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犀利演讲:宏观经济没什么戏 微观经济大有希望

许小年犀利演讲:宏观经济没什么戏 微观经济大有希望
2018年09月18日 20:10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finance_biz@sina.com

  许小年犀利演讲:宏观经济没什么戏,微观经济大有希望

  来源:科技财经生活热点/今日头条APP

  许小年先生深度剖析经济,一部分是宏观经济,后一部分是微观经济。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没什么戏,但在微观层面,希望大大的有。

  这样的增长模式有什么问题?

  现在一个常见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没问题,中国经济碰到的困难是外部需求的停止,我们有强大的政府,政府拥有无限的资源,只要政府投入,中国经济还可以继续增长。这样的观点,问题在哪里?

  经济学上讲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可以想象一下农民经营农业,刚开始是只有很简单的劳动工具,锄头,镰刀,现在这种很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率很低,低在什么地方?农民的资本拥有量很低,你给他配置一台拖拉机。

  可以想象一下农业的产出,在原理不变的情况下,在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你给他增加资本存量,进行资本积累,使农业资本化,配一台拖拉机。农业产出增加多少?他用这台拖拉机耕种这片土地,种这个庄稼,由于使用了拖拉机产生了大量的增加。

  你给他配第二台拖拉机,想象一下产出增加多少?可以随便想象,但是这两台拖拉机的增产效果是不一样的。第二台拖拉机的增产效果比第一台要低很多。你再增加第三台拖拉机,第三台拖拉机的增产效果几乎等于0。

  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普遍的经济学的规律,就是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单纯的增加农民的资本拥有量,可以提高他的产出,但是每单位新增资本带来的产出的增加是递减的,而且最终一定会减到0,甚至是减成负数。这就叫做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这是一个普遍的收益,当资本的边际收益等于0的时候,投资还有拉动作用吗?投资对宏观经济还有拉动作用吗?投资对企业产出的增加还有促进作用吗?没有了!

  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存在,数量型增长有什么问题?他是不可持续的,不管你再追加多少K,也无法驱动增长,因为资本的边际收益已经等于0了。

  在投资收益等于0时,货币政策还有用吗?中央银行发货币,鼓励银行给企业发贷款,企业拿到贷款以后他会投入到实体经济吗?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实体经济收益已经等于0了,于是资金去了哪里?去楼市,在深圳就看得很清楚啊,上海也看得很清楚啊,都去楼市了。

  实体经济没有钱进去,领导很着急,领导一再说金融机构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要支持实体经济,怎么支持实体经济?光是放水行吗?光是政府花钱行吗?现在不是钱的问题,经济不差钱,企业也不差钱,差的是能赚钱的投资机会,差的是能够获得回报的投资项目。

  所以有了钱,他也不进实体经济,因为实体经济的边际收益已经等于0。进入房地产是企业、是老百姓的理性选择。你不能责备他,泡沫是经济个体的理性决策,之所以出现泡沫,是因为政策是非理性的,在非理性政策下,理性的个体做出了决策,于是产生了资产泡沫。钱都到了资本市场。去年是股市,今年是楼市。

  数量型增长已经碰到极限了,用学术的术语讲,单纯依靠资本投入,依靠增加资源使用的数量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的关键到底在哪里?在A。要提高技术水平A,A有没有边际收益递减的问题?A为什么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换句话说,A为什么是可持续增长的真正保障?因为人类认识经济、认识自然的能力是无止境的,A可以不断的提高,当一种旧技术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时候,新技术就产生了。不断的技术创新,使得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阶段。

  在200年前,农业社会的生产效率,人均GDP的水平长期是在低水平上徘徊,只有到了工业革命之后,也就是200年前一直到今天才进入了持续增长的阶段,这个持续增长最根本的动力是不断的技术进步,从蒸汽机开始到电力、铁路、内燃机、汽车,无线电,电子产品到电脑,核动力,一直到今天的互联网边际。这个A永远不会停步,他是可持续增长的根本保障。

  中国经济的L型为什么会出现?

