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市妙文 > 连载:解构德隆 > 正文
 

《解构德隆》:金融控股与产融结合(5)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18:36 新浪财经

  分业监管与金融风险

  金融分业经营的模式在整顿金融秩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金融三大行业之间互相分割,不利于实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德隆则饶过表层的分业监管,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做大做强德隆,但事与愿违,反而将德隆置于死地!

  金融操作的一个铁律是: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越大,对应的风险也越高。无论设立多少中间公司,变幻多少手法,只要最终希望达到以一博多的效果,便必然面临更大的风险。风险是可以作为成本来评估的,换句话说,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折算成当前资产净现值的损失。如果一项金融操作增加了大量风险,它即使帐面盈利,实际仍可能是亏损的。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存在资本重复计算,因此,如果不剔除这些重复计算的资本,金融控股公司就可以通过这种重复计算的资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极大的举借债务,这样,从金融控股公司整体上看,就会产生超过监管部门规定的高财务杠杆风险。德隆2001年后的大规模融资,就是内因机制和外部监管相互推动形成!

  如果金融控股公司中存在不受监管的机构,那么,金融控股公司就可以继续利用该不受监管的机构绕开监管部门对单个金融机构财务杠杆的规定。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其旗下的金融机构为不受监管的机构提供担保等,从自己集团内的金融机构和外部金融机构获取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而这些财务风险,从根本上来说,是由金融控股公司来承担的,因此,又产生了高杠杆风险。

  通过不同监管部门对不同的金融机构规定的最大财务杠杆不同,计算资本的口径不同,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安排,实现最大程度地使用不同监管部门所给予的财务杠杆。 这就是德隆国际和友联管理最后的结局!

  德隆通过公司内部交易与关联交易,实现一体化与协同效应。这种存在的不正当内部交易与关联交易,除了有规避法律,特别是税法上的限制,进行关联贷款与担保等,还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这与个人利益相联系。由于金融机构分业监管,监管部门间监管信息缺乏沟通,当母公司以其优质资产作抵押取得银行贷款后,贷款给公司管理层中不守法者注册的“影子公司”或“私人公司”,“影子公司”或“私人公司”又投资控股与母公司毫无关系的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赚取利润,利润归个人,证券公司亏本,则银行贷款或母公司资产受损。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控股公司股权和资金运作的复杂性,往往是有过之而不及。其形成的风险,不仅仅是资金链中断引起的公司间财务风险的暴露,而且往往形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的风险,形成大批国有资产流入个人的腰包,也就形成“掌门人”管理风险。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尚未有正式的法律地位,因而也未列入监管当局的视野,其负责人又往往是下属被控股金融子公司的实际掌门人,掌握了资金的调度权和日常经营决策权,但监管部门对其缺乏任职资格的监管。这些“掌门人”或许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或许由于故意违规操作、恶意经营,往往会产生重大的经营风险。而且可怕的是,这些风险不到危机爆发之时往往不易被人察觉,但一旦暴露已难以收拾。德隆危机爆发及华融重组过程中被刑拘的诸多高管就足以说明问题,资金调度失控或为个人谋利等等。

  在中国,由于对金融控股公司缺乏一定形式的监管,因此,

中国经济生活中实际已存在的不少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以被银行审查合格的公司为载体,从银行融通大量的资金炒作
股票
,最终极易引发股市泡沫风险。问题还在于德隆没有对自己的扩张风险成本进行金融意义上的评估。当德隆快速扩张的时候,它的资产价值可能早就在缩水了。德隆并不是微软、雅虎那样拥有丰厚“技术红利”的高科技企业,其控制的资产大多是传统产业。就算德隆有超人的慧眼,总是能收购到最优质的资产,它的帐面净投资回报率又能有多少?可供德隆收购的优质资产又能有多少?扩张的帐面边际收益可能早已下降,与此同时,各种复杂资产关系、金融交易以及项目生命周期所潜藏的风险,却使扩张的风险成本不断增加。

  德隆早已过了一个临界点,在那之后,德隆的帐面净资产增加得越多,其真实价值反而越来越小。假如德隆内部做过这样的评估,也许它早就应该抛弃扩张模式,但它直到2003年年初才主动“瘦身”,可惜为时已晚。   

  对金融业务进行风险成本评估的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建立。而德隆模式的风险如此明显,可见,即使像唐万新这样摸爬滚打出来的商业天才,仍不能超越经济和商业的铁律。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