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重塑人口图谱 新一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人才争夺战重塑人口图谱 新一线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2018年04月02日 05:40 21世纪经济报道
 

  人才争夺战重塑人口图谱 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

  本报记者 周慧 北京报道

  导读

  近两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控制人口,以武汉、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竞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在这两种相反的政策之下,人口图谱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虽然新一线城市吸引了一批年轻人,但是这些地方真能留住人吗?

  “伟大的城市吸引有抱负的人,城市在通过几百种方式向你传递着信息:你能做得更多,你应该再努力一点儿。”

  北漂的朋友圈里,经常在深夜刷屏的是美国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谈到城市对人的影响,列举了波士顿、纽约和旧金山的例子,结论是“在每个时代里,大多数做出大事的人都扎堆在少数几个地方”。

  近两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控制人口,以武汉、杭州、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竞相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各媒体平台上出现了很多新版“逃离北京”的故事。2017年,这些城市人口发生了哪些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一批近两年离开北京的年轻人,并梳理了最新发布的城市人口增量数据发现,2017年北京、上海、天津的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同时出现下降,其中北京常住人口减少2.2万人,户籍人口减少2.7万人。

  在京沪严控人口的大背景下,广州和深圳常住人口在2017年分别新增45万、62万左右,杭州和长沙的增量均超过20万。3月21日,北京发布《关于优化人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展示了北京也希望纳才的姿态。二线城市能留住人吗?在地方强势的人口政策调控下,人才和产业会如何流动?

  那些离开北京的年轻人

  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学者陆铭《大国大城》提出跟“逃离北上广”相反的观点,城市更大的人口密度,彰显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人口必然向大城市集中。

  逃离一线城市的提法已有很多年,这两年会有变化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十余个离开北京的年轻人,第一个问题是“你是否还会回北京”。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在北京生活十余年的陕西籍青年设计师,前两年他从北京去武汉创业,开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一年后创业失败回到北京,最近他又去了香港。3月22日,这位30岁的设计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汉不适合他的创业方向,在北京他也没有户口,最近刚结婚,准备将来定居深圳。

  其他选择去武汉和杭州的年轻人,有一半提到如果有好的机会,还会再回北京。从北京知名科技公司跳槽去杭州的张默(化名),去了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商企业负责公关,收入跟她在北京的收入基本持平,生活质量却明显比北京提高了。

  不过,她还在努力适应杭州的工作节奏,北京的同事们更专业,工作不顺时,她还是想回到北京,做文化、人物记者出身的她,想念北京的那些有趣的朋友们和文化资源。

  张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杭州环境好,压力较小,各种成本相对低一些。但是整体的资源、人才、格局等各个维度,从发展层面没法和北京比。而且城市硬件不如北京便捷,软件层面不及北京丰富。

  几位去深圳的年轻人,已经没有再回北京的念头。其中一位中科院计算机所毕业的85后博士在深圳落户,新出生的宝宝也落户深圳。另一位北大金融硕士毕业的85后,在妻子怀孕后,意识到房子和户口的紧迫感,果断选择了去深圳。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圳没有北京做生意的氛围浓厚,但不考虑再回北京。还有一位海外名校回国的男生,问他为什么离开北京去深圳,他的答案是“有户口、钱多”。

  记者采访的人中,多是85后年轻人,国内985高校毕业或者海外留学背景,工作后赶上了北京严控人口,户口遥不可及,眼看又到结婚生子的年龄,他们都选择了从北京南下深圳,或者其他新一线城市。

  北京某重点大学经济学教授跟记者谈到“推荐学生去哪里就业”的例子。在他看来,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房价越高的地方,比如北京,是资源最聚集的地方,越适合想上进的年轻人。但现在他发现,学校的很多年轻老师都解决不了户口,也解决不了房子,所以南方二线城市也是好的选择。

  城市人口图谱大变局

  3月下旬,国内部分城市发布了2017年人口变化数据。

  其中,北京出现了2.2万常住人口减少的小幅下降;2017年末深圳全市常住人口1252.83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近62万人;2017年末,广州常住人口1449.84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5万人以上。

  很多学界人士和投资人看好深圳,理由之一是深圳跟北京、上海提出了相反的人口政策。

  从国外的大城市变迁来看,城市的崛起跟人口流动密切相关,人口流动的变化,也刺激了城市的分化。上个世纪80年开始,中国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流动,1992年后进一步加快,以北京、上海等为代表的城市迅速集聚人口。

  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严控人口的政策加剧,深圳、广州以及广大二三线城市陆续打出了“抢人”的口号。2017年,武汉打出“大学生8折买房”的概念,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力争5年内一百万大学生留在武汉。2016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量15.85万人,2017年的数据暂未更新。

