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新一期《经济学人》于8月正式出刊,本期封面文章是《自由,失去的十年》。911事件后,为了国家安全美国不断打破自由与安全之间的平衡,而今尽管恐怖主义仍然阴魂不散,但美国应该适时恢复对公民自由的尊重。
本周士兵布拉德利-曼宁在一个军事法庭被判有罪,因为向维基解密网站泄密,他将面临136年的监禁。此案似乎是美国狂热安全文化的巅峰,它当然应该是,自从2011年911事件后,在自由和安全的天平上,小布什过分偏向后者,而奥巴马也同他保持一致。
就在曼宁先生等待宣判的时候,媒体报道美国情报机构的前技术承包人爱德华-斯诺登已经进入俄罗斯,在那里他申请了一年的临时避难。据他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存储了上千万美国公民的私人信息,这一行为涉嫌违反《爱国者[微博]法案》和《第四修正案》,本周他还会披露更多的信息。而与此同时,奥巴马政府获取了数名记者的电话记录,并利用法律手段继续追查泄密者。
本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以及其对个人自由的承诺。同时我们也知道保护自己的公民是任何一个政府的第一要务。因此在911事件后美国调整自由和安全之间的平衡合情合理,但是美国的价值观并不该演变成小布什反恐战争中的伤亡数字。
那些未经审判而被关在关塔那摩的无期犯人是对正当诉讼程序的否定,而把使用水刑和高压审讯等方式虐待囚犯重新定义为强化审讯也只是法律上的诡辩。2003年在 阿布格莱布监狱对伊拉克犯人的侮辱,非常规引渡以及其他的一切都是这种文化产生的恶果,在迪克-切尼和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的引领下,这种文化不但不符合美国的特征还不断增强敌人的实力。奥巴马禁止继续虐待犯人,但是关塔那摩监狱并未关闭,旧的惩罚体系依然故我。
不管是曼宁还是斯诺登都不是更加自由道路的完美代表,这二人都违反了法律,披露了他们发誓保守的秘密。如果每个员工都喋喋不休,那么美国的情报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转,当类似“大规模泄密”成为政治上流行、技术上可行的时候,适当的威慑是必须的。曼宁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意识尤其淡薄:在没有对行为利害关系作判断的情况下,他泄漏了70万份文件。斯诺登最初披露的信息是有选择性的,但是当飞往香港和俄罗斯后,结果就是破坏性的,他最终还是泄漏了美国如何监控中国的秘密,美国有权对他进行审判,就像对曼宁一样。
两起案件都反映出美国当前过于看重安全而忽视自由。斯诺登案和他揭露的内容有关,当他逃走后,军政要员抱怨国家安全局的数据库被国会和国家安全法庭审查,而这个机构本该由两个政府部门控制,这种抱怨本身就没有意义,事实上国家安全局一直就游离于司法和立法体系之外。
这个体系的关键是那个秘密法庭,它的功能是在法律范围内解释政府的权利以及签发日常的传票。但是美国人并不知道它所做的裁定,因此无法对其提出质疑。理论上国会可以反对法庭的裁决或者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行为,因为它可以修改法律。然而那些知道幕后真相的政治家不会在公开场合讨论这些问题,而官员们也认为在国会听证会上隐含事实是安全的。除非这个法庭能够公开面对民众的质疑,否则它很可能成为职能部门的工具,现在它很可能已经是了。因为斯诺登,这个古怪的体系正在接受审查。
还有对曼宁过于严厉的处罚。被捕后他实际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被单独关押了9个月(出于对他的保护,非常普京式的口吻)。控方根据1917年公布的严厉的《反间谍法案》对他提起公诉,而这个法案最初被制定是为了惩罚叛徒或者间谍而不是告密者。他们指控曼宁通敌,应该判处死刑,而依据非常牵强,因为他泄露的内容被公布在了基地组织可以看到的网站上。尽管法官驳回了死刑,但是她仍然让这个出于善意但被误导的年轻人去坐100多年牢。
这样严厉的处罚不但不公正而且会适得其反。每一个民主政权都有需要保守的秘密,但为了揭露不可避免的职权滥用,每一个民主政体又需要泄密。斯诺登的支持者认为,正是对曼宁的判决过于严厉,所以他才逃到了中国,然后去往俄罗斯。如果他能在美国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那么对美国而言有益无害。
没有几个美国人同情曼宁或斯诺登,但是人们对保守秘密的态度正在改变。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发现,自2004年以来,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安全警戒的人首次少于认为政府过分限制公民自由的人。《爱国者法案》起草人,威斯康辛州共和党众议员Jim Sensenbrenner说:“设计这个法案的初衷不是让国家安全委员会大肆搜罗信息。”7月24日,众议院否决了一项限制国家安全委员会收集信息的法案,但仅以7票的优势勉强胜出。在参议院,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这个机构的监管。甚至奥巴马也重新考虑其曾经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的承诺,并公布更多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的细节。
每一个情报部门都会侵犯个人的自由,而美国的情报部门成功的履行了其主要职责:防止袭击。但是民主政权要让这些侵犯接受检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世界各国中,美国应该是最能理解其中利害关系的国家,因为其宪法的精髓就是认为掌握权利的人容易犯错。在曼宁等待法官宣判的时候,所有人都有必要记住这一点。(鹿城/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