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原创互动 > 国有股减持方案大讨论 > 正文

网友观点:跳出圈子看国有股减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1月30日 14:35 新浪财经

  袁飚

  近期中国证券市场狂泻不止,几千万股民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这绝不是“天灾”,是纯粹一场“人祸”,这场“人祸”夺走了股民财产、毁灭了民众美好明天的期望。前一阶段,有些人为了转稼责任和过失,为了掩盖自身的无能,为了政治的目的,不惜诚信的代价,不惜牺牲大众的利益,竭尽能事编撰些冠免堂皇的理由和借口,那时还可转移大众
的视线和愤怒。可事当如今,还能有什么伎俩来平息民怒。不要再有单厢情愿,痴人说梦式的想法了,最好的出路是回到广大民众中来,民众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生命之源,民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请听听广大民众的呼声吧!

  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究竟是恶庄操纵问题,是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做假问题,是市场过度投机问题,是上市公司质量问题,还是投资者队伍结构问题和投资品种稀少问题?我们认为,这些是问题,但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一是财富转移不公平问题和权贵资本问题;二是制度上不尊重中小股东利益问题、不尊重股东价值问题;三是官僚意志违背科学决策程序的问题。只有认清和解决了这叁个问题,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才真正找到了出路。

  第一个问题是导致中国证券问题丛生的核心,是真正的“祸手”,是中国证券市场起步时的“制度设计”上的重大缺陷。中国证券市场“财富转移不公”主要体现在哪儿?作为广大股民对此都非常清楚。在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办一个合伙公司,你拿50000元占50000股,我拿经评估的房子、车子等帐面资产30000元占30000股,并且由我管理经营,这种事情现实中有可能吗?世界上到哪儿去找这种傻子啊?但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难道中国股民就这么容易愚弄可欺吗?至今为止,对类似内部股、溢价发行、增发海归公司发行A股等,B股开放等现象导致了少部分人,少数民营企业资产在短期内迅速激增的政策却很少去反思,去纠正。如果说以前中国证券发展过程中这种政策还勉强有些堂而皇之的政治借口,受益的是国有企业;那么以后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上市,这种政策还要继续存在下去去帮助国民财富向其集中吗?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出现这种乱象呢?现在,各种媒体,各届人士都在痛斥恶庄操纵行为,但相比民营企业上市后资产激增的容易度来讲,恶庄操纵行为所要承担的风险和付出的代价要远远超过常人的想象。中国证券市场的庄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的迅速扩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谓的“恶庄”其实并不像大部分人所想象的损害和掠夺了广大中小散户的利益,稍微对证券市场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些“恶庄”其实大部分是失败的庄家,大部分筹码掌握在手中难以出手,自己跟自己玩对倒游戏。这些“恶庄”损害的不是广大中小股民,损害的只能是国有资本或者是银行机构资金,这可以说是国家在发展证券市场过程中难以根除的代价,也是主要的代价,是股市崩盘造成金融危机的最主要根源。

  中国证券市场这十几年的发展实际是政府不断地把属于全社会的资源往股市里送,形成财富,主要的不断地在股民与非股民之间进行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力资本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权力”在不断推动各种资源注入股市的同时,从中国股市里边套走了远远超过其“投入”的资源。试看看,有哪些不规范行为没有“权力”的影子,又有哪些获取上市资格的公司不是权力在背后起到关键作用,“权贵”资本是证券市场财富分配不公的根源,是真正市场化的桎梏。

