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国际 朱清艳
一、绿色债券市场迅速扩容
双碳目标激励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上涨,上半年发行规模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习近平主席向国际社会提出中国“30·60”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后,全社会反应热烈,掀起助力绿色低碳经济转型、完成双碳目标的热潮。绿色债券市场反应迅速,快速扩容。根据万得数据,2020年1-6月,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共发行262只,发行规模2444.46亿元,同比分别大幅上涨92.65%和119.95%。虽然5月份受信用债市场整体低迷影响,绿色债券发行量趋缓,但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依然增长228.57%和123.50%。6月份信用债发行回暖,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同比大幅上涨,涨幅分别达到450%和726.38%。净融资来看,与2020年下半年绿色债券净融资持续流出的状况不同,今年以来绿色债券月度净融资均为大幅净流入。
除了发行总量的快速上涨外,绿色债券的结构性特征也出现了新变化。
从债券类型来看,上半年,绿色债券品种覆盖主要信用债品种,且创新子品种不断涌现。碳中和债发行火热,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权益出资型票据、乡村振兴绿色债券等相继推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绿色债券市场响应迅速,2月7日即发出首批6只碳中和债。今年上半年,碳中和债共发行109只,发行规模1206.39亿元,占新发行绿色债券数量和规模比重分别为41.63%和50.07%,对绿色债券市场扩容贡献突出。
绿色债券发行期限来看,3年、2年、5年、9个月期限发行规模排名靠前,期限缩短趋势明显。3年期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比最大,为39.84%,但是3年期以下新发绿色债券规模占比由2020年的12.50%迅速攀升至39.91%,其中,大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10-15年和15年以上期限债券发行规模占比由之前的上升趋势变为迅速下降。发行人债务滚动需求加大,借新偿旧类型逐渐增多,这对绿色债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绿色债券发行成本优势不明显,投标热度下降。以3年期中期票据为例,主体级别为AAA的绿色债券和同期限一般中期票据发行利率相比通常低20-50BP。绿色金融债发行成本优势更微小,比同级别同期限的一般金融债发行利率低5-10BP。因为绿色债券发行过程中通常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对募集资金用途有严格限制,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综合而言,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优势不明显,这与绿色项目需要低成本资金的需求产生了矛盾。虽然发行成本优势不突出,但是在上半年债融资环境趋严的情况下,绿色债券融资不失为一个融资机遇。另一方面,发行绿色债券具有一定正面宣传作用,发行人通过发行绿色债券向社会展示其绿色项目和绿色资质,树立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在资本市场提升信用资质。
在投资者看来,投资绿色债券的收益目前尚不明显,上半年绿色债券有效投标倍数平均为1.05,低于前两年1.14和1.06的水平。部分投资人是为了顺应政策和经济发展需要,为完成考核任务,履行社会责任。绿色债券的投资价值还需要政府在税收、补贴、企业社会责任考核宣传等方面继续加大激励。
发行主体企业性质来看,地方国有企业发行规模占比最大,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国有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中地方国有企业数量遥遥领先,占比64.44%,较2020年73.20%的占比有所下降,其次是中央国有企业占比27.41%,较2020年大幅提升11.72个百分点。这与发行主体信用等级向高级别集中的特征一致,AAA级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规模最大,占比62.20%,较前两年57.83%和44.56%的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同时AA+级与AA级发行人发行绿色债券规模占比较前两年大幅下降。
发行人所在行业方面,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和非银金融行业发行规模占比排名前三,公用事业占比提升幅度最大。今年以来公用事业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迅速提升,代替银行成为发行绿色债券规模最大的行业,银行业则不断下滑至第六位。由于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前期不统一,募集资金与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项目绑定在一起,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的识别与监测存在巨大信息不对称,因此前期通过银行,后期通过非银机构的中介作用可以将识别与监测任务转移。随着绿色债券标准统一,信息披露规范进一步完备,预计未来非金融企业通过绿色债券融资的规模会不断上涨。
总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市场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上涨,但债务滚续特征凸显,信用风险管理应引起关注。
二、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中的问题
作为尚在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选择了较为艰难的减碳之路,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等低碳模式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由于绿色创新技术的资金投入多、项目周期长、风险高、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绿色融资方式限制性较强。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自2016年以来发行规模居世界前列,上涨速度较快。但是,绿色债券市场面临不少发展瓶颈。首先,与中国整个债券市场规模相比,绿色债券规模体量还非常小,流动性也比较低。其次,绿色债券市场发行人感觉融资成本优势不明显,投资人则认为投资收益吸引力不足。再次,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的作用并未发挥到位,未起到信息中介的有效作用。2021年上半年,绿色评估认证的债券只数占比与上年持平,认证评估机构的标准各有偏重,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待提升。最后,由于绿色项目的投入资金较大、运营时间较长、失败风险较高,易产生债务期限错配和流动性管理困境,所以绿色债券市场最终还是对有政府支持的国有企业更友好。信用资质较弱的企业即使拥有较好的绿色项目,可能融资方面受限依然严重,其债务风险管理能力有限,容易因债务风险管理导致绿色项目中止,造成投资者损失,最终不利于绿色债券市场支持绿色项目的良性循环。
三、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绿色债券融资相较于传统债券融资方式,需要突破一定局限性,才能大力发挥融资支持作用,有效管理绿色债券市场信用风险。
第一,建议监管、相关中介服务机构联合建立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数据库,建立统一信用风险监测平台,提升绿色债券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效率,降低成本。由于绿色债券的发行申请、绿色评估与监测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评估机构,其融资效率较低。如果能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实现数字化审核与自动化评估,减少重复性信息提交与验证,将可有效提升融资效率。
第二,加强规范信息披露,完善绿色评价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方认证评估机构。第三方认证评估是将绿色领域真正需求呈现出来,将绿色主体识别出来的重要一环。经过监管和市场培育,中介机构会在绿色识别标准、覆盖程度、后续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会积极发挥绿色信息中介、风险定价和管理方面的作用。绿色债券需要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披露,需要第三方机构事先认证评估、事中监测、事后结项评估。绿色评级体系要引导形成准确的市场定价,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市场检验的良性互动,将绿色经济效益进一步统一量化,逐步形成准确的定价估值,提高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投资信心。
第三,创新绿色债券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完善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立风险联动处置机制,积极协调推动债券兑付和融资可持续。同时,创新绿色与金融结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对不同绿色企业和项目的风险进行持续监测与披露。随着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绿色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绿色经济占比提升,同时也会反过来影响债券市场服务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诞生大量绿色债券变化的需求与风险,也需要市场参与主体共同监测,满足绿色债券融资可持续的需求。
近年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经济转型路径逐渐明确,绿色债券市场将成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达成的重要场所。“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资金量巨大,对绿色债券市场的规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绿色债券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债券市场参与者将会不断创新探索,绿色债券供给端和需求端进一步畅通,未来绿色债券市场扩容潜力巨大。
报告声明
本报告分析及建议所依据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依据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依据本报告提供的信息进行证券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概不负责。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大公国际,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本文作者介绍:大公国际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独创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科研成果丰富。)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