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双稳健”政策实施一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1日 09:04 中国证券报

  在2005年的实施过程中,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不扩张”,“不从紧”,采取“中性”姿态,重在结构调整,同时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则在于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优化信贷结构,同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改进外汇管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财政上“不扩张”、“不从紧”

  2005年以来,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不扩张”,“不从紧”,采取“中性”姿态,重在结构调整,同时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改革创造条件。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从调控导向上看,财政政策由“积极”逐步转为“稳健”或者说是“中性”。从预算赤字和国债项目资金安排方面来看,今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为3000亿元,比去年减少192亿元;安排国债项目资金总额800亿元,比去年减少300亿元。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另外,从资金支出的力度和节奏来看,由于2005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速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为了达到逆向调整的政策效果,财政预算资金和国债资金的支出节奏也相对放慢。财政支出力度和节奏的把握比较合理。

  其次,从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和维护经济健康增长的角度出发,2005年财政政策重点着力于进出口和房地产领域。在进出口方面,为了实现我国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政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对某些不鼓励出口的原材料等产品开征了出口关税;二是降低和暂停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

出口退税率;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出口退税机制。为了解决地区间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的问题,2005年8月份财政部再次调整了出口退税机制;四是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另外,有关部门还出台了政策抑制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到目前为止,部分地方房地产交易价格过高、投资规模增长过快的局面初步得到了控制,房地产投机行为受到了较强的政策打压。

  此外,从建设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国家财政重点支持“三农”领域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从配合国家重大经济布局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支持

股权分置改革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推动税制改革和财税制度创新。

  货币上“宽货币,紧信贷”

  2005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在于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速度,优化信贷结构。同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改进外汇管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呈现典型的“宽货币,紧信贷”的格局。主要措施如下:

  首先,开展人民币公开市场对冲操作业务。在外汇占款持续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予以对冲,并综合考虑财政库款、现金、债券发行与兑付等影响流动性的其他因素,合理安排央行票据的发行方式、期限结构和发行规模,同时灵活开展正回购操作,有效控制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过快增长和过度波动。下半年,为配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支持信贷合理增长,央行适度减缓了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宽松,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

  其次,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自2005年7月21日起,央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运行平稳,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贬有升,弹性逐渐增强,反映了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变化,体现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规律。

  再次,发挥信贷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政策导向作用。2005年以来,央行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货币信贷增长形势,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提示。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抑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从调控需求入手,引导社会对未来房地产价格形成较合理的预期。从3月17日起,将现行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回归到同期贷款利率水平,实行下限管理,商业银行法人可根据具体情况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内部定价规则;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可由20%提高到30%。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纳入正常贷款利率管理,还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定价机制。

  另外,央行注重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有效协调了本外币利率关系;持续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改进了外汇管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