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股份:变态"债转股"
[作者]周旭
[提要]:
蓝田股份上市之后,本应成为一家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因为他们的主业具有稳定增长的特性,而且有政策扶持。
作为控股股东,蓝田上市后直接获益为配股融资。为了将这一圈钱功能发挥淋漓尽致。蓝田股份不惜稀释股本这一珍贵资源,大比例送股。为了填实资产,蓝田高额举债进行扩张。在业绩摊薄后,开始造假虚增利润。
债务负担越重,配股之心越急,造假之举越甚。业内人士分析,为了配股,蓝田几乎失去理性,动作完全变形。在一次申请配股失败后,已被证监会盯上,再次迫不及待申请配股,为赢得通过更加造假业绩,再被证监会调查。一次申请比一次急,造假一年甚于一年,又一次次被调查,终于被查实。
在财务危机爆发后,蓝田几乎无回天之力,因为手中握有1.6亿股股份不能流通,无法在股市上变现。
中国农业第一股
2002年1月12日,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蓝田股份公司现任董事长保田、总会计师、董秘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接受调查。至此,各界对于蓝田制造虚假业绩的种种质疑,终于得到证实。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最初成立的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他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瞿兆玉把摊子铺得很大。除了每年都要上新的种养殖项目,而且对产业基地周边地区薄弱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投入。截止2001年,蓝田在瞿家湾共建厂房12万平米、水泥路46公里、11万伏高压变电站1座、电视电话插转台2个、10万吨级水厂1座、教学楼和科研楼各1座。
大兴土木确实为蓝田股份带来美誉。1998年,湖北省一位主要领导在《湖北日报》上发表题为《把蓝田这面农业产业化的旗帜举起来》的文章。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更增加"中国农业第一股"的含金量。
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
凭借"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和上市公司的信用,蓝田开始大肆举债。据农行总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仅农行就给蓝田贷款9亿元。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一个主营农业的上市公司,能够高额举债是本事,敢于大肆举债是勇气。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
1997年配股时融的1.1亿元,因为盘子不大。据规定,公司配股总数不得超过其股本总数的30%。要想多配股只有将总股本做大。
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随着股本的增大,公司业绩将随之稀释。而业绩的优劣同样会影响到公司的配股资格。据规定,申请配股的公司,最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保持在平均10%以上,方能获得批准。因此,盲目增大股本对上市公司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
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
蓝田股份是否具有如此高的成长性?水产品要实现规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当蓝田股份无法满足报表上的业绩增长时,蓝田总公司替蓝田股份支付了近2亿元巨额广告费。除了母公司为子公司输血外,剩下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蓝田的滑铁卢
蓝田股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增。如果蓝田股份的配股能够如愿进行,蓝田的神话还会继续下去。当蓝田再次提出配股申请时,一桩陈年旧案成为蓝田的滑铁卢。
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
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配股资格的丧失,使蓝田的财务链条绷紧了。2000年4月,蓝田股份再次将1999年的配股方案报证监会复审。为了确保赢得配股资格,蓝田报出1999年每股1.15元的高收益。如此惹眼的业绩自然很难令投资者信服,2000年10月,证监会再次对蓝田股份进行调查。蓝田股份的配股计划再度搁浅。
2001年3月20日,蓝田股份的配股方案,再次上报证监会。蓝田此次呈报的配股方案,配股比例仍为10配3,配股价格区间却上调为12.5至15.5元。这说明原有的融资额已经不能满足蓝田对资金的需求,也旁证了蓝田此时的财务压力越来越大。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12.5元计算,将融资7.49亿元,如果按照上限15.5元计算,融资额将达9.28亿元。
蓝田寻求配股的行为已经完全极端化。同年9月和10月证监会两次派员对蓝田股份进行调查,并迫使蓝田股份发布接受调查的公告。蓝田股份的配股计划第三次落空。
真正剪断蓝田资金链的是一个文弱的学者。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供各银行行长阅读的《金融内参》上,发表题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此后,几乎各家银行停止对蓝田贷款。瞿兆玉拜访刘姝威时说:"你已经把蓝田搞死了"。
假如蓝田股份将手持1.6亿股法人股在股市上套现,至少可以缓解财务危机,可惜这些股份不能流通。正如刘姝威预言,一旦蓝田股份不能通过借款或变现资产,用于偿还到期债务,蓝田股份会遭遇一连串的债务危机。
股票短信一问一答,助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