  原因就在于,过去一直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而没有意识到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服从收益递减规律,当收益等于0的时候,你再投资他也走不动了。如果现在不改变增长模式,我们会在L型中长期的呆下去,这也是中等收入陷阱的由来。

  中等收入陷阱归根结底说的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的起飞,但是当经济起飞之后,如果他还是依赖资本积累,那么他就会进入中等收入陷阱。再投资,人均GDP也无法提高,和投资量无关,因为投资不能创造新的价值。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什么?是把你的增长模式从资本积累转向技术创新,从K转向A。所以说K时代已经结束,A时代到来。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的主题是“大变局”,这个主题我觉得是恰到好处的。这个大变局就是一个从K到A转变的局势,如果国家经济不能从K转到A,那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就是L型,就是长期的L型;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个转折,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从K转到A,那么他有可能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我已经看到很多企业意识到了危机,但是他不知道哪里是突围的方向,或者说知道哪里是突围的方向,但是不知道如何做,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少,我感觉有很多会被淘汰。

  中国经济的问题,在这个时候,中央提出经济的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认为非常及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供给侧?

  过去的经济增长是靠政府花钱,靠央行放水,这个作用全都作用在了需求侧,特别是为了刺激投资需求,而供给侧的A,创造A的主体是什么?在哪里?是企业,企业在那一侧,企业是制造供给的,所以转向供给侧的意思就是,把经济增长的动力从政府政策转向企业的效益。以企业为核心,寻求经济增长的动力,以提高企业的效率来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我理解的供给侧。

  也就是从K转向A,原来的K是靠投资,靠政府投资,靠企业投资,企业投资靠什么?靠银行贷款。现在要转到A了,A基本上跟政府无关,因为财政政策也罢,货币政策也罢,对A有影响吗?对企业的技术水平有影响吗?

  说得好一点是没有影响,说得坦白一点是,政府的宏观政策是降低企业的K。宏观政策和A基本上没有关系,现在我们要做的文章是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如何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这是转向供给侧的含义所在,彻底的放弃依靠政府政策来维持经济增长的传统做法,把政策方向坚决的转向企业,转向促进技术进步,从K增长转变为A增长。

  K增长带来的后果是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面前我们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为什么不去削减过剩产能呢?这个逻辑是非常奇怪的,由于产能过剩,所以企业不得不竞价求售,结果是连续50多个月都是负增长,据说上个月终于变成了正增长。

  但是,现在我已经不知道怎么解读了,反正我是看不懂,而且很多数也对不上。中央刚说完L型,这个统计局的数马上就是L型,一季度GDP增长6.7,二季度6.7,三季度还是6.7,四季度估计也是6.7,因为这样才符合L型。

  过剩产能的压力下,企业只能降价。这个K增长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负债率不断上升。从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的负债比率已经突飞猛进,增加了几乎100个百分点,从160%增加到了260%,这是非常可怕的系统风险。这就是K增长带来的后果。

  现在的政策方向,中央开始及时的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的政策要做一些什么事?我认为首先要清理过去K增长留下的系统性风险,这个是首先要做的,这个系统性风险都在供给侧,不在需求侧。过剩产能不清除,价格不断下降,企业的效益就会越来越差,企业的破产倒闭就无法避免,所以清除过剩产能是第一任务。第二大任务是去杠杆,第三是去产能降低负债率。这都是K增长留下来的系统性风险。

  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去杠杆,而是转移杠杆

  中央提出了三去任务,来划界系统性风险,可是我们现在做的又看不明白了,我们现在做的不是去杠杆,而是转移杠杆,杠杆就是负债,我们现在是把企业和政府的负债转移到了居民,以房地产火爆的方式转移。加杠杆买房子,买房子以后收入到哪里去了?到政府手里了,帮助政府降杠杆,这只是转移杠杆,中央的政策方向都是对的,但是一到执行起来为什么都是反起道而行之?

