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十大牛股风光无限 国内科技股有望东山再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8日 10:02 新浪财经 | ||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 陈健 2003年美国股市三大指数均大幅上涨,迎来了1999年以来的首个丰收年。其中,道-琼斯30种工业股指数重上万点大关,全年增长了25.3%,为1996年以来的最大年增幅;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大幅飙升了50%,为1999年以来的最大年增幅;标准普尔500指数也上升了26.4%,为1998年以来的最大年增幅。美股上涨行情主要由网络、电脑和通讯等科技 2003年美国股票增值最快十家公司:(Bloomberg.com截止至2004年1月3日) 公司 增幅 所属行业 基因科技(Genentech) 182% 生物科技 雅虎(Yahoo) 175% 互联网 网信通讯(Nextel) 143% 通讯 华冠电子(EMC) 110% 计算机 英特尔(Intel) 106% 计算机 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 96% 通讯 eBay 91% 互联网 思科(Cisco) 85% 计算机 卡特彼勒(Caterpillar) 82% 工程设备制造 福力特波士顿(FleetBoston) 80% 商业银行 美股打雷 中国下雨 2002年美国十大牛股中网易异军突起,使得国内“短信概念股”风云突起,成为2003年年初最疯狂的题材;采金公司Hecla Mining良好表现,也引导了国内黄金、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战略资源股在2003年成为基金手中的核心资产。而美国2003年十大牛股中有七家是科技股,这对于目前唯美股是瞻的国内股市而言,将是十分强烈的提示信号。因为国内基金、券商等大机构的操盘人士大多为海归派,美股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国内股市大资金的操作思路。比如5.19行情中的网络科技股就源于美股的科技股革命;2003年开始的核心资产与“五朵金花”的炒作,事实上也源于美股网络泡沫破灭后众多资金重归于传统产业与防御性强的蓝筹股。虽蓝筹股仍将是今年市场的主流品种,但其内部阵营会发生结构的调整,炒作将从“深蓝”向“浅蓝”发展,有一些核心资产将被逐步淘汰,而一些新的将进入到蓝筹股中。而有机会进入到核心资产有可能出现在科技股中,毕竟yahoo、ebay、思科等大牌科技股出现在美国2003年涨幅前十名中,随着市场越走越强,市场的预期能力也必然增强,从而对市盈率的要求将会降低。 事实上作为市场属性的蓝筹股与作为行业属性的科技股在外延上存在“交集”,两者并非截然对立。目前沉寂了两年多的电子科技复苏迹象越来越明显,其中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样存在业绩大幅增长的可能。投资者在言必称价值投资时,大可不必将科技股排斥在投资目标之外,更没必要羞于谈科技股,科技股也会重回蓝筹股行列。在2004年初,不少基金经理们就声称在2004年将看好IT行业,尤其是电子元器件业,其中包括在汽车行业赚得数亿投资收益的肖华这位明星经理。而科技股本来就是基金们的最爱,5·19行情就是基金在推着科技股跑所形成的牛市周期,因而科技股与价值投资并不矛盾,基金们介入到科技股,与其投资宗旨也不矛盾。 QFII也在寻找中国的“台积电” 国内股市2004年不排除也会出现科技网络股的第二春。这不仅仅基于2003年美国股市科技股大幅上涨,表明科技股内在价值已开始在国际成熟市场里得到了体现;同时还基于又有8只科技股入选上证50指数,联通、同方、贝岭、方正、广电电子、广电信息、东方明珠及张江高科,这也在提醒投资者,不要遗忘科技蓝筹股的实力。从市场影响力来看,2003年QFII和基金是主导市场投资理念和资金流向最主要的力量。到目前为止我国的QFII已经达到12家,现有资金规模为17亿美元,随着QFII规模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力也将不断得以增强。保守估计,在未来的一年时间内,QFII引入的资金量应该超过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在240亿元以上,将为我国证券市场带来相对比较可观的增量资金,考虑到资金的放大效应,其对市场的积极影响将更大。因此QFII在下一阶段仍将会成为市场的核心资金之一,运作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左右着市场。最具引导投资理念新潮流的QFII在2004年将越来越具影响力,而作为中国QFII原形的台湾QFII所铸造的神话股票“台积电”是一家实实在在的高科技公司,因此不排除在2004年QFII也会在寻找中国的“台积电”,从而掀起中国股市的新篇章! 台湾股市在推出QFII政策后,外资初期投资热情并不高,1994年以前境外投资机构持股占总市值的比重不到2%,1998年起超过4%,但一直没有出现想象中的行情。初期外资投资热点为银行、化工等传统行业,一直到1996年后外资积极追捧台积电等半导体、电子股才发生变化,QFII在台湾掀起的第一波高潮。台积电股价从1996年底的49元(台币)一路飙升涨到了1997年10月的173元(台币)(实施10送5,复权后相当于台币260多元)。自被QFII相中之后,台积电在台湾股市中10年之间的成长率已超过了明星科技公司英特尔和康柏,近年来更是一直保持着10%以上的增长率,目前台积电约有50%的股份依然被境外机构所持有。