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褪色的誓言:卖方分析师的行业潜规则调查(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9日 03:48  21世纪经济报道

  尽管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不承认有欺诈行为,不过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SEC)发布了对这三家机构的调查报告以及整改要求,它们在评级中的过失已经被盖棺定论。

  类似的事件在2001年美国网络股泡沫时也发生过。

  这一次饱受诟病的是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等华尔街投行。曾经在网络科技股大牛的时候,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玛丽·米克(Mary Meeker)因当时推荐的每一只网络公司股票都能上涨数倍而被誉为“网络皇后”。

  当互联网泡沫瞬间破灭,这位“网络皇后”的光环也随之迅速消散,她还被一些投资者指控传递了错误投资建议。

  最终,她并没有被告倒,又重新活跃在分析师的岗位上,但是华尔街投行在研究观点、投资建议上是否客观公正,在业内人士看来已经有心照不宣的答案了。

  “投行的分析师要保持完全的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在中央财经大学兼任教授的美国经济学家和投资银行家卜若柏(Robert Blohm)对本报表示,“在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后,被起诉的那些投行分析师没有被判违法,是因为后来投行和众多投资者还有政府共同达成了妥协。”

  当年辉煌的“网络皇后”因其点“股”成金的能力,在网络股泡沫膨胀期间为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银行部带来了许多网络科技公司的IPO项目,这些公司相信这位分析师撰写的研究报告,能帮助公司在发行时卖出一个高价钱,其著名战绩就是网景(Netscape)以100倍的超额认购率上市。

  2001年的起诉事件之后,美国非常重视隔离墙(Chinese Wall)制度,明确要求投行中的投资银行部门和研究部门实施严格的业务隔离,以防止分析师利用研究报告为各自的投行项目暗中帮忙。

  分析师要对某家上市公司作出负面评价,而该公司正好是其投行的客户,“上市公司向投资银行家施压,而投资银行家向分析师建议更改研究观点,这种事情在华尔街每天都在发生,数不胜数。”卜若柏说。

  他认为如今在隔离墙这一明确的制度下,分析师有权拒绝投资银行家的干涉,因此来自上市公司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减小了。

  不过,隔离墙只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行内部的利益冲突,相比以前华尔街的分析师能更加独立,但一旦涉及到客户利益,分析师也无能为力。

  眼下,令华尔街分析师最“分神”的客户已经由过去的上市公司变成了现在的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

  对于这一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就颇有体会。

  他曾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谈道:“1997年香港出现红筹股狂热,当时我在美林证券做研究,我坚持认为这些红筹公司不值这么多钱,估值太高了,明显有泡沫。为此我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压力大到了可能因此而丢掉工作。压力不仅来自于美林的高管,而且来自于众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几乎是逼着卖方的研究员写出他们希望听的话。”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