  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农民在菜市场白菜卖不出去了,他的库存应该怎么降?便宜点卖,降价去库存。我们现在是涨价去库存,什么逻辑?看不懂,不知道是什么逻辑,这个世界上有涨价去库存的吗?有人说中国老百姓就这样,追涨杀跌,越降价越不买,一涨价就抢着买。

  确实在房地产市场上涨价抢着买,降价就持币预期价格进一步下降,看起来好象有道理,但是要想一下,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土地市场上出现了什么情况?地王频出,地产商都在抢土地,抢完土地以后你可以放在那儿吗?(确实也有)你要开发,开发的结果是什么?更多的库存,暴涨的价格给房地产企业送去了错误的信号,增加供应,从而增加未来的库存。这哪里是去库存?这是加库存。

  去产能,亏损企业关门,一关门,产能就没了。以前上市企业可以倒闭,现在不行了,银行不许收债,继续供应资金,这是去产能吗?产能还在增加,你不让这些上市企业倒闭,怎么去产能?我不知道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事儿。

  现在一年有半年时间在外面,不愿意回北京,为什么不愿意回?空气污染太厉害,而且到了北京以后,我发现他们在说什么我已经听不懂了,我说什么他们也听不懂,环境在恶化,各种环境都在恶化,所以我到外面转。

  到企业转一转倒是有信心,一回北京之后情绪就非常低落。政策都是和中央的精神相反。

  供给侧应该做什么来促进企业提高A

  真正的供给侧应该是做什么?我只能说供给侧应该做什么,不知道供给侧会做什么,这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我们经常混起来,这个世界上有一个问题叫做应然问题,有一类问题叫实然问题,作为学者我只能讲应然,只能讲应该是什么样,没有办法讲将会是什么样,将会是什么样那是实然问题,实然性的政策不是我们能解决的,只能讲应然性的政策。供给侧应该做什么来促进企业提高A,我这里开出了几个药方:

  第一个药方,全面减税,不是结构性减税,过去的结构性减税是有增有减,实际上增的比减的多。全面减税,减税不仅是企业负担,而且是把更多的资源留给企业和市场去配置,而不是由政府去配置,第一个供给侧的政策,我们提出的促进企业,提高A,有更多的资源进行研发。

  第二个建议,缩小国有经济的规模,因为我们知道你要靠国有经济去提高那个A是不可能的,因为国有企业没有创新的压力,没有创新的动力,你要想创新,一定是靠民营企业。我不是批评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朋友们,而是说应该坚持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大方向,那就是国退民进,因为国有经济部门的效率低,他没有创新的动力,他没有提高A的激励机制。

  达晨为什么投资做得这么好?因为他和你是绑定的,国有企业有这个机制吗?没有,国有企业的工资是固定的,而且在降低,你让他一年拿几十万的工资,他管着几千亿的资产,什么结果?我肯定偷,这是人性的必然结果,他怎么可能有激励机制,有积极性,有压力去做技术的创新呢?他没有这个激励机制,所以你要想提高你的国民经济的A,一定要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推进民营化,推进市场化改革。

  民营企业现在的心思不在A上,而在USA上

  民企可以怎么办?很多民营企业,虽然他有这个激励,他去做创新,他的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企业可以上市,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民营企业他现在的心思不在A上,而在USA上,他的心思在移民,他想出去,它的老婆孩子到硅谷去,他对硅谷没什么兴趣,因为那里有一个非常好的硅谷学校,全都奔着学区房,那里的房价涨得一点不比深圳差,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卖什么什么就跌。民营企业家的心思不在创新上,他的心思在移民,这也是为什么人民币不断贬值的原因,资产流出太多了,所以人民币就贬值了。所以人民币汇率现在是一个新尺度。

  企业家为什么信心不足?

