源赛道政策扶持是复合长远计划。

  5.1.绿色出行是实现碳中和重要途径

  公路运输业调整能源使用结构,绿色出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全球性问题,随着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与温室气体猛增,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也日益加剧。因而,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巴黎协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必须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国家领导人在2020年9月在联合国发表讲话,承诺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努力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目标下,我国各行各业都需要制定、践行能源生产、使用的结构调整、转型方案。交通运输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我国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4%,仅次于发电、钢铁、建材领域。而在所有交通运输类型中,公路交通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到了全部碳排放量74%。因此,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改变汽车制动所需要能源种类,用清洁能源代替石油,以减少交通碳排放是实现节能减排必由之路。

  5.2.供给端:双积分代替国家补贴,助力新能源车企发展

  5.2.1.双积分管理模式为新能源车企带来收益,迫使传统车企转型

  我国通过双积分模式管理车企碳排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根据中汽统计的中国碳排放情况,汽车行业碳排放占比达到7.5%,仅次于电力和制造行业。我们国家暂时没有像欧盟一样对车企设计碳配额。区别于国际上常见的碳交易与碳税制度,我国汽车行业采用的是“双积分”碳排放管理模式,即通过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来对各大车企碳排放进行限制。

  双积分将催生一个新市场并且有可能改变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伴随双积分要求的逐年提升,缺少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的企业将不得不转向交易市场购买积分,以特斯拉为例,这家公司2020年靠出售碳排放积分获得了15.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是年净利润的两倍多。若按照3000元/分的价格换算,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所拥有的新能源积分价值也分别在22.62亿元、13.2亿元。

  双积分为新能源车企带来收益,迫使传统车企转型。积分交易给新能源车企带来潜在收入的同时,也给负积分缺口较大的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负担。受新的‘双积分’政策影响,2020年六大汽车集团产生的双积分均为负值,且新能源积分价格不断水涨船高,车企因此出现增亏的普遍现象。以长安集团为例,2020年因双积分造成的单车减利约为4000元。

  5.2.2. 双积分管理模式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向发展

  油耗考核严格,新能源负积分规模扩大,迫使车企技术进步,行业龙头企业优势愈发显著。车企卖出的所有车的平均燃油消耗量必须达到一定节能标准,如果超标,企业须通过生产新能源汽车,利用新能源正积分来抵消平均燃油消耗负积分。如果不足以抵消,则需要通过交易从其他企业购买新能源积分抵消。同时,新能源汽车积分需达到一定考核比例,不达标会产生新能源负积分,同样需要通过交易从其他车企购买积分抵消。由于油耗考核严格程度逐年上升,油耗正积分规模缩小,负积分规模扩大。如果一个车企的CAFC负积分缺口较大,表明企业单车平均油耗较高,与达标值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车型的技术研发能力仍有不足。

  双积分代替国家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向发展。双积分政策于2018年4 月1 日起实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坡,以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逐步接替购置补贴,将推动企业逐步向电气化转型。对比2016 年,2019 年油耗正积分规模同比下滑45%,负积分规模同比扩大260%。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不排除未来,我国也学习借鉴欧盟模式,将汽车行业也纳入碳交易体系。即便未被纳入碳交易体系,在双积分管理模式下,可以看到,积分价格已有2018年时的300~500元/积分,涨上至2500~3000元/积分。积分价值的低估,无法拉开行业龙头企业和有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差异水平,曾经新能源汽车销量好的车企也面临亏损。现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真正有减排技术的企业可以通过积分交易获得一定利润空间。

  5.3.需求端:多重政策发力,进一步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

  我国各级政府减碳意识的增强,加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步付诸实践,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政策从生产与消费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给予扶持,将助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梳理2020年至今与新能源汽车有关的政策文件,可以看到中央有关部委在扩建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建设方面持续给予政策鼓励,降低购车成本,鼓励公共交通、私家车使用者使用、购买新能源汽车,让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享受实惠的同时也更加便利。

  5.3.1.免征购置税、不限新能源汽车购置与出行,车企销量亮眼

  政策助力,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我国是汽车消费大国,但是汽车制造业发展还不成熟。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我国车企与国际企业在品牌底蕴、技术水平上还有差距。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赛道,既有利于我国车企实现弯道超车,也有利于实现能源使用结构地调整,达到“双碳”目标。从2009年起,我国就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2 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2014年9月1日起,国家对符合标准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政策持续至2017年12月31日。2017年底又决定延长免征期3年,叠加本次延长免征期2年,新能源汽车已经享有超过6年的购置税优惠政策。

