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超 李中秋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日前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他表示,一些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限制中国,既会影响中国经济,又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同时会加大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难度;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即使达到阶段性顶点,但调整幅度不会很大,宏观调控继续贯彻微调精神,用点刹方式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最近部分行业利润率下
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环境是主要因素。总的来说,中国经济仍处于相对比较均衡和健康状态中,宏观调控不会因为新的内、外部挑战而改变双稳健政策方向,不会放弃走微调之路。
欧美保护主义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就最近欧美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陈东琪表示,本轮中国经济回升及快速增长,很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是对外贸易。它不仅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引擎作用,实际上也给整个世界创造了很大需求。因为中国近年来进口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0%-35%,去年进口总额超过5300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在进出口企业中,57%以上是外资企业,实际上这部分出口对世界经济影响显著。中国经济在对外贸易引擎带动下的快速增长,实际上给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外贸进出口强劲发展的时候,欧美贸易和产业保护主义有抬头趋势,正在影响甚至损害全球公平贸易秩序,也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冲击。遏制中国进、出口扩大,现有进出口贸易平衡被打破,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增添人民币外汇体制改革难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投资增长又受外贸推动。去年中国消费率不足54%,投资率超过了40%,净出口占到百分之几,外贸依存度接近70%。在这个背景下,外贸和投资增长能不能持续,会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一旦出口和进口明显收缩,投资需求出现明显收缩,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明显放慢。
近几年来,特别是最近,欧盟和美国保护主义措施直接针对中国,这些保护主义措施具有很大随机性、随意性。譬如一年多以前,中国焦炭出口量较大,欧盟对中国焦炭出口采取严厉反倾销措施,迫使中国限制焦炭出口。一年后,欧盟又以几乎是威胁方式要求中国取消对焦炭出口限制。欧盟行为出尔反尔,既不考虑贸易伙伴利益,又不讲公平贸易,这对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有很大负面效应。
发达国家在对中国外贸实施许多控制,重新设置许多壁垒,有很大随意性,他们是按照单方标准来做的,并不是按照WTO一贯的通用原则来做的。最近,欧美采取对中国纺织品限制,明显违背WTO精神。他们这样做,会恶化中国外贸环境,影响中国经济正常增长。从整个过程看,欧美设限首先影响的是中国,遏制中国出口,但在中国出口减少后,进口会随之减少,最终会影响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当然也会影响欧美经济自身。
经济短期将轻度减速
在谈到国内经济和宏观调控时,陈东琪认为,从发展规律看,和世界经济一样,中国经济快速增长2至3年后,一般会出现减速,因为经济运行总是会有周期波动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有自身的内在波动规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经历一个跨度为50年的长周期。在这个长周期中间,大约每隔10年出现一个中周期。80年代初期开始,1984-85年达到一个高峰,1986年软着陆,1987-88年出现另一个高峰,之后,1989-90年出现调整。就是说,从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刚好完成第一个10年周期。从90年初开始,又刺激经济,1991年经济开始出现回升,1992年进入高峰,1993年开始紧缩,一直紧到1996年,1997年后政府不再紧缩,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延缓了调整时间,第二个10年周期一直到90年代末期结束。第三个10年周期,实际上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2001年经济增长7.5%,是周期前低点,2002年开始回升,经济增长加速到8%,2003年加速到9.3%,2004加速到9.5%。在本次10年周期中,可能会有两个4-5年小波动。在头个5年短周期里,去年的9.5%可能会是一个短期高点,之后一、两年可能有轻微下调。所以,去年可以是一个短期增长高点,今、明年可能会有正常减速,降幅在1-2个百分点左右。这样,本次短周期峰谷落差比较小,经济增长在7%-9.5%之间,这是比较理想的,也是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中国经济增长本次短周期的季度性高点,可能是去年一季度的9.8%,去年第四季度9.5%,今年一季度9.4%,都没有超过去年一季度水平,今年后三个季度估计还会略低一些。今年估计在8.5%或9%,不会超过去年9.5%的水平。所以,本轮经济调整幅度不会很大,不会很深,调整是波浪式的,不会直线下降。其原因,一是本轮宏观调控特点首先是预调,打了提前量,起点时没有出现高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速度不很高,没有出现全面过热;二是采用微调方式,是点刹,是控制加速度,紧缩力度不大;三是采取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结构性操作,不是全面打压;四是这次调控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为了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的持续性,延长经济繁荣的时间。所有这些,都不同于1989年和1993年的宏观调控。
企业效益下降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最近,一些行业、企业效益出现下降,陈东琪就这个问题作了如下分析:今年1-4月,工业企业共有3893亿的利润,增长15.6%,去年是38.1%,2003年是42.7%,今年4月开始,下降加快。有一些行业利润为正增长,有色金属利润增长151.4%,煤炭为98%,石油为69.8%,非金属矿为58.5%,黑色金属矿为28.9%,钢铁为19.2%。这些行业的利润增长幅度实际也在降低。有些行业利润为负增长,石油加工以及炼焦行业为-69.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52%,化纤-40%,建材-37%,电力-28.6%;电解铝一季度实际亏损面为80%左右;软件利润更是持续下降。行业利润下降,其主要原因,一是上游产品和运输成本提升;二是竞争更为激烈,有很多企业涌入高利润行业中;三是经济运行周期性原因,有一定自身规律性因素;四是管理制度有缺陷,比如行业进入一窝蜂,结构雷同,出口竞相降价;五是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趋紧,出口企业获利空间越来越小。总之,内部原因和和外部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下一步宏观调控,要更多注意在稳定企业效益上做文章,至少要让较多的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这既要在争取改善外部环境上采取更多措施,又要在内部体制改革、改善调控方式等方面努力。
下一步宏观调控,要注意防止经济运行格局发生逆转,防止滑坡,防止在几个月后出现通货紧缩,要使经济之车继续运行在快车道上。宏观调控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注意协调发展,继续坚持预调、微调和有针对性,要继续采取短期平衡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措施,短期调控不要给中长期可持续增长设置障碍。要注意灵活运用随机调节,缓解一些趋势性问题。经济运行在目前这样一个中性状态时,向上有可能,向下也有可能,政策措施操作要特别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