  为了坚定中国企业家的信心,为了让他们在这一片土地上投资,来繁荣我们国家的经济,必须要让他有信心。他现在的信心不足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商业,中国经济在下行,美国经济走得还不错,所以资金就流向了美国。第二个原因是法律上的,他觉得财产安全没办法得到保障,现在国内所谓的风潮,国内现在为文革翻案的舆论等等,都使得一些企业家望而生畏,36计走为上。为了使民营企业能够把它的资源、时间精力用在创新上,用在提高A上,我们要做什么事儿?政府应该做什么?政府能做什么?保护私人产权,对私人产权要做出可信的承诺,这个可信的承诺并不来自于市长的讲话,而来自于法律体系,所以应该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推进司法改革。对供给侧非常重要的措施。

  第二条措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讲的,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是辅助作用,不是主导作用,而是决定性作用。要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就必须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因为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是行政化的,不是市场化的,你要为了使民营企业能够坚定信心的繁荣中国经济,来投资、研发,来提高A,就必须要推进司法改革,保障私人产权的安全,给他们创造出良好的环境。这是我开出的供给侧政策清单。

  各位认为被采纳的可能性有多少?50%?哇,那我非常乐观了。这是应然性问题,而不是实然性问题。实际上的政策会怎么样,谁知道!

  如果我们在供给侧不能看到刚才我所提的这些实质性的变化,刚才我说的供给侧的不是政策,而是体制改革,如果没有实质性的变化,那么我们L型的横着的尾巴可能会拖很长时间。

  我认为跳出L型的陷阱关键是刚才我讲的这几条,跟政府开支,和央行放水没什么关系,跟人民币汇率也没什么关系,跟深圳的房价没关系,真正要做的是制度性的改革,能够使企业集中精力、资源去做A,才能摆脱L型的长尾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宏观越差,微观越有希望

  股票市场的基本面继续恶化,房地产市场短期的繁荣难以维持,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宏观是这样的情况,中国经济是不是就没希望了?不是的。我个人的观点宏观越差,微观越有希望。

  什么逻辑?因为穷则思变,你让他的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根本就不求变。我做得很好啊,干吗要变?我的传统经营模式很好啊,为什么要变?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每年10%的增长挺好的,一天到晚老是在我而辩说这个改革、那个改革,有什么必要?

  现在你再跟政府说改革,他比以前就听得进去了,现在你跟企业说转型,说研发,他也愿意听了。两年前我的学生碰到我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教授,下阶段政府会出台什么政策?”,我一听就没情绪了,我说政府政策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一个企业盯着政府的政策来决定他的经营方略的话,这个企业就把自己降低到了农民的水平上。

  为什么?农业什么特点?靠天吃饭,农业现在都不靠天吃饭了,你到农村去看,遍地是大棚,农业对气侯的依赖大大的降低,一个企业还在靠天吃饭,你能适应这个市场竞争吗?宏观政策跟你有什么关系?宏观政策跟你没关系。宏观层面不好,反而觉得企业发生了很多令人鼓舞的变化,企业愿意转型,愿意提高政府才愿意改革。

  转型不等于转行

  转型不等于转行,不要搞差了,转型指的是经营模式的转变,而不是从制造业转到金融。有人说转型是找死,因为你是把他理解成转行了,那就是找死。所以说转型是找死看得是什么样的转型,如果是转行的话,我认为真是找死,因为你在这个行业里根本就没有经验。

  流行书里的垃圾居多,读书的话我还是建议大家读一读经典,不要读流行书,流行书就像电影院里放的片子一样,放两个月就过时了,而经典的书永远不过时。

  今天读《论语》、《孟子》还是非常有体会的,而一些流行的什么网红之类的,过两天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因为网红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不知道为什么流行,由于它的流行,我就自己经常看,调出了最著名的两个网红看了一下,我觉得就像我回到北京一样,不能理解。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流行。

  德鲁克是做管理学的,不大了解的是德鲁克对创新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德鲁克写的这本书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这本书里面强调了几个观点,我都非常的赞成这些观点,一个观点是创新何需高科技?在传统行业中,创新是大把的机会。

  另外一个观点是创新是需要专注的,是需要经验的积累,只有在这个行业中耕耘多年,才能知道这个行业的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所以德鲁克在这本书里举了很多案例,讲的都是这个道理,传统行业可以创新,创新必须专注,不能见异思迁,不能心猿意马。