  我们应该和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证券市场这十年来规模的迅速扩大绝对是千千万万股民的贡献和牺牲的结果。某家证券公司负责营业机构设立的老总讲述过公司设立新机构的心情:公司每设立一个新的营业机构,尤其是在设立证券服务部时,他都要进庙烧香,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种负罪的感觉,尽管设立新机构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效益,但更严重的现实是大多数股民尤其是相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股民财产都要遭到损失。谁无视这个事实,谁就是最大的官僚。因此,可以说广大的股民,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生命源泉,是需要十分珍惜和精心呵护的。其实我们心里都清楚,做股民难,做中国的股民更难。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中国证券市场蕴藏着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最终要让所有的股民去承担。对此,证监会的一位官员说得明白:发展股市是化解金融坏帐和金融风险的需要,是承担和分散国民经济发展中投资风险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目前证券市场的主要作用是体现在:财富转移、弥补黑洞和分散风险上面。因此,目前我们不能不承认市场的本质是投机的现实,对股民来讲,中国的股市在一个很长的时期,是一个负和的游戏,对政府来讲,利用证券市场筹资最终也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工具;就财富转移来讲,广大股民的财富转移到国家税收,中介机构的收入和利润,上市公司及少数投资者手中;另一部分用来弥补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黑洞、企业的亏空里,以及用来弥补上市公司未来经营决策失误,管理无能而导致的损失上面。中国对外开放,企业面临着与外企同等竞争环境,大多数中国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水平的先天劣势,导致的竞争失利的风险也必将通过上市公司反映到股市上来。

  我们提倡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是要停留在政治口号上,不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治标规范措施上,不是停留在试图给予股民心里安慰等象征性措施。股民的价值和权利要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和保护,必须从制度设计的根本来着手加以解决,舍此别无他法。一些官僚打心眼里就忽视了股民的利益、股民的价值,不知道他们究竟代表了谁,代表了什么?至目前为止,有关国有股价值的认识和减持的方案等等是完全无视股民价值的存在,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是不顾现实和逻辑的一种幻想。股市博奕是一种负和的游戏,怎么可能产生一种多赢的方案?有人形象地比喻,现在所有的解决股份全流通的想法犹如炸掉三峡大坝进行泄洪的想法一样。经过多年蓄水以后,突然发现三峡大坝有致使性的结构设计错误,需要泄洪重修。现在不考虑五千万股民的利益和承受力犹如炸掉三峡大坝牺牲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的利益一样,历史证明这是极端错误的。

  造成中国证券市场变幻动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官僚缺乏智慧和主观逆行的结果。有些官僚对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盲目乐观,他们看不到投资者的财富积累是有一个过程,不理解证券市场行情的出现是股民财富积累几年的结果。投资者的财富是有限的,是不可能无限制地去掘取。而一些所谓的管理阶层无视这个现实,主观错误地认为现有居民的财富足以支持证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很多人也受错误地引导,简单地认为,居民存款现达到7万亿元之多,证券市场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能够承担起很大部分国有股、法人股市场化流通的压力。实际上,从未有人去研究过这大块国民财富究竟有多大规模可以现实地转化为证券资产,在银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7万多亿元的存款还有多少没有放贷出去,又有多少变成了呆死帐。如果居民都提款买股票,不等资金拿着,不等股票买着,那些负债率较高的上市公司,早已被银行逼债倒闭,哪里还有什么让人可买的股票。因此,如果无视投资者财富被迅速掠夺的心情,依然斥责投资者的无知愚蠢,思维混乱,结果最终将被广大投资者所反对和遗弃。现在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政策市。这个看法是过高估计了一些官僚的水平。如果说是政策市,那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经过科学程序和反复酝酿的,是经过充分听取民众的呼声而推行的。而我们所谓的政策前后矛盾,忽左忽右,往往是功利性极强的,不顾是否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匆匆忙忙推行之。因此,应该是说到目前为止,中国股市应算是官僚主观意志市。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象增发、B股对内居民开放,海归派企业发行等等政策都加剧对股民财富的掠夺。对于B股的问题,本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回购的办法解决之,但管理层据说经过调查发现在开放B股前只有10%左右的流通B股掌握在外资手中,开放后外资从中国拿走的财富不多,尚可忍受。事实上,开放B股政策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一大批外资法人股,这些股份的流通将套走中国多少的外汇。对于A股增发的问题,从理想的角度看,是证券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符合国际化的惯例的,但从实际结果来看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增发加剧了财富转移的不公,加剧了公司重组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对各种做假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有了增发,有些公司的投入(像资产置换,资源注入)所获巨额的回报就有了根本的保证。最明显的例子,郑百文等公司资不抵债本应破产,但经过其他公司的资源的注入重组后,又可获增发募集更多的资金,而这些钱又是股民的血汗。增发暂时掩盖了证券市场的一些问题。有了增发,做庄操纵也有一条很好的退路,当庄家把股价拉高后,通过增发提高了新股民的持股成本,庄家也就容易派发出货了,而配股则相对问题就少些。对海归派上市公司的A股发行,明显地导致国家财富向境外转移。但由于权力的影响,这些现象司空见惯,有越来越曼延的趋势。

