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证券说:国有股减持停止,是短期甜头、长期苦头。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是片面的。”
知名独立撰稿人 黄湘源
国务院发布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决定后,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国
有股停止从证券市场减持套现,将使得全流通更加遥遥无期,因而是利空而非利好,或者说短期利好,长期利空。笔者认为,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其实是片面的。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地分裂成流通和不流通两大部分,是市场一切弊端的总病根,但这一问题与国有股“一股独大”联系在一起,就不是单纯解决流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的。现在将社保基金筹集资金和国有股减持分而治之,不仅继续确保了作为千秋功业的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而且有利于在不影响证券市场稳定的前提下逐步解决国有股减持。具体地说,国有股减持可以通过协议转让等非二级市场流通的形式加以解决。而通过国有股的逐步减持,我国证券市场结构中的一股独大的问题也可以相应地得到解决,这就为进入全流通创造了条件。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没有了来自以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法定地位为依托的最高权力的行政干预压力,单纯的法人股流通完全可以根据透明而公平的市场原则得到解决,同时,由于大多数取得了流通资格的法人股从稳定自身的控股地位出发且根据市场规则实际上不可能迅速而全部地进入流通交易,就不至于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就是说,条条大道通罗马,解决全流通问题未必需要行之不通的以痛制痛,反其道而行之倒可能一通百通。
说到国有股减持,有些人总是以“高大全”为理想境界。高,就是将国有股减持的目标,定位于证券市场与国际接轨。大,就是利益最大化,把对“多赢”的操纵作为政策目标。全,即“全流通”。将这种一步到位的全流通说成是所谓“长痛不如短痛”,有江湖郎中草菅人命之嫌。试问,如果需要以根本改变市场交易规则、牺牲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利益为代价,这样的全流通,即使在一个早上就实现了,归根结底对谁有利?自从去年10月23日暂停执行第二方案以来,国有股是否减持以及怎么样减持的消息一直影响着股市的走势,造成股市动荡。既然“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没有必要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套现来筹集资金”,同时,目前在未找到更好的减持方法之前不通过二级市场也不影响国有股向战略投资者协议转让,那么,何苦非要以牺牲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来硬推一个不合时宜的减持方案呢?从纠错的意义上说,以停止国有股减持来消除那种莫须有的短痛显然是对症之治。
此次停止国有股减持与其说是利在消除国有股减持带来的短痛,不如说是利在长远。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纠错机制的启动。对于处在新兴转轨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来说,纠错机制的启动才是一通百通的保障。此次停止减持国有股的决定表明,最高行政权力机关勇于纠错,将否定和纠正任何以轻易改变市场规则和牺牲投资者利益为代价的政策偏差,如果说这也是政策对市场的干预,那么,这种以纠错机制为保障的干预,绝不会给投资者带来痛苦,只会从根本上消除痛苦。(完)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