  由于宏观层面上能够研究的东西很少,能够说的东西很少,最近几年我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企业的研究上,花在企业的调查和参访上,我看到了很多在传统行业进行创新的案例,支持德鲁克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创新传统行业,仍然是大有作为的。

  举个例子,服装行业,过去的商业模式一年开一次订货会,由各销售渠道报明年的销售量,报了销售量以后由厂家生产出货,在市场上销售,这样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了。

  新的形势是什么?在座的女士们应该有更强烈的感觉,现在的服装厂家一年换一次款式行吗?不行了,于是一些企业就开始改变他的商业模式,改变了商业模式的企业发展都不错,可以做到逆势增长,在整个服装业或者是销售额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他可以有10%几-20%几的增长,因为他及时改变了商业模式,定货会起码一个季度开一次。现在一个季度开一次都不够了,要不断的快速的推出新的款式,而推出新的款式,从设计销售生产环节全部都要做出调整。

  传统行业也可以做成首富

  大家知道欧洲的首富是谁?ZARA的老板,不是高科技,也是传统行业,他可以做成首富,ZARA的创新在什么地方?就是快速推出新的款式。现在大家穿衣服不是穿得结实耐用,我们那个年代穿衣服是补丁摞补丁,现在穿衣服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消耗,为了到街上去得瑟,女孩子更是,哪有一件衣服从新穿到破的,没有,更新速度非常快,跟着款式走。出来一个新的韩剧,衣服就全变了。这种快速的更新的市场需求,ZARA可以满足,于是他的业务越做越大。

  日本的首富是谁?优衣库的老板,还是服装行业的,都是传统行业。各位想发财就多看看传统行业。我的这件圆领衫就是优衣库的,他可以做到日本的首富,一家非常成功的服装行业。

  优衣库打的是什么战略?不是快速更新,优衣库的款式多少年不变,全是基本款,优衣库和ZARA完全不一样,为什么他可以做得那么成功?他的A在什么地方?他的创新在什么地方?优衣库的价格明显比其他的高(其实不高),他优在面料,材料,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是其他服装行业没办法比的,他和大学长期有合同,就是进行面料研究的开发,他家的面料和别人家的面料就是不一样,他家的面料穿起来就非常舒服,柔软,温暖,舒服,他发现了一把攥着的羽绒服,成为青年人的最爱,带起来很方便在冬天既保暖又俏,面料上不断的创新,大量的研发和投入,他做成了日本的首富。

  看一看传统行业的机会真的很多,如果你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很好。没有,也不必妄自菲薄,在自己的行业中专注的做下去,差异化的竞争开发产品和技术,你可以做成ZARA,也可以做成优衣库,ZARA和优衣库用了什么高科技?没有高科技。

  中国的高科技,这些是中科技和低科技,我用了一点数据,但是并非大数据,只是中数据或者是小数据。

  传统行业照样可以创新

  一家服装生产企业,你上了他的网页APP,可以在网页上选择面料,选择款式,一家做定制西服的企业,做了模式创新,把定制西服上到工业流水线来生产,定制西服的好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量身订做,合身,穿起来很好。

  但是定制西服的问题是成本太高,因为都是手工操作的,这家企业把手工操作变成了机械化的流水生产,这就是他所做的创新。你去了以后量体,量完了数据马上进入系统,进入系统以后,他在系统中存了很多的版式、款式,从数据库中调出一个合理的身材,最接近的版式,有算法进行调整,调整之后去下料。

  在设计阶段上可以看到计算机屏幕上把一件西服分解成7片布,每一片是什么样的情况,根据什么来决定?根据你的身材数据,并且跟他库里面的跟你身材很接近的原来做过的西服进行比较,找到最接近的,进行调整,这个调整是有逻辑的,有一个算法,这个算法其实很简单,把每一片布的形状在电脑中全部可以出来。

  给出之后,每一片布的数据立即传到了自动裁房,在这里裁减,不是裁缝用剪刀剪,而是计算机的自动设计,到流水线上裁剪。这个裁剪和传统的服装业完全不同,传统的服装业的裁床上是这么厚的布料,一道裁过去,效率高。

  但是只能生产标准化的产品,而这家企业的裁剪,你看裁床上铺的是一层塑料薄膜,薄膜底下是单层的布,裁剪完了之后,每一片布上钉上一个IC卡,挂到流水线上就开始在车间里跑,每一片布跑到什么地方,到哪一个工位做什么样的加工,全是系统给出的。每一片布,这个时点在这个车间的哪一个工位上,系统全知道,这就是物联网的概念!