  新能源汽车的牌照更易获得性使得其销量增速较快。在一些因为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城市,普通汽车的购置需要通过摇号和竞拍获得车牌,但是在消费者用车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新能源车可以通过直接上牌的形式是消费者获得车牌照,这刺激了新能源汽车在此类城市的销售。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六的城市中有五个城市都是汽车牌照限号的城市。

  5.3.2.新能源汽车下乡,开发市场新增长点

  农村经济发展提速,基础建设增加,有利于形成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6月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分别约为14.10%、19.7%,均高于城镇居民对应的数据增速。

  6.落实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隐性债务化解成为防范风险重点

  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将严格控制隐性债务风险。在2021年4月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次提出了“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该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地方隐性债务风险,要求地方政府妥善处理隐性债务风险,且抑制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融资行为。本次会议将这一表述改为了“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从“建立”改为了“落实”,表明当前重点领域风险处置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后续将重在落实。

  经济金融风险改为重点领域风险,剑指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房地产等领域风险。发改委在2021年7月17日《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一文中提到“采取系列举措积极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金融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得到初步遏制,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重点领域风险即指的是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房地产等领域风险。

  下半年对互联网巨头监管加强,相关处罚将逐步落地。在2020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便指出,中央“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新提法,预示了未来政府对于垄断企业监管将会进一步加强。预计未来一系列严监管政策逐步出台,除了网贷业务,包括互联网平台、在线教育等借助资本力量无序竞争,未来都将面临调整压力,显示中央旨在推动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和决心。2021年7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责令腾讯及其关联公司解除独家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等,恢复市场竞争状态,这也成为国内音乐反垄断第一锤。2021年7月30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召开2021年第二次全体会议也提出要加强反垄断监管和反不正当竞争,依法查处网约车和货运平台垄断、排除和限制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司机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有序竞争市场秩序。未来国内对于具有垄断能力的互联网企业监管将会进一步加强,下半年对于互联网巨头处罚也会逐步落地。

  严管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落实主体责任和风险化解。下半年国内经济将呈现“前高后低”趋势,随着经济增速回落,可能产生不良贷款上升、债务违约等风险。从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到2021年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再到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财政金融风险处置机制”,以及今年以来包括城投债融资以及专项债绩效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中央均在限制地方政府债务无序扩张、引导地方政府债务朝着更加注重效益以及更可持续方向发展。

  赴境外上市企业监管趋严。目前国内赴美国上市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由于一些企业其自身拥有大量关于底层数据,因此加强对于赴境外上市企业监管,符合监管当局严查金融领域风险趋势。这与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于货车帮、BOSS直聘等企业实行网络安全审查行为一致,也意味着下半年监管将更加关注赴境外上市企业以信息安全为主安全审查。

  7.地产信用收紧常态化,租赁市场发展成为趋势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出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还要加快发展租赁住房,落实用地、税收等支持政策。

  7.1.目前地产市场仍有韧性

  国家统计局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额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上半年国内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速维稳,新开工面积有所回落,竣工面积有所上升。复合口径下,国内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速保持稳定,新开工面积有所不足,但由于疫情前新开工面积处于高位,目前竣工面积仍保持高位上升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高位回落,仍维持增长趋势。

  7.2.严监管下地产周期趋于下行

  目前,地产市场监管措施趋严。监管层针对房地产市场连续进行表态,进一步凸显了监管层面治理房地产市场决心。在明确“房住不炒”基础上,监管层面还进一步强调了土拍政策、金融管控及融资租赁政策重要性。

  从土地供给端来看,房企拿地难度增强,购地资金审查也更为严格。目前,南京、上海、长沙、苏州和南昌规定禁止“马甲”拿地;上海规定土地成交后禁止股权转移;湖州实行了购地资金穿透式管理。2021年7月22日,住建部表示将对调控工作不利城市予以问责,预计此后各地审查措施将会更为严格。从贷款端来看,房贷利率将有上升趋势。目前,已有多个城市上调了房贷利率。

  对房企来说,贷款集中度全面管理会对房企财务状况有更高要求,“竞品质”也会让更优质房企具备竞争优势。严监管下,地产周期趋于下行。对土地强监管措施会使得土地市场热度下滑,集中供地使得房企拿地热度也有所下降,房贷利率上升使得下半年地产销售承压。

  8.投资建议

  下半年建议重点关注政策扶持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对于一批高精新产业进行扶持,建议关注碳中和、“三孩”配套措施、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板块。下半年经济基本面承压,前期高估值板块调整压力增加,中下游企业景气度将有所改善。我们推荐投资者重点关注政策扶持行业的主题性投资机会。且在当前货币市场偏宽松背景下,信用收缩程度有所减轻,我们认为债券收益率下行概率较大,债市安全边际提升。

  9.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风险;政策落实不及预期风险。

  (本文作者介绍: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宏观固收首席,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卫晓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