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巨额债务难以化解 SST万鸿经营性资产丧失殆尽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10:35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巨额债务问题难以化解,主要经营性资产几乎丧失殆尽 证券时报记者 吴蒙 已经备受借款担保等诉讼困扰的SST万鸿(600681)今日又一连发布了三起有关公司涉诉的公告。其中就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行与*ST道博、公司借款保证合同纠纷一案,法院判决*ST道博应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向武汉分行偿还借款本金人民币855万元及逾期利息,SST万鸿对上述判项中*ST道博应偿还的贷款本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而在另外两起诉讼事件中,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武汉办事处分别要求SST万鸿向其偿还本金计人民币1000万元与利息、对武汉万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而据记者日前对SST万鸿进行实地调查发现,SST万鸿目前已经陷入了严重的困局之中,除了众所周知的巨额债务问题难以化解外,主要经营性资产也几乎丧失殆尽。此外,债务过大及股东构成过于分散等因素导致公司壳资源的价值骤降,被重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连进入股改程序的可能性都不大。种种迹象表明,SST万鸿已面临严重的存续风险。 资本玩家留下累累债务 说到SST万鸿的债务问题,有必要对SST万鸿的“前世今生”进行一下梳理。 自1993年上市以来,SST万鸿控股权曾经数度易主,公司曾三次更名,1993年10月18日,SST万鸿前身“武汉长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募股上市。企业主体资产是武汉印刷厂,主要从事包装印刷和纸张贸易业务。1998年8月,公司第一大股东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把2900万股国有股转让给海南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后者成为控股股东,改组并控制董事会,海南诚成控制人刘波成为公司董事长,企业更名为武汉诚成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诚成文化”,主业转向文化产业。 2002年5月,湖南出版集团以6000万元接手海南诚成持有的诚成文化11.3%股权,成为新的第一大股东,但未对公司进行过资产置换和重组。海南诚成保留部分股权,继续当第二大股东。 2003年2月,湖南出版集团把一年前接手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地产商———广东奥园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司更名为武汉奥园城市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变更为“奥园发展”。 2003年12月,公司更名为武汉万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奥园置业将其持有的万鸿集团12.45%的股权转让给广州美城投资有限公司。 在这些频繁的变更中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海南诚成控制人刘波入主公司董事会这段历史。这位虚晃文化产业大旗而玩资本游戏之实的玩家在其入主公司的几年中,利用关联交易和担保给公司留下了巨额银行债务和大量的掺水资产。2002年,正值刘波着手退出诚成文化之时,公司2002年中报显示,公司负债合计已经达到4.7个亿。 2003年奥园置业在入主诚成文化后发现公司文化产业经营状况远不如报表所反映的状况,公司投资的部分文化企业效益很差,资产损失明显,2003年音像制品和广告主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7.72%、42.83%。更为严重的是,2003年6月21日,奥园发展发布紧急事务公告称,公司发现了1.324亿元人民币和500万美元的尚未披露的对外担保。此后,公司债务问题被不断发现,这直接导致奥园发展选择退出公司。 仅SST万鸿2005年年报显示,公司因债务纠纷引起的诉讼案件就有20起。由于巨额债务越滚越大,截至目前公司各类债务已达7亿多元,而公司资产仅有不足3亿,公司已严重资不抵债。 经营性资产丧失殆尽 由于巨额债务引起的诉讼不断,几年来SST万鸿频频为败诉埋单。公司已经多次被法院强制执行偿债,公司主要经营性资产几乎丧失殆尽。 SST万鸿2006年4月11日发布公告称,根据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武执字第00306号案件执行结束通知书,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2005)武民商初字第109号民事调解书已发生效力。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将公司SST万鸿所持有的武汉长印包装印务有限公司3400万法人股以1180万元拍卖给广州看小包装设备有限公司,已裁定过户;同时将SST万鸿所持有的武商集团法人股56.02万股拍卖给武汉宜富投资公司,也已裁定过户。 据了解,武汉长印包装印务有限公司是SST万鸿的主要经营性资产,2005年该公司为SST万鸿创造主营收入1.59亿,占公司总收入的80%以上。SST万鸿此前共持有武汉长印包装印务有限公司85.72%的股权。在此次法院强制执行后持股降至16.33%。这意味着SST万鸿已彻底丧失了主业。 据SST万鸿有关人员介绍,现在SST万鸿几乎所有剩余资产都已被债权人通过法院轮候冻结,目前通过出租为公司提供主要收入来源的武汉长信大厦和武汉民意四路房产也不例外。一旦相关诉讼程序走完,这些资产被法院强制处理,公司将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更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公司资产不断被拍卖处置,有些未获得足额冻结资产的债券人为防止债权落空有可能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一旦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公司股东特别是流通股东的持股风险将无法估量。 壳资源价值骤降 债务包袱沉重、经营扭亏无望、非流通股股权极度分散导致SST万鸿作为壳资源的价值大大降低,公司被收购重组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 可以说,债务问题是SST万鸿重组的一个死结。据了解,公司现有银行贷款4亿多,担保3亿多。为解开这个死结公司方面曾付出了极大努力。首先,公司以程序及印章不合规为由成功否决了公司在广东发展银行的1.2亿担保,其次公司在今年初与公司主要债权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等初步达成了减债意向。但由于今年6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将其在湖北的所有债权(含SST万鸿的2.5亿债务)打包出售给了美国嘉吉投资,导致SST万鸿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加上工商银行等商业银行由于上市等因素影响,债务减免难度也越来越大。如此一来,SST万鸿解开债务死结的希望已越来越渺茫了。 那么,SST万鸿是否有办法通过自身经营来摆脱困境,维持下去呢?显然是不可能的,公司经营性资产已几乎丧失殆尽,而公司现在每年财务费用至少4000多万,其他费用最少要1000多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财务费用会不断增长。公司有关人员表示,以公司目前的状况恐怕维持不了多久了,虽然公司还不是戴“星”的ST公司,但已很难摆脱退市的命运。 面对SST万鸿的这种困局,能不能由大股东出面或引进战略股东进行重组?“可能性也不大。”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首先SST万鸿的大股东广州美城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投资性公司,旗下没有大规模的实业资产;其次,新的战略股东若要入主SST万鸿,就算与债权人达成最理想的和解,也要至少承担约4个亿的债务,而战略股东还要注入一定规模的资产。关键是,由于公司非流通股股权极度分散(第一大股东仅持股22.05%,其余约30%非流通股分散在几十名股东手中),新的战略股东很难获得较高的控股比例,其通过二级市场获得的补偿有限,这大大降低了其注资重组的积极性。 SST万鸿特殊的股东结构还带来了另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公司很难启动股改程序。据SST万鸿有关人员介绍,几年来,公司约有近3000万股非流通股东无法联系上。若启动股改程序,像SST万鸿目前这种经营状况至少要付出10送3.5的对价,非流通股东要送出约3500万股,若联系不上的非流通股东应付对价1050万股由大股东代付,则大股东要付出约2426万股,这样股改后大股东仅剩约2000万股。“显然,这种情况大股东是难以接受的。”这位人士向记者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