  我们老是说物联网找不到北,云计算也云里雾里搞不清,到传统行业一看,这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就可以碰到的东西。他的IC卡钉上以后,到流水线的哪一个工位,自动的就下来了,工人的面前,给一个屏幕,屏幕上说某某布到你这里了,你要做什么加工,你是开扣眼也罢,缝制也罢,工人根据系统给出的指令来操作。

  最后的成品线上没有两件西服是完全一样的,从面料,款式,尺寸,规格都不一样,这就叫定制化,定制生产。

  他这样的创新是要求企业以数据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建立起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了客户管理,产品设计,生产,仓库管理,供应链,财务管理,已经完全打通一体化。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他的定制化成本降低了50%以上,交货期缩短四分之三,他现在的业务经营状况非常好。

  如果ZARA发现了他们,跟他们合作的话,ZARA会如虎添翼,因为ZARA虽然快速的推出他的款式,但是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他,那就是库存。因为他推出新款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做一次赌博,这个款式在市场上销售状况是什么样他并不知道,他要赌,为了满足市场对于款式的需求,他必须赌,做了一大批供上去,然后就有库存。

  还有一种风险是做的批量并不大,送到市场上去,卖爆了,后面跟不上了,如果用这一套生产体系就可以小批量的迅速的补货,可以快速的补货,这套模式如果是配上ZARA,真的是服装业从市场的需求一直到后端生产会形成整个链条的东西。

  在传统行业中继续创新,不必因为自己的技术,没有大数据,云计算,没有人工智能而感到悲观,传统行业照样可以进行创新,但是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流程的梳理和优化,就像这家企业,需要对技术的理解。

  各行各业+互联网,而不叫互联网+

  我一直提一个口号,叫做各行各业+互联网,而不叫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误导性的方向,互联网+是政府官员提出的,他没做过企业,他写的那些高大上的规划,实际上都是他手下的处长、科长写的,这些处长、科长坐在办公室里,既没有市场经验,又没有经营过企业,他怎么可能知道未来工业的方向呢?你又为什么要听他的呢?

  我想对于这种“中国制造”,“工业4.0”等等,我们可以听,但是不要从,“听”“从”二字拆开,要多听少从,什么时候从呢?只有经过你自己的独立思考,你理解了,你认为从逻辑上,经验上都行得通,这个时候才是你行动的时候,所以不要跟随市场上的流行口号,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

  转型,我们已经多次强调了,转型需要专注,执着的笨人,不需要聪明人,不要再寻找政策的风口,或者是商业的风口,要放弃机会主义的习惯,我的学生曾经问我:教授,你认为下一个风口在什么地方。他说只要你调整风口,猪都可以飞起来。我说你把自己降到猪的水平上,我跟你还有什么好说的?找风口也不一定吹到你身上啊,这种机会主义的习惯,在A时代已经行不通了,在K时代有可能。

  这里有一个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或者是交易型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家的区别,商人是什么?交易型企业家做的是什么?发现价差和套利机会,利用这些套利机会赚钱,这个套利机会在A时代依然存在,但是他越来越少,只有在一个短缺经济中,套利的机会才逐渐存在,我们现在的经济是一个过剩的经济,套利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所以在A时代是需要创新型的企业家,需要企业家在研发上厚积薄发。

  转型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要追风,追随潮流是没有创新的,做别人正在做的事不叫创新,那叫模仿,中国的企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他的行为就变成了从众的行为,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我的学生就是这样,三年前问他“你在做什么?”他说我在做PE,人人都在做PE,为什么?三年前实体经济已经不好做了,大家都觉得金融赚钱,于是全部做金融,做PE。

  去年问我的学生,你在干吗?几乎人人都在做P2P,O2O,在做平台。我一听平台就晕了,我说你们还能做平台,平台上没人怎么办?全是平台,我说一句很不动听的话,这些话曾经在一个大型的互联网公司说过,当时就激起公愤,我说O2O是两边都是O,中间一个2。

  天空哪容得下那么多无人机?

