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风险测试测出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03:0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涂艳

  安全型、保守型、中庸型、进取型、激进型……当一堆关于投资的风险评估结果摆在你面前,是不是会感到十分无奈呢?

  近日,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争议四起,那张蒙着神秘面纱的“风险评估调查问卷”得以浮出水面。有过银行产品或者基金投资经验的消费者或许清楚,在签订销售合同时会有一堆文件需要逐一签署,而“风险测试”环节便涵盖其中,只不过往往都被不自觉地当成是自娱自乐的“游戏”罢了。

  这份风险测试往往以风险偏好测试、风险承受能力测试或风险评估调查问卷等面目出现在很多银行网站或基金公司网站。例如,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网站上的“投资风险偏好测试”就如出一辙,都是由7个问题组成,测试结果分为稳健保守型、中庸型、温和成长型和积极成长型,分别对应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获利期待。而基金公司的测试则更精致一些,在银河基金网站,记者发现了风险偏好测试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两份调查,其中明确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即风险偏好就是个人对风险不确定性的态度,而承受能力则是与个人能力、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情况相关,表示一个人能承担多大的风险。也就是说,二者并没有必然联系,风险偏好并不决定一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反则亦然,风险承受能力也不一定会改变风险偏好。简而言之,风险偏好相反的两个人,可能有着同样的风险承受能力。

  多数银行不论发售什么类别的产品时都只有一份完全相同的测试,而测试结果的分类一般又只有保守稳健、中庸和积极三种。而测评结果中即使称谓不同或有所细化,二者得出的结论并没有太大差别。对于一个正在考虑是否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的投资者来说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从测试的时机来看,一般投资者在购买某个产品或基金时都是先了解产品情况和收益状况,以便做出投资价值判断。而很少有银行理财销售人员或基金代销人员会事先对投资者做出风险测评。试想,当投资消费欲望已经被激发或投资者事前已经具备了投资判断之时,这份风险测试问卷已然形同虚设。另外,一般客户在某家机构办理业务后就不用再做类似的测试,而由于投资的连续性,银行和基金公司是很难保证客户在一定时期后的资金状况、个人能力、风险偏好等因素的一成不变,而所谓的风险测试的时效性很值得商榷。

  据一位外资银行业绩颇为得意的贵宾客户经理透露,中外资行在发售理财产品时对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定位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国内的中外资银行都是从软件公司购买一份风险测试软件,将其直接挂在网站或处理后印成书面文件交由客户测试并确认。而惟一不同的是,外资行对风险控制很是严格。银行事先拟定的客户风险群如果分为六级,而当客户在做完这份风险测试后不能达到相应级别(一般贵宾理财产品要求最高级六级)时,理财经理就不能将该款产品销售给客户。不过,也正因为这份测试的结果关系着理财经理的销售业绩,其中出现的逃避手段也就频频闪现。“我们会采取以下两种方法应对不同的客户。其一,蒙混过关。一般事前不会让客户注意到这份问卷,当他们决定购买并疲于签字时,理财经理在此时就会趁乱把这份问卷让客户签字。其二,连蒙带骗。随着投资者的维权意识日渐增长,在书面文件上签字以让更多人谨慎了许多。当遇到较真型客户,理财经理会竭尽全力、通力合作使其能“符合”评估目标:打乱测试题目的做题顺序,找‘托’充当公正的第三人,及时指引客户的测试倾向都成为很多理财经理的惯常伎俩。银行产品销售环节的道德风险让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防不胜防。

  目前监管部门已经察觉到了其中猫腻,发文责令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必须依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产品,而对于风险揭示也不能只以客户的签名或者“已阅”为生效标准,完整签署“已阅上述风险”或成为银行销售产品时的尽到提示义务的标准。当然,这究竟能够起到多少提升银行销售环节质量、提高投资者保护的良效,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