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泽发:要引导广大民众培育和谐健康财富观

2017年03月10日13:03    作者:桂泽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桂泽发

  财富管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作为政府,有责任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对于个人联合体的企业和其他组织而言,要创造条件,让更多人富起来,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作为商业银行这一主流财富管理机构,更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财富管理职责,以客户为中心,帮助客户打理财富,实现其财富愿望。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强调了金融风险,称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调试警惕,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有序化解处置突出风险点。整顿规范金融秩序,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

  防控金融风险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高层重视、监管有力、机构配合、技术支持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广大民众的财富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不容忽视。很多金融背后都有骗局存在,而金融骗局有的十分简单,如果不是老百姓由于贪念所怪、想走致富“捷径”而主动“配合”,骗子是不容易轻易得逞的。在财富积累日益加快的当下,各有关方面联手行动,采取措施,多管齐下,有序有效培育广大民众和谐健康财富观,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中国传统财富观

  (一)中国古代以传统“义利观”为价值基础的财富观。中国古代财富观的价值基础是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孔子强调“义”的方面,提出“贵义贱利论”。但是,孔子也重视财富,主张富国、富民,他强调致富必须遵循正当途径,即“以其道得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于浮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步,对财富的认识和理解渐渐发生变化,司马迁甚至提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以传统“义利观”为价值基础的古代财富观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义”和“利”这两个字一直牵动着中国人的神经,左右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几千年来人们就在两者之间矛盾着、纠缠着、融合着、前进着。一方面,人们追求着“道义”至上的美好理想;另一方面,人们又实实在在地在“利益”面前,扎扎实实地奋斗着、追逐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对于“不义之财”的谴责和声讨声从未停息。人们非常重视这个“义”,“人穷志不穷”,穷也要穷得有骨气。强调“义”字当头,强调正当发财,正当致富。在这样的道德背景下,那些“不小心”致富的人们,那些靠发横财、靠不义之财致富的人们,总是内心惶惶,不得心安。

  (二)中国古代以“农本商末”为特征的财富生产观。中国传统财富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财富生产观,这一观念以“农本商末”为其重要特征。商鞅变法是重农抑商的经典案例。中国古代在财富创造过程中,对农业劳动十分重视,农业是主要“实体经济”,人们认为发展农业是致富之正道;商业被认为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靠商业获取财富因此被认为是歪门斜道。中国古代“农本商末”财富生产观有利于农业发展、社会稳定,但限制了商业发展、商品意识和市场培育,大大推迟了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到来。

  (三)以“节用崇敛”为主题的中国传统财富消费观。“节用崇敛”是中国古代传统财富消费观的主题。“节用”是先秦诸子普遍提出的观点之一,先秦各学派大多数都是节用论者。节用论十分典型地体现着墨子的经济哲学思想,它是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荀子在论述财富问题时也主张节用论,开源节流论与节用裕民论是他经济和财政思想中的两个基本理论。“旧三年,新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都体现了人们朴素的节俭思想和艰苦克制的优良传统。

  二、西方国家财富观

  财富概念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经济学才独立成为一门科学。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形成伴随着对财富含义的理解。法国萨伊、英国的詹姆斯·穆勒提出了经济学三分法和四分法,他们的理论建立在对财富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的划分体系上。尽管如此,自古希腊的色诺芬以来,经济学家对财富的认识一直缺乏非常标准化的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不断深入,财富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变化。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从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财富思想已历经好几次划时代的转变。

  “实物形态”的财富观在早期的财富思想中占居主导地位。色诺芬在人类第一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论》中明确提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真正的财富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在封建社会,人们多将财富看作是物质形态的。后来贵金属金银虽成了财富的一般代表,但社会大众一般将土地视为富庶的标志,“土地是财富之父”,而金钱仅仅是获得这些物质财富的中介。在欧洲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重商主义兴起,在他们看来,财富就是贵金属货币,主张以贸易换取越来越多的贵金属货币。贵金属货币成了个人和国家共同追求的对象。

  与重商主义相对立,在法国兴起了重农学派,他们认为工业品和贵金属货币都不是真正的财富,只有农业才是生产性的,只有农产品才是真正的财富。重农学派的先驱者皮埃尔·布阿吉贝尔认为“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末”思想的长期盛行也就是基于对财富的这种认识。

