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证券研究所 刘峰
一、对政策的解读
6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不在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我们对此政策的理解是:
单纯从内容上看,政策并没有更多的实质内容,因为去年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国有股减持暂停以来,市场普遍的预期是本届政府任期内国有股减持已不可能进行,由于国有股减持是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新一届政府组成后的前期也不可能马上进行,因此从时间上看,在明年6月份之前将不会考虑国有股减持政策。而政策的出台不过是再次确认了市场的预期,由暂停到停止,实质内容不多。
但是,此项政策背后所隐含的意义却非常重大,其作用超出了政策本身的内容。考虑到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舆论导向的转变,表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态度出现了根本性变化。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先后出台了优先满足市场需要的市值配售政策、暂停增发及严格限制增发条件,外资参股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审批办法;在舆论导向上,主管部门负责人利用各种场合公开支持证券市场稳定向好,内容包括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引进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QFII),保护投资者利益等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主管部门直接干预舆论导向,比如三大证券报刊"再读年报"系列评论,将大幅下滑的企业业绩解读为业绩良好;以社论形式推出了"新兴"加"转轨"的市场监管指导思想。在这一系列举措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后,政府只有痛下猛药,将导致本次股市下跌的源头--国有股减持政策全面停止。这至少表明了政府的两层意图:一是政府强烈支持股市向好,不惜将自己制定的政策推倒重来;二是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态度和看法已经基本抛弃所谓的"市场化"策略,取而代之的是"新兴"加"转轨"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实质就是目前市场中存在的一切不合理行为,甚至违规违法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的所有制度性缺陷都是可以容忍的。这完全否定了近年来备受主管机关推崇的市场化、国际化思路和从严监管的基本理念,给操纵市场、以投机为特征的庄家们吃了定心丸。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停止国有股减持政策是一系列利好之后的最大利好,是政府最重要的"表态"。
不过,在政府强烈支持作多的同时,投资者也要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首先,经过二十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已初步建立,市场的力量在增强,政府的力量在削弱,政府对市场的操控能力已大不如以前。比较普遍认同的看法是,政策推动虽然能改变短期的市场走势,但长期而言,市场自有其内在规律,政府对市场的长期趋势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市场从去年6月份下跌以来,暴露了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许多是涉及证券市场发展的根本性制度,比如混乱的公司治理结构、虚假的财务信息、大肆圈钱却无回报,导致平均收益率逐年下降,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不强,而这正是证券市场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虽然国有股减持是本次下跌的导火线,但主要原因还是市场不具有投资价值。停止国有股减持消除了市场大规模扩容的恐慌,维护了市场公平(国有股没有优先流通的权力),但并不能解决中国证券市场的根本性缺陷,原有的市场格局依然如故,即仍然是一个以投机为主的资金推动型市场。
二、投资建议
解读此项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1、当前政府强烈支持市场向好。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仍然是政策市,政府对市场还有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应坚持以作多为主的操作理念。中国市场仍然是资金推动型的,在当前的资金状况比较充裕情况下,只要政府有意推动,可以将股指推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但由于本次行情是由政策主导的,必须密切留意政策的细微变动。
2、目前推出的系列利好政策基本上都是权宜之计。由于对证券市场的基本制度缺陷采取了回避态度,公司业绩没有改善的迹象,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讨论投资价值意义不大。从长远来看,市场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因此,我们在坚持以做多为主的操作理念时,必须注意控制好风险,即短线看多,长线仍将看空。
3、该项政策重申国有股权可以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交易,意味着财政部暂停受理国有股权转让的政策将会放开,上市公司重组的进度大大加快,重组的案例会更多,更多的民营企业可能借壳上市,将对二级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
根据我们对政策的理解,建议重点关注两类股票:
一是上证180指数成份股,特别是其中的低价股。理由是,目前的市场仍不具备绝对的投资价值,风险控制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证180指数成份股的市盈率相对较低,目前加权平均为30倍左右,远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同时,低价股的风险也相对较低,在目前市场风险仍然较高的情况下能较好地回避风险。
二是资产重组板块。由于资产重组板块可以离开业绩谈预期,容易符合投机市场的心理,特别是在短期炒作气氛比较明显的情况下,资产重组板块容易吸引大量短线资金,一呼百应。同时,资产重组也比较符合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中国加入WTO后,几乎所有产业均面临升级和资源整合的问题,也面临国有资产的改组和退出,客观上需要资产重组。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