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股权分置改革:明确时间表敲定补偿底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0日 07:58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周文亮 在本报组织召开的基金券商投资研究人员交流会上,多数代表认为,对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的时间跨度应有一个大体规划,不妨给出各类公司的时间表。同时,大家也认为,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对价谈判规则过于粗线条,在分类摸底、适度统一的基础上,适当给出对价补偿底线,明确“后试点公司”的含权估值。
时间表就是信心表 在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圳蛇口,有一句广为传颂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那时,改革者抢时间、抢进度的进行建设。这与当前股权分置改革有某种程度的类似,可以说,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当年的蛇口建设更需要效率。改革快了,制度顺了,市场预期明确了,股市市值上来了,更是实实在在的金钱效应,财富增值。 不少基金经理认为,股票市场就是一个信心市场、预期市场,对于股权分置改革这样一个影响全局的改革,需有个时间规划表。尚福林主席指出,“解决股权分置本质上是推动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而不是解决包括国有股在内的非流通股减持变现问题”。本次的股权分置改革并不是一下子让非流通股减持流通,因此存在限定时间、快速解决分置的先决条件。有基金投资总监建议,在综合上市公司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一年或稍长时间全部解决股权分置。同时,鼓励上市公司早报方案,也允许持股较高的流通股股东提出方案,对前6个月达成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协议的公司给予其他优惠条件。 也有学者专家建议,一定要认识股权分置改革的紧迫性,时间表或者说进度表不仅可以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更有利于场外投资者作出判断。场外资金进来了,市场活跃了,会大大减少改革阻力,增加上市公司率先解决股权分置的动力。 补偿线就是信心线 A股含权是本次股权分置改革对价谈判的基础,这本身表明现有流通股股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至于能补多少,现行的制度安排是单方提出,双方协商。应当说,这个思路具有战略性。由于当前中国股市已有近1400家公司,解决股权分置不可能一蹴而就,先行试点方案又没有通用性,最不可忽视的是,股市是一个金融资产交易市场,是流通性最高的市场,市场的局部变化,几乎会同时传递到整个市场;先试点方案会影响到其他未试点公司的估值。股市的这种特性,要求任何对股市的改革都要有一个保障机制。可以说,尽管四个试点方案都有25%左右的对价补偿,但投资者显然不能理解为这就是市场的补偿底线。 基金经理们担忧绩优公司会补偿很少,从而贬损这些公司的现有估值。他们建议,以净资产为主要指标,结合上市时流通股股东对净资产作出的贡献比例和其他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将现有上市公司划为几类,分类制定补偿指导底线。客观的情况是,公司质地好、流通股股东贡献低的公司,对价补偿相应低些,反之应多补偿些。 深圳市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胡良甚至提出了一个平衡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解决股权分置的计算公式。这个方程式引入流通股补偿系数Kn,Kn=(A/3+2An/3)/B(1+N×Cn),其中A为股权分置解决前加权股价,An为方案通过后第N年加权股价,B为公司净资产,N为分置方案通过后公司运作时间,Cn为上市公司在N年内净资产平均收益率。非流通股若要流通,需按方程计算的系数划股给流通股股东。这个方程式的要义是:公司好了,补偿系数就小了;若公司搞不好,想获得流通权,补给流通股股东的代价就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