  造成这种官僚主观意志的横行,主要原因是缺乏一种制度上的制约。这些官僚管经济,其前提是为了政治上的前景,在必须在经济效果和政治压力中做选择时,首先的是达到其政治目的。是啊,学术无道德是良知的毁灭,政治无道德则是股民的毁灭,社会的毁灭。对股市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台湾的事实,当年台湾股市投机气氛很浓,台财政部为平抑股市,匆忙出台征收股民个人所得税,结果导致了股市的连续暴跌,最后其财政部长不得不引咎辞职。作为我国政府,是伟大的政府,是人民值得依赖的政府,应该有办法建立一套科学决策机制和促使有关官员和部门对其政策负责任的制度。

  中国证券市场的路在何方?

  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之路

  市场化是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健康和成熟的必由之路,正确的市场化过程可以缓解阵痛、减少矛盾、防止动荡。而不顾中国证券市场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状况,唯有所谓的国际标准,全盘西化、照抄照搬,这种教条主义的做法,将对国家和市场是极端有害的。中国证券市场自2000年来一直探索着市场化的过程,这种进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试图减少直接调控方式,逐步实现市场的自主调节;二是改变了股票发行制度和实行了股票的所谓“市场化定价发行”的改革。发行制度的这一重大突破使中国股市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这种制度为优质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市场化定价发行这一年多的实践,冒似市场化,实际上有违市场化原则,有操之过急之歉,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利益和财富转移的极端不公平,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和泡沫化,积蓄了更大的矛盾,为市场的动荡埋下了重大隐患,这是一年来的市场化进程中最大的失误,也是不可饶恕的错误。真正的市场化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具备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公信”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二是良好的制度建设可保证市场各参与方能够在“公正、公平、公开、公信”的前提下自由竞争。但中国证券市场这两年的市场化进程恰恰在缺乏这两个前提下匆匆上路了。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问题(不管是国企和民企),造成同股不同价的极端不合理现象,决定了广大中小股民成为了弱势群体,只能被动地接受大股东确定的发行和增发价格,而这种价格却恰恰被这些所谓“市场化”专家和官员所认为是合理的,是市场化下的正常结果,这就是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现实状况,至今未有丝毫改变的迹象。另一个失误是忽略了市场化的关键制度建设。“市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制度建设应是市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点和前提工作,市场制度建设面对的是市场主体的全部,而不仅仅是其中的少数,重心应该放在约束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本身等上面。目前,已有的有关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在体现市场化原则“公正、公平、公开、公信”方面不够充分,深入。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可以说明。现在,上市公司存在着普遍的“圈钱行为”,形形式式的企业挤破脑袋往股市里钻等等此类不正常现象司空见惯,其根本原因是制度方面的缺陷。作为一个正常企业,银行贷款还有还贷的压力和筹资成本,而中国股市上市企业却没有任何约束和压力以及对出资股民的责任,既使每年经营亏损,只需一纸公告了之,而经营者依旧宴照摆、客照请、酒照喝、舞照跳,一派歌舞升平。一句经典流行语很形象地概括之: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股民。因此,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关键之关键是建立上市企业权责对应机制,就是要让享受到筹资便利的大股东,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压力。说透点就是要建立上市企业相应的惩罚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象目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等舍本求末的做法,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最简单的一个思路就是:对每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根据亏损的大小,规定只对大股东缩减其相应的股份,下年盈利也不恢复其股份;对达不到招股说明书上预测收益的,改编募资投向的企业,也要对大股东进行相应的惩罚。类似这种措施实施后,中国证券市场才可算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经营管理者才会有更强大的内在压力,也为今后民企、外企的大量上市创造条件。惩罚机制的建立,导致一些前景不佳的企业望股市却步,不至于形成目前万马齐走股市这座独木桥现象,浪费股市资源和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条必须是:不以牺牲中国股民的利益来迎合外国人。象去年B股开放的事例就不应该在以后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过程中再发生。证券市场国际化并不意味着证券市场都是统一的上市标准,执行统一的法规,形成一样的模式。国际化的最核心内容是国民待遇,就是说外企想到我们证券市场上来上市必须符合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条件,执行我国证券市场的法规,承担我国企业同样的义务。国际化要想避免外企轻而易举地从中国股民手中转移走大量的财富,就必须避免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上不可理喻的高益价发行和增发行为,而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自动平衡、补偿中小股民利益的机制。离开上述前提,全盘西化地搞国际化,只会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只能是死胡同一条。要想一想,我国政府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卓绝的谈判才加入世贸,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民族利益。因此,我们绝不能因为某些人的无知和教条,而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奉送中国股民的财富。要知道,金融资本的外流往往比其他资产的转移要更隐秘的多和更加难以阻挡。