由此看出QFII在台湾所相中并不完全是国内2003年所热衷的“核心资产”或“五朵金花”,电子科技股才是QFII大展宏图的仙境。直到现在台湾上市公司中QFII持股比例超过5%的个股的数量共计104只,占公司总数的16.4%。其中塑胶、纺织、电子、运输、观光、百货类上市公司的分配比率在1/3左右。这其中塑胶、纺织是台湾的传统优势行业,电子类则是新兴的优势产业,也是支撑台湾科技、经济实力飞速发展的主体力量,观光、百货则属于增长很快的第三产业。历史会重演,并不会简单重演,但从台湾QFII资产配置的行业倾向来看,“五朵金花”似乎并不是其最爱,而电子科技股可能才是QFII的终极对象,这一点出人意料之外。 IT行业发展势头成为科技股再度崛起的推动器 当然不能因为仅仅2003年美国股票增值最快十家公司中七家为科技股,及QFII不排除也在寻找中国的“台积电”就断言中国科技股就平步青云、一步登天了,事实上目前IT行业基本面也决定了科技股会梅开二度。我国IT行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8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4%,电子产品出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信息产业增加值为7090亿元,已占GDP的6%。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完成4000亿元,通信业务收入达5150亿元。据预测,2004年我国通信业务收入将达5750亿元。目前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不断壮大,超越了8000万的规模,年增长率依然将近50%,家庭宽带用户已经逼近1000万户。 三大门户网站股价的大幅飙升不仅让海外投资者领略了"中国概念"网络股的魅力,更是给即将赴海外上市的中国网络企业一个积极的暗示。互联网世界再也不是一个烧钱的概念市场,而是一个呈现巨大商机的现实市场。而IT行业内上市公司众多,覆盖的子行业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电信运营、通讯系统设备、手机、计算机整机、软件及系统集成、有线网络及传媒、电子元器件等等。由于各子行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不同子行业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可以预计,在2004年各子行业也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强势的IT子行业将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公司业绩将出现好转,投资价值提升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价格的回升,企业的毛利率必将提高。而中视传媒去年11月连续5个涨停,让市场侧目;如今南方汇通再续神奇到目前为止已有6个涨停,主力青睐题材只是其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1英寸微硬盘。 事实上今年以来上海贝岭、风华高科等电子科技股已经涨势凌厉,只不过在蓝筹股的光芒掩盖下,它们尚未被市场充分注意。这些成功炒作已经告诉我们,只有对于科技股,市场不会苛刻地用市盈率去评判。新的增量资金性质也注定IT类科技股要涨。蓝筹股主要是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市场主流资金参与的,市场上还存在相当大的一批以私募基金为代表的游资。而科技股历来被私募基金、中小机构及部分券商资金看好,因此科技股理应会得到增量资金关照。对后市充满信心的机构已不甘心价值性蓝筹股的盈利空间,他们更期待从极富想象空间的成长性科技IT蓝筹股中谋求暴利,科技股当中自有黄金屋。 鉴于国内需求巨大和用户门槛降低,预计移 动电信运营业的收入仍将保持惯性增长;由于运营商投资热点匮乏,投资规模短期难有大幅增长,直接导致通讯设备制造业业绩增长有限;国内品牌手机厂商业绩已达到顶峰,未来难以再现高速增长;主营行业应用软件的上市公司成长性较好;由于计算机的价格仍将步步走低,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也将下降,业绩难以改善;至于网络和传媒行业,数字电视将带来新的产业机遇;经过将近两年的调整,电子元器件整个行业复苏势头强劲,其盈利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公司分化将加剧,少数竞争力强的公司业绩会表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目前而言针对具体的操作,可以重点关注2003年第四季度业绩可能大幅上升的IT公司:半导体集成电路板块中可重点关注士兰微(600460);被动元器件板块中可重点关注风华高科(000636)、法拉电子(600563);显示器件板块中可重点关注彩虹股份(600707)、京东方(000725)、安彩高科(600207);印刷电路板板块中可重点关注生益科技(600183)以及第二代身份证概念的科技板块中的上海贝岭(600171)、大唐电信(600198)、清华同方(600100)、航天信息(600271)、前锋股份(600733)、东方通信(600776)、长电科技(600584)等。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