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馨元:家庭财富配置需培育风险分层理念

2019年09月11日15:16    作者:张馨元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张馨元

  根据瑞士信贷研究院《2018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截止2018年6月末,中国家庭财富规模52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0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帮助中国家庭实现了财富的迅速积累,中国家庭自2000年以来用18年时间实现了美国自1910年以来85年的财富增长,但在此期间,财富产品的供给和财富观念的培育存在一定滞后,在当下经济“新常态”和财富管理重塑时代,家庭财富配置理念同样面临变革与升级。

  中国家庭财富管理惯性——高比例配置房产、刚兑信仰坚固、保险意识薄弱

  高比例配置房产

  非金融资产构成中国家庭财富增长的主力。根据瑞士信贷研究院报告,以房地产为主的非金融资产在2017年中至2018年中的中国家庭财富规模增长中贡献了75%的比重,增速8.5%,占比62%,高于53%的全球平均水平,在报告选取的16个样本国家中排名第三;而金融资产增速2%,占比38%。

  部分国家财富配置结构对比

  数据来源:瑞士信贷研究院

  中国家庭的购房热潮源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所带来的刚需,伴随住宅金融属性的增强逐渐转为投资性行为。自1994年住房商品化改革开始,至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提升超过30个百分点,达到59.58%,曾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上城市化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货币增发、土地财政推升地价等因素的叠加推动了房价持续上升。依据《2018年一季度城镇家庭资产指数报告》,近十年来,城镇家庭投资房比例在整体新购房中的比例加快上升,从2008年的19.6%增长到2018年一季度的50.3%。

  近十年城镇地区新购房产目的比例

  数据来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

  刚兑信仰坚固

  从中国家庭金融资产的构成来看,高储蓄特征明显,投资品种相对单一。依据《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多数家庭持有的投资产品少于三类,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在家庭财富金融资产中的占比高达43%和13%,两者合计超过一半,股票、基金、债券等产品配置比例偏低。

  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结构

  数据来源:广发银行&西南财经大学《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

  银行存款较高的占比体现了多数家庭保守的投资风险偏好,同时也与下文将提及的商业保险配置不足存在一定关系。

  理财产品广受投资者青睐则离不开其背后的银行信用背书和刚性兑付,即在理财产品底层投资出现亏损的情况下,由作为发行人的银行向投资者进行本金和收益的100%兑付。自2004年初次面世以来,银行理财产品以刚性兑付和超出存款利率水平的“预期收益率”,赢得投资者欢迎。经过多年发展,市场的刚性兑付信仰愈加坚固,这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中国特色”,也与理财业务“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存在背离。

  保险意识薄弱

  中国家庭保险覆盖水平整体偏低,依据《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家庭商业保险参保率为24.2%;全球对比,2018年中国保险密度(人均保险费额)和保险深度(保费与GDP之比)约为为2724元和3.6%,距离同期全球保险市场4800元和5.4%的水平存在不小差距,与发达国家差距则更为显著。

  家庭对于商业保险配置的欠缺,一方面受制于有效供给的不足,自1980年,保险业务恢复发展不过40年时间,产品同质化、中介机构经营不规范、理赔困难等问题仍现实存在。另一方面,中国家庭保险购买能力和保险意识的培育均开始较晚,惯性使得家庭保障功能更多依赖于社保和高储蓄实现。

  财富管理进入重塑与变革时代

  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使中国家庭经历了一段财富积累的“黄金时代”,但是在当下的“新常态”经济阶段,财富管理面临重塑与变革。

  2016年9月30日,房地产新一轮调控开始,“房住不炒”成为当下房市主题,业界也不断发出对于房市的担忧声音。

  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资管新规”)落地,以“破刚兑”、“降杠杆”、“禁资金池”等为关键词,银行理财的刚兑时代宣告结束。

  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9%,老龄化加速,社保基金支出压力增大,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总理也提出要“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发挥作用。

  2019年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今年以来,全球央行降息次数合计已超过30次,低利率时代的开启对财富管理提出更多元的要求。

  家庭财富配置需培育风险分层管理的理念

  财富管理的实质是理解和管理风险,在过去房价持续上涨和刚性兑付的时代,市场缺乏对于“风险资产”概念的有效传达,从而引导投资者形成了对“无风险收益”的较高要求,忽略了预期收益代表的是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溢价,即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

  家庭资产配置领域存在一个较为公认和权威的理论——标准普尔家庭资产象限图,该理论把家庭资产分为四类账户,分别对应不同的家庭资产用途。践行该理论的核心在于,对于不同用途的家庭资产给予差异化的投资风险-收益预期。

  四类账户的资产配置比例约为1:2:3:4,一是“要花的钱”,保障未来3-6个月的支出,以配置活期产品为主,需要以相对低的收益换取高流动性;二是“保命的钱”,应对突发事件引起的大额开支,重在发挥有效的保障作用,需要充分了解并运用商业保险“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三是“生钱的钱”,重在增值,即通过承担一定风险获取较高的溢价,可相应给予偏高的投资风险偏好,提升可接受的最大亏损比例,投资波动性相对较大的股票、基金、房地产;四是“保值的钱”,重在尽可能确保本金安全,但由于对应中长期限的家庭支出,可通过牺牲一定流动性换取超过活期产品的收益,投资中长期银行理财、信托、债券等产品。

  基于目前的中国家庭财富管理,一方面需要对“要花的钱”与“保命的钱”进行更加明晰的区分,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杠杆作用,避免对流动性资金的过多占用;另一方面,明确“生钱的钱”与“保值的钱”之间的边界,重视大类资产的分散化投资,避免大量配置房产或单一投资于股市、基金、银行理财。

  行为金融学中存在一个概念叫“心理账户”,指的是由于钱财获取方式、用途等差异,人们可能对等值的钱财形成不同的感知,并做出不同的消费行为。在消费决策中,心理账户被认为会使人们的行为违背理性法则,但在家庭财富管理中,心理账户的搭建是有益的,基于家庭资产账户形成差异化的风险-收益心理预期,是实现财富分层配置的第一步。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资产配置部总监,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财富 财富管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