  国有股减持的实质和现实选择

  很多专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净资产中很大的一块是中小股民财产转移过来的,净资产减持实际上已经确保了国有资产的极大增值。如果再高于净资产减持,这无疑对广大中小股民是极大不公。我国股民已经不可避免地要承担化解旧体制遗留下的黑洞,上市企业未来的经营风险,以及各种财富转移等风险,如果还要再负担高于净资产减持国有股圈钱行为,怎能不让广大股民寒心呢?减持国有股流通还有象样的政治借口,那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股减持流通又有何理由让广大股民去背负呢?

  国有股减持实际上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高价减持是一种牺牲股民利益,导致民企、外企“渔翁得利”的做法。高价减持国有股既违背“公平”原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做到。国有股减持从理论上和逻辑上是不可能有一个多赢的方案。如果继续坚持高价减持的原则,进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将会导致股市继续下跌和萎迷不振,严重造成股市筹资功能的发挥和国家税收,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有关部门对国有股价值的认识应该有一个理性期待,不要抱着投机的心态来进行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应充分考虑现有股民已背负的重负和市场现实情况。中国股市应少做一些探索和试验,不要出台更多的前后矛盾的政策,给中国股民有一个确定性的预期,还市场本来面目。为了经济发展和股市发展的需要,中国股市发展的现实策略选择是:一是在几年内停发新股,集中解决股份全流通问题:二是逐步对盈利上市公司以不高于净资产将所有非流通股全部配售给现有流通股民,大股东想控股,必须以市场价买回;三是如果同时还继续发行新股,新股采用全流通。新股继续采用溢价发行,半年后新股非流通股份,流通时采用两种方式供持有人选择:①净资产配售。②对非流通股持有人进行缩股,缩股比例要达到非流通股持有人持股成本与发行新股时流通股份持有人股成本一致,缩股后进行全流通。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所有媒体及网站要转载,请致电:(010)62630930转5151联系。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与合作,欢迎踊跃投稿。(附:新浪网财经频道征稿启事)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河北证券徐静珍:减持折让配售方案--三无板块
网友JJ:流通股没人承诺可高于净资产出售 国有股东就有特权?
中国股市的三种解决方案:过去式、现在式和将来式
分析:国有股减持只能向原有流通股股东配售
不是圈钱是企业改革!业内人士重新定位国有股减持
社科院研究员:国有股减持关键是优化治理机制
网友公开信:位卑未感忘忧国 人微言轻话股市
泉声:就象申购新股一样让所有股东以申购方式表决
国有股减持方案大讨论专题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短信传情不言中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分 类 信 息
:动画短片剧作大赛
   中国日报英语招生
   企业特区浙江城
   秀身堂减肥食品
   新年租车新领域
   买房租房二手房
:大众polo开始预定
   浦江工业园区招租
   ★巴西烧烤美味
:出国留学的摇篮
   欢迎加盟平安保险
:留学澳州首选澳宝
   友和道通商务网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便携式电话小灵通
:一诺广告设计印务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3361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