  在亚当·斯密看来,国民财富就是由一国所有部门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和。在《国富论》中他将农产品的财富内涵扩大到了一切工业品及相关服务上。在后来的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中,财富的内涵则不但包括个人福利,还扩展到了社会福利。发展到现在,财富已经由物质形态向非物质形态转化,而非物质形态部分所占比例在逐渐上升,虚拟财富正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至此,西方的财富观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向,物质财富、货币财富、虚拟财富这些新旧财富观错综交织在一起,呈现多元化并存的格局。西方经济学家围绕什么是财富、财富的来源和构成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财富含义相近的概念如资本、资产、福利、收入等也进行深入探讨。科学技术和人类需求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人类的生活方式决定着财富存在的形态。非物质财富、自然资源、货币、虚拟资产等是不是财富?这些都成为人们对于财富概念的争论焦点。而每一次争论,都引领人们对于财富深刻内涵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三、马克思主义财富观

  马克思独特的财富观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认为财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包含着物质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三个层面:

  首先,财富具有物质性。马克思认为,“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马克思的这些言论充分反映了财富的物质属性。

  其次,财富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认为,财富作为一种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他强调要从社会形式属性上对财富的内涵进行把握,而政治经济学恰恰就是对“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或“财富生产的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研究。

  第三,财富具有主体性。马克思认为,“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以此阐明了财富对于个人的存在及本质的“主体性发挥”的意义。

  与古典经济学相比,马克思把财富与价值区别开来,在他看来,财富有其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在商品社会,商品就是财富的基本存在方式。其物质内容是其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具体物理形态,其社会形式就是其价值形态。在此基础上解决了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了财富,什么样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财富思想揭示了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目的的社会发展深刻内涵。。

  近年来,国内关于财富的讨论有所发展,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财富以不同的定义。例如,有人认为财富是物质,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有人主张财富不但有物质形式,还有非物质形式如知识、信息、科技、能力、劳务等,此外还有精神财富如自由感、公平感、幸福感等;有人从人的角度来定义财富,把人的发展作为尺度,认为财富“不仅仅指物质财富,同时也包括精神财富、文化财富、人力财富”;等等。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财富的内涵已发生重大改变。财富正从一个经济范畴向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渗透,成为一种支配性力量。

  四、和谐健康财富观势在必建

  (一)错误财富观危害不小

  几千年的社会演变,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加快建设,推动社会转型和多元文化建设深入进行。在此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些偏离主流文化的财富观念,有些还十分危害。

  一些人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过分夸大财富在人生中的作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生活日益显示出经济利益的优先性,人们不自觉地具有了对金钱的强烈需求,什么“有钱能使鬼推磨”,什么“没有钱寸步难行”等等,这些有失偏颇的想法,如不加以引导,必然形成拜金主义风气,将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成功、幸福与否的唯一标准。

  一些人缺乏必要的财富意识。他们认为,“金钱是粪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今日有酒今朝醉”,从未为未来打算,从未考虑过规划财富,打理财富,实现财富与人生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一些人对待财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这些人往往将“义”字抛到一边,甚至铤而走险,最后是“财迷心窍”、惨淡下场。

  还有些人不能理性地支配财富,不顾身份和承受能力,严重超出正常的消费水平。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甘当“伸手派”、“啃老族”、“月光族”,不顾条件限制,赶超前消费的时髦,甚至因此破坏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断送人生的幸福。

  (二)和谐健康财富观重在培育

  和谐健康财富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人们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上共同努力。当前尤其要做到:

  首先,要着力转变财富认知。面对新的时代和新的发展,财富所包含的内容在不断扩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财富排行榜上的新宠儿。因此可以借助时代给予的各种有利条件,扩展人们传统的物质财富观,从而引导其实现各种财富形式的科学发展。

  其次,要着力更新致富思路,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积累。在知识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人们必须改变观念,在发展上占据主动权,促进财富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逐渐调整产业结构,把投资热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的第三产业,更多地依赖无形资产的积累,实现社会富裕,逐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要着力树立尊重劳动的基本观念。要培养实干精神、实业精神,要让尊重劳动和尊重知识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准则,推动社会财富的科学增长。

  第四,要着力树立良好的财富心态,承担应有的财富责任。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对社会的责任就越大。财富与社会责任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文明和健康地发展。

  最后,要着力于学习创新,努力增加致富才干。只有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才能不断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的能力,我们的劳动手段、劳动技能、劳动环境就会不断改进,工作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效果就会与日俱增,为人类社会所作的贡献就会持续增加。

  这些说的主要针对个人和家庭,而财富管理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作为政府,有责任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市场运行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规范组织和个人的市场行为;对于个人联合体的企业和其他组织而言,要创造条件,让更多人富起来,使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更多人有更好条件和渠道增加财富、保护财富,更多人过上稳定富足的生活,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工作、生活,体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作为商业银行这一主流财富管理机构,更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财富管理职责,以客户为中心,尊重客户财富,尊重客户需求,倾听客户呼声,帮助客户打理财富,实现其财富愿望。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