  今年流行什么?今年流行大健康,教育,大数据,云计算,今年还流行无人机,有多少人在做无人机?天空哪容得下那么多无人机?难以想象,撞击的概率比地上幢车的概率还要高,这种追随潮流,时髦的名词,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创新,企业的创新需要专注,沉下心来在自己的企业中长期的耕耘,这才能有结果。

  长期耕耘的案例我有搜集,比如说老干妈辣酱,只做一种产品,就做辣酱,做到全世界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老干妈,你不能不佩服她,他非常专注,没有做云计算、大数据,也没有用人工智能,就是做辣酱,这瓶辣酱中国人到海外去旅行,要不然自己手提包里带着,要不到当地的超市都可以买到。

  我没有深入的调查,起码老干妈辣酱的营销体系做得是非常出色的。从线上观察就知道营销做得非常好,产品更不要说,其他任何的辣酱都有,但是哪一款都没有老干妈辣酱卖得好,人家就做这一款产品,最近开始向其他产品扩张,做豆腐乳等等,但是不离本行。专注做下去,在传统行业中创新的机会大把。

  还有一家企业是海底捞,做火锅的,我去了以后体验确实不错,到了几个城市的海底捞,进去以后服务标准都是高标准的,自己开一两家店,在深圳,在一个城市开一两家店,把服务标准做得比较高,比较到位,这个不难。难的是全国连锁的服务质量能够保障,肯定是有特色的。

  他的特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做到每一个员工,这就是创新,别的火锅店为什么不能做到这样,他可以做到这样?所谓的创新是什么意思?所谓的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儿,做同行没有做过的事儿,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儿,这就叫创新。当然,前提是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

  海底老的不仅是服务,他的火锅和别的火锅不一样,别的火锅最烦人的是油烟,一般的火锅店是在上面搞一个抽油烟机,抽油烟机的问题是噪音太大,而且还是有一部分的油烟冒出来,但是到海底捞,他没有上面的大抽风机,他的油烟去哪儿了?一出国就被锅边周围的吸风口收走了,不是在上面收,而是在锅的边上,烟根本就冒不上来,这就是创新别人把油烟机放在上面,噪音呜呜的响,但是他的在下面,而且安静,这就是创新。创新在每个细节都有,小小的创新,为顾客着想,为顾客创造价值,你的企业就可以获得成功。

  生态圈是靠什么打造?靠栅栏

  在创新的道路上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概念对我们形成障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只不过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诸多技术创新中的一项,如果其他的创新没有形成什么思维的话,为什么互联网要思维?蒸汽机没有思维,电脑没有思维,最具有思维能力的人工智能也没有人提出过人工智能思维,为什么就一定要有一个互联网思维?我搞不懂。

  打造生态圈,生态圈不是靠营销和补贴打出来的,生态圈,营销和补贴永远打造不出,你要补贴打造生态圈,就像在大草原的地上放了一堆草,结果是羊全来了,吃完了之后全散了,生态圈是靠什么打造?靠栅栏,你要在草地上圈出一片栅栏来,这个栅栏就是用经济学的术语讲,叫做进入和退出壁垒,这样才能打造生态圈。

  苹果手机的生态圈是靠补贴?靠底价?苹果确实有很大的生态圈,他的生态圈靠的是两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一个是入口端,一个是手机,你的手机必须在市场上是最棒的手机,大家才会买你的东西,然后上到你的APP下载。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他的IOS系统,没有后面的IOS操作系统的支持,没有前面高性能的手机支持,苹果的生态圈说垮就垮。靠价格怎么可能十足的保持生态圈?生态圈是要有栅栏的,要让他进来就出不去。不是草地上扔一把草,给点补贴。

