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斑马消费
3月底,来自安徽的亳州药都农商行披露IPO招股书,成为十余家拟上市银行大军中的一员,其450亿元的规模,只能算队伍中的小个子。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安徽亳州被称为中国药都之首。亳州药都农商行也对外宣称,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
但是,斑马消费分析其招股书发现,亳州药都农商行个人贷款占主流,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类贷款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这也让该行贷款不良率飙升。
持续走高的贷款不良率、不尽合理的业务结构以及陈旧经营模式等因素,或都会成为该行IPO路上的绊脚石。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底子薄、风控能力差的农商行一直是不良率畸高的重灾区。2016年的数据显示,前三类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1.68%、1.74%、1.48,而农商行的不良率达到2.49%。
这么看来,亳州药都农商行的不良率水平已经算是“行业清流”了。2014年-2017年前三季度,该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0.61%、0.79%、1.16%、1.21%。
不过,亳州药都农商行的不良率最近3年直接翻倍,还是令人有些捉急啊。
斑马消费分析亳州药都农商行的不良贷款分布发现,个人经营类不良贷款额度3年增加了十倍,导致银行不良率急剧攀升。
近几年,亳州药都农商行依靠个人经营类贷款迅速做大规模。那么,随着将来规模的继续扩大,不良率是否会像脱缰野马一般?
纯粹放贷的银行
这些年,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成为趋势,整个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两成左右,多家上市银行为体现竞争力,非利息收入在30%以上,民生银行甚至达到40%。
原因很简单,利息收入受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影响,具有不稳定的周期性特征,且坏账风险较大,非利息收入相对稳定,安全,利润率通常更高。
但是,亳州药都农商行似乎对此并不感冒,一门心思干着自己起家时候的纯放贷业务。
2014年-2017年,该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分别为7.70亿元、9.19亿元、12.16亿元、10.72亿元,分别占当年营业收入的97.52%、98.25%、94.15%、97.58%。
农商行大多偏居县市,体量小、人才结构不够健全,利息净收入的占比普遍较高。
但近年密集上市的农商行们,均在IPO期间大力发展非利息收入,且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大多将利息净收入的占比控制在九成以下。
大额贷款几乎都流向房地产
亳州药都农商行定位为“服务三农市场,服务中小微企业”,但斑马消费分析该行的贷款流向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按行业分,占据亳州药都农商行贷款前三的分别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
这可能反映得并不是十分明显,毕竟,亳州药都农商行以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为主,频次高、单笔金额小,或许前十大借款方,更能看出其主要贷款流向。
2014年-2017年前三季度,亳州药都农商行的前十大单一借款人中,房地产公司和建筑商的数量分别为3家、6家、4家、3家,近几年最大的几个单一借款人几乎都是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
大笔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其实这也没什么,亳州药都农商行本可以大方承认,但这可能让亳州农商行失去“药都”特色,上市的故事就少了一点传奇色彩。
而且,正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的不良率,拉高了该银行的整体不良率。2017年前三季度该银行批发和零售业的不良率为2.51%;房地产业2016年的不良率达到3.02%。
个人贷款拉高不良率
上面提到,亳州药都农商行的贷款中,个人贷款占比较高。
截至2017年9月30日,亳州药都农商行向个人客户发放的贷款余额为181.42亿元,占该银行贷款总额的76.96%。
其中,以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主。2014年-2017年前三季度,亳州药都农商行发放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分别为54.55亿元、67.90亿元、95.05亿元、102.73亿元,占当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率分别为52.76%、47.99%、45.25%、43.58%。
个人经营性贷款复杂程度较高,“因此,各银行一般只在经济环境好,市场潜力大,管理水平高,资产质量好,且个人贷款不良率较低的分支机构中挑选办理个人经营类贷款。”
个人经营性贷款一般用于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可能正是以为这些原因,导致亳州药都农商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不良率达到2.11%,成为拉高该银行不良率的主要因素。
消费贷款占比过高
这几年,大家闻消费贷色变。
亳州药都农商行的个人贷款占据绝大部分,个人贷款中的消费类贷款仅次于个人经营性贷款,远远高于住房按揭贷款和信用卡。
2014年-2017年前三季度,亳州银行发放的消费类贷款分别为32.30亿元、34.32亿元、52.56亿元、74.96亿元,占当年银行贷款余额的比率分别为31.24%、24.25%、25.02%、31.80%。
同行业中,常熟银行2017年上半年,消费类贷款占当年贷款余额的比率为11.42%,江阴银行2017年的占比仅为1.79%。
股权过于分散存隐患
亳州药都农商行的业务集中在安徽亳州,其股东也集中了安徽亳州本地的国资大户,包括古井集团、金地房地产、建安集团等;另外,亳州药都农商行的股东还包括一千多个自然人。
历史原因造成了这种股权关系过于复杂的局面,导致亳州药都农商行的股权转让特别频繁。数据显示,2012年-2017年,亳州药都农商行共发生了493次股权转让,设计股份1.77亿股,占总股本的17.39%。
转让方式包括无偿转让、死亡继承、协议转让、司法裁判等,其转让价格在1-6.06元不等,部分股权转让价格未披露或为0。
因为公司股权太过分散,若缺乏有效的控制,或酿成了各种潜在风险。比如说,目前有接近29%的公司股票被质押,另有880万股被司法冻结。
银行真的是躺着赚钱,难怪那么多民营资本都踊跃地参与到民营银行的风口中来。
2014年-2017年前三季度,亳州药都农商行的营业收入分别为7.90亿元、9.35亿元、12.91亿元、10.5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6亿元、3.24亿元、4.29亿元、4.82亿元。
除了自身50%左右的净利润赚到盆满钵满,亳州药都农商行还持有太和农商行、蒙城农商行、涡阳农商行的股权,2017年,亳州药都农商行转让了所持的利辛农商行股权。
太和为安徽省阜阳市下辖县,蒙城、涡阳、利辛分别为安徽亳州下辖县。
这些银行股权多为公司在2013年-2014年购置。尽管均为县级农商行,但这些银行每年均能获取数亿或近亿净利润。
因此,2017年亳州药都农商行以4200万元转让所持的利辛农商行的股权,显得颇为蹊跷。毕竟,持有这部分股权,每年的分红就有数百万元。
责任编辑:陈靖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