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宝钢股份财务报告的两个困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 16:50 经济观察报 | ||||||||||
■经济观察研究院 张新健 应当说,利用折旧会计来造假,在会计上是非常低级的手法,因为这种行为在分析性复核中很容易被戳穿。所以,在一般人看来,像宝钢股份这样的标竿公司,其财务报告不会存在明显的虚假陈述。
8月10日,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董事会表示将再融资280.2亿元,实现宝钢集团钢铁类资产的整体上市。那么,在其2003年年报的虚假陈述和再融资之间,真的没有关联吗? 资产减值的可能 在固定资产残值为4%的条件下,按照年折旧率推算,6年的折旧年限所对应的年折旧率为16%,即(100%-4%)/6;10年的折旧年限所对应的年折旧率为9.6%,即(100%-4%)/10。经查验,宝钢股份2003年运输类固定资产平均占用额94.43亿元。 按照其中较低的折旧率9.6%计算,折旧年限变更前?与之相对应的折旧费用应当是9.06亿元(94.43亿元×9.6%),而不是4.87亿元,差额为4.19亿元。即使考虑运输类固定资产的多样性等情况,两者之间不应该有如此悬殊的差距。 一种可能是宝钢股份在2003年初大量出售运输类固定资产,年末再大量购入,这样公司在2003年计提的折旧额会很小。但宝钢股份2003年中报、年报显示,公司2003年1月1日运输类固定资产93.60亿元;2003年6月30日93.37亿元;2003年12月31日95.26亿元,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此可排除这种可能性。 《宝钢股份疑丧失上市条件》一文中谈道:“反过来讲,与4.87亿元对应的年折旧率既不是9.6%也不是16%,而是5.16%,比董事会声称的年折旧率下限还要低4.44个百分点或46.25%。”如果固定资产存在巨大的减值因素(43.70亿元),宝钢股份计算的4.87亿元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扣除资产减值后的净值计算,(94.43-43.70)×9.6%=4.87亿元。 那么宝钢股份在2003年是不是对运输类固定资产计提了近一半的减值准备呢?宝钢股份2003年年报会计报表附注显示,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2年12月31日4061.18万元;2003年增加703.96万元;2003年回转数244.79万元,2003年12月31日4520.34万元。上述假设不存在。 宝钢股份董事会称折旧年限变更前应计提的折旧费用是4.87亿元确实无法解释。 折旧提足的可能 《宝钢股份疑丧失上市条件》一文指出:“反过来,与23.94亿元折旧费用相对应的年折旧率应当是25.35%(23.94亿元÷94.43亿元×100%),而不是19.2%;与23.94亿元折旧费用以及25.35%年折旧率相对应的折旧年限应当是3.79年,而不是5年。” 宝钢股份25.35%的年折旧率并不是不可能。其中一种可能是,宝钢股份存在大量折旧期为6年的运输类固定资产,当折旧期变更为5年后,原来第五年、第六年计提的折旧全部在会计估计变更后的2003年提足,造成2003年折旧额激增,按照激增的折旧额倒推出很高的年折旧率。 由于宝钢股份年报中没有提供运输类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详细情况,所以上述可能只是一种推测。为此,宝钢股份有必要提供附加披露,以消除人们的怀疑。 如果虚假陈述真的成立,那么,依据《公司法》和《证券法》,宝钢股份的确存在股票暂停上市的可能性。进一步说,假如宝钢股份针对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重述的确涉及重大会计差错及更正,未必不会影响到它的“整体上市”。 系列报道: 相关报道: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