  现在很多打车公司就是陷入了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哪一天取消人就没了。中国的消费者哪有忠诚度?中国的消费者只对钱忠诚,不对任何品牌忠诚,凭什么对你忠诚?当你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的时候,凭什么在你这里消费?我也不会在!所以这个生态圈是一个很误导的概念。

  市场经济从来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

  共享经济是另外一个,凡是这种口号我们都要划一个大大的问号,媒体宣传出来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要信?媒体也没有做过企业,他也不懂市场,他造出来的概念我们为什么要相信?

  共享经济只是利用少量的私人的多余能力,共享经济的基础是私有产权,Airbnb,你去住人家的房子,不付钱,门都没有。谁跟你共享?UBER,你不付钱谁让你白打车?

  有人问我:教授,将来的发展方向是不是共享经济?我说:你说什么?市场经济从来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

  私有产权从来都是排他的,不是共享的。你要是憧憬共产主义社会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你的理想,现实经济不是这样的。能有私有产权,就不可能有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怎么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我们经常被这些非常时髦的概念搞昏了头脑,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刚开始就要介绍分析框架,分析框架是帮助我们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

  零边际成本也是违反最基本的经济常识

  工业4.0,吹得神乎其神,我到下面的企业看了之后说“你还说4.0?连2.0都没做到,谈什么4.0?”刚才我介绍的那家服装企业,他的老板说“我这个是物联网工业4.0”,我说“好象我最多给你工业3.2,你这也不是物联网,你这是被动式的物联网”,因为物联网是以什么为特征?是以智能为特征,你这个生产线要说智能还欠了一些,只能说是自动化。

  在不断的与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做澄清的过程中,我做了一个总结:工业4.0或者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对于中国众多的企业,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工业4.0,而是工业2.0和工业3.0,如果你把工业3.0做好了,这个效率就有非常大的提高。

  从工业1.0开始说,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一定有一个工作要做,就是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

  如果你非要分出来的话,我想这样分可能是对于中国目前的状况的一个比较真实的描述。大多数企业停留在2.0甚至还没有做到2.0的阶段,工业的这几个技术版本,我认为是不可超越的。

  弯道超车也是一个非常有害的概念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弯道超车”,我说你超什么车?开车的都知道,弯道是不能加速的,弯道要减速,如果你弯道加速,结果不是超车而是翻车,弯道超车也是一个非常有害的概念。

  如果没有1.0,如果没有机械化和动力化,2.0根本没法做,2.0是自动化,根本就没办法做2.0,如果2.0不能做得到,不能把流程梳理得效率很高,不能做到自动化,那么3.0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工业3.0只不过是把2.0中分散独立的流程打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而各个流程,如果没有自动化,你3.0根本就做不了。3.0的信息化如果没有的话,智能化从何谈起?

  这几个阶段我认为是不可超越的,不要跟我说弯道超车,老老实实的从自己的企业出发,该干什么的干什么,一点一滴的提高效率,基业常青,到某一个阶段也许有形成了效果比较突出的飞跃。如果想投机取巧,想找一个新的技术就可以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这是旧的机会主义在新的形势下的一个误解,不能认认真真的做事,不能踏踏实实的改进企业的方方面面的经营,这是我们的问题。

  宏观经济会持续低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微观层面上无所作为,宏观经济越差,微观转型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就越强,我反而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感到乐观。

  我们有肥沃的商业土壤,有丰富的企业家资源,中国经济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企业家,我相信在在长的L型面前,政府政策是会转向务实,转向改革的,没有理由对未来感到悲观。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史考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10-09 天风证券 601162 1.79
  • 09-27 迈瑞医疗 300760 --
  • 09-27 蠡湖股份 300694 --
  • 09-26 长城证券 002939 --
  • 09-13 顶固集创 300749 12.22
  •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