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在超市购物交款后,收银机通常会打出一份购物小票,你可以藉此核对所购的商品和价钱。这小小的清单本来是为了方便顾客,然而记者在一次购物中却为此遇到了麻烦。
5月25日晚上,记者来到北京家乐福超市马连道店购物,共买了大大小小近40件共500多元的商品,装了满满一推车。拿着长长的购物清单走出收银台,记者查了查清单,想看看有没有收错款。细看之下果然发现了问题。“敞开式收纳篮”是什么?根本没有买啊!再往下看,第6行有个“FCL—39遮阳帘,11.5元”,第10行也有一个“FCL—39遮阳帘”,价格也是11.5元。遮阳帘倒是买了一个,是那种用铝箔做的,放在汽车前后风挡上挡阳光用的。难道是多拿了?记者翻来覆去地找了又找,确定只拿了一个这种遮阳帘。
肯定是收错钱了,记者赶紧拿着东西去找刚才的那位收银员。
这时正是交款高峰时间,每个收银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但收银员还是很合作,很快处理完手里的事,把我们领到一个不妨碍其他顾客交款的地方。而面对着满满一推车的东西,他有些不知从何下手。
“一件一件数吧,拿一件在小票上画个对勾。”还是记者给他出了个主意。
眼看着对勾就要画满了,收银员恍然大悟,拿起一种粘在汽车玻璃上挡阳光的纱网说:“另一个FCL—39遮阳帘就是这个!”
记者拿起两样东西细看,发现两个外包装上都贴着“小圆弧遮阳帘FCL—39中国浙江”的标签。“这两样东西差别这么大,怎么用一个商品名称?”
“其实不一样,您得看商品号。”
记者再拿起购物小票细看,果然,每个商品名称上面还有一行字是商品号,一种遮阳帘的商品号是6925483610208,另一种是3305680010248,可哪位顾客会细心到去核对商品号啊!
“那这里打印的敞开式收纳篮是什么?我们根本没有买。”
“是这个!”收银员眼疾手快,从购物车中拿出一包洗碗布。
“这个?”
一位一直在旁边站着的工作人员忙解释道:有时候一些新商品还没来得及编号,就用同种价格的其他商品名称和号码临时代替。
事情终于弄清楚了,超市既没有多收我们的钱,我们也没有买错东西,可这么一折腾已经搭进去了20多分钟,而且商家的解释怎么也不能让记者认同。其实,如果商家的工作再细致一些,每种商品能够及时标注上恰如其分的名称,又怎么会发生这种既麻烦了商家自己,又麻烦了顾客的事呢?(本报记者张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