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解构德隆》:唐万新个性化冲突(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2日 20:44 新浪财经

  情感与计谋

  唐万新太重情谊,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之情、姐弟之情、夫妻之情、同学之情、朋友之情……无论哪一种都弥足珍贵。从某种程度上说,德隆之败在于唐万新滥情。

  他是有名的孝子。1990年,时任乌鲁木齐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的父亲突然去世,唐万新悲痛欲绝,中断工作20余天料理家父后事。2003年7月其母病故,他因此前后有2个月工作不在状态。

  2003年春天,唐万新为抢救病危的二哥唐万平,向医院开出200万元支票预支,可见对兄弟情之重。

  德隆6位创始人中,张万军、叶磊、刘勇和周凡4位其实是唐万新的初中同学,张业光(广西人)是唐万新的大学同学,唐力邀张一起创业,张业光辞职从上海来到新疆。唐万新对同学之情非常珍惜。

  1988年,新疆交通报摄影记者凌愉在“朋友”公司印了一盒名片,由于质量问题,去找唐万新,恰好唐万新正在睡觉,立刻起来道歉,马上安排重印,两人于是相交。9年后唐得知凌愉准备出书却缺钱时,便当场资助3万元,使书得以出版发行。唐万新对朋友的敬重,联想到当初唐万新成立的第一家公司取名“朋友”绝非是偶然的,他对朋友总是讲义气,有求必应。

  另一家企业友联——朋“友”、“联”盟这个名称也涵盖了唐万新个性上的特点,特别看重友情。即便德隆的核心人员损公肥私的行为被发现后,唐万新仍是以友情待之,工资照发、职位照在,只不过被边缘化而已!

  2003年10月,德隆忍痛放弃汇源果汁,起因于汇源总经理朱新礼不愿意为德隆的红色产业提供汇源果汁的通道,如此,汇源对德隆失去了战略意义。要么换掉朱新礼,要么德隆撤退,唐万新最后决定退出。在他看来,如果撤换朱新礼,一是情感仁慈、不忍心,二是外界会认为德隆的手法变了。

  2006年初,曾是德隆重量级高管的人物回到新疆,为德隆和唐万新筹措律师费 265 万元中的一部分,唐万新在新疆的朋友闻讯后,纷纷予以解囊相助。

  唐万新重情谊,均反映在其公司治理与决策中,特别是所倡导的企业家精菁俱乐部管理模式,使得德隆决策陷入了严重的路径依赖。

  正是滥情,唐万新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导致德隆各诸侯私欲极度膨胀。在后期,唐万新失去了对德隆系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的掌控力。感情的洪水冲毁的是理智大堤,一个企业领袖失去理智,企业必败无疑。

  在唐氏兄弟中,唐万里主要的工作是与政府和媒体打交道。唐万平负责实业,唐万川掌管财务。德隆的灵魂人物就是排行最小的唐万新,核心是唐万新和老三唐万川。有人曾经这样概括这四兄弟:唐万里“面善心善”;唐万平“面恶心善”;唐万川“面善心恶”,而唐万新则是“面恶心恶”。唐万新的“心恶”,主要是指其在商业方面不易对付,善走捷径和善施权谋、计谋和谋略,商业天分在四兄弟中最为出色。

  1992年,德隆开始涉足资本市场。唐万新认为,德隆通过买卖

股票,尤其是购买原始股就可以使公司迅速成长壮大。从此,游跎于股市的德隆公司,组建了自己的炒股队伍,在中国还不太成熟的股票市场上,开掘了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的路径。

  1996年初,唐万新敏锐地洞察到中国企业购并和资产重组改革的先机。他认为,通过购并重组一批国有企业,可以使德隆迅速做大做强。到1997年,德隆已成功地控股了屯河投资、湘火炬和合金投资。

  1998年,唐万新更加注重管理提升的作用,先后邀请国际一流的管理咨询机构为德隆组织结构设计和运营管理重建,确认资本运作导向型模式,通过资本市场整合传统产业,创造中国传统产业新价值,他认为请外脑可以解决德隆自身的管理问题。

  1999年,德隆业务急剧扩张,高端人才匮乏,唐万新认为引入国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就可以解决德隆人才短缺的问题。

  2001年,德隆资金链条紧绷,唐万新着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开始产业和金融混业经营的尝试,他认为购并一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就可以解决德隆融资难的问题。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而德隆无疑善出奇招、善走捷径和善施计谋、谋略,但是,奇招频出甚至不理规则,却没有将自己的支撑业务做强做大。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讲了一个道理:为什么看起来很笨的刺猬能够战胜狐狸,因为刺猬专心于一种能力的培养,而狐狸之所以不能胜利源于它太聪明,只想通过“计谋”获得胜利。中国人就个体而言是公认为全球智商最高的人种之一,在奥林匹克数学或物理竞赛上,中国少年常常是冠军的当然人选。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却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中国的企业家也常常讥笑国外一些大公司做事的“迂笨”,聪明的中国企业家大多是“狐狸型”的。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一种特殊的现象:在所谓的高技术领域,如计算机、手机或家电中,中国都有不少优秀的公司,而在饮料、日用品以及洗涤用品等消费品中,却几乎被跨国公司的品牌占据?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深思,这似乎寓示着不少中国公司的竞争力还是体现在“高科技产品”中外在的技术引进或制造的低成本上,一旦我们要去对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消费品创造“附加价值”,则大多是束手无策。这就是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企业家会在没有什么核心技术的消费品产业上输给“迂笨”的西方企业家的原因,因为我们喜欢各种 “权谋”、“计谋”的胜利,而不喜欢通过坚守做事“逻辑”而获得的胜利。

  “整合”是唐万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唐万新始终有一个走捷径、施计谋的理念支配着他。德隆和唐万新超越自己的承受能力和资源条件、环境去出奇招,结果是一步错,步步错,导致恶性循环,最终走上不归之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