  目前,已经发布了人口数据的杭州、郑州和长沙,2017年常住人口增量分别在21.34万、15.5万、27.29万,宁波常住人口增长了13万,西部的成都和贵阳分别增长了12.67万和10.52万人。

  武汉某医疗大数据公司的董事长罗斌发现,以他从事多年地方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的经验观察,这两年武汉医院看病的年轻人在增加。当然,不排除很多疾病在年轻化,但城市常住人口年轻化也是新变化,某些老龄化加剧的城市,看病的大多是老年人。

  北京减少的2.2万常住人口,是否表明这两年逃离北京去二线城市的人在增加?陆铭否认了这个逻辑,他认为政策对人才自主流动的影响没有想象的大。

  罗斌聊到他在招聘中的感受是,真正的高端人才,比如海外高学历科技人才,二线城市并没有明显增加,普通本科生倒是有增加。

  记者在采访过程也发现,一些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回国首选还是北京,一位刚回国正在物色百万年薪图像识别领域工作的名校博士说,如果回老家中部省会,没有高薪也没有专业配套,他没有考虑过北京以外的国内城市。

  高端人才哪里都缺,今年3月初,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其北京分公司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提到,对去年的招聘不满意,纳才的钱还没花出去,当下还缺少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也发表了同样的观点,缺少高端人才。

  对于二线城市来说,现在正是引进人才的机会。58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短期来看,人才政策中的住房、安家费补贴都还是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像武汉、西安这些本身高校多的城市,有利于留住大学生人才。

  对于人才政策,陆铭一直在呼吁的是,政府不应该干预过多,地方政府留住的人不见得就是企业需求的人,除非按照地方产业比较优势来配置。另外,地方补贴政策政府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去补贴大学毕业生这批潜在的高收入人群,事实上公共资源应当更倾向低收入人群。

  对于人才的概念,陆铭认为,从经济学者的观点来看,只有劳动力资源的概念,没有人才的概念。越是大城市,越是需要两端的产业,包括高精尖的产业和一些配套的服务业。如果城市只是留住大学生,没有读过大学的人因无法享受均等公共服务而离开大城市,是不对的。

  二线城市能留住人才吗

  2018年初,一篇名为《我卖掉北京500万的房产,在老家生活的这两年……》的文章在各大平台里刷屏,讲述了一个离京返乡又回到北京的故事。二线城市能留住人吗?最常见的解释是,关键是看地方是否有产业和岗位需求。

  在陆铭看来,即便是这些离开的年轻人,一旦北京和上海的户籍政策放松,像国外大城市一样做好公共服务均等化,不再严控人口,他们还会回来。到那时,二线城市还能留住人吗?

  根据58同城发布的2017年《中国年轻白领就业报告》,城市招聘需求排名,深圳、北京和广州位列前三,其次是成都、上海、东莞,再次是郑州、重庆和武汉。

  58招聘研究院院长李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长期来看,地方的产业、岗位和软环境留人最关键。事实上,二线城市的薪资这几年也有增加,一些二线城市集中引进一线城市的第二总部和研发中心,也提供了一些高端岗位。成都和长沙是二线城市中人才需求很旺盛的城市,这两座城市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的招聘需求旺盛。李妍发现,目前一二线城市在一些高精尖的岗位薪资上有缩小的趋势,这也是利于二线城市留人的因素。

  58集团CEO姚劲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集团正在长沙建新的总部园区。选择长沙一方面是长沙本身的环境区位优势,另外58的一些新项目准备在湖南做试点,比如一些下沉到农村的项目。

  2017年记者采访的北京互联网科技公司中,很多企业都在将第二总部或者研发中心往武汉、成都和长沙迁移,企业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均提到,北京很难给员工户口和买得起房的薪酬,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企业难留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武汉东湖高新区集聚的互联网知名企业第二总部达25家。一位当地招商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的招商重点和过去不太一样,主要看公司能在当地提供多少岗位,是哪类岗位。

  “有了能吸纳高端人才的岗位,就能留住人才,地方的创新活力就有了。”这位招商人员表示。

  张开怀抱拥抱年轻人的二线城市和严控人口的北京、上海,未来人口趋势会怎样?陆铭乐观地认为,一线城市最终会迫于人口老龄化等压力,改变严控人口的局面,人口再度向大城市聚集,二线城市是否能留住人还很难说。

  3月21日北京出台的人才政策,至少是一个姿态。有二线城市的专家和政府官员坚定的认为,他们崛起的时候来了,“不信你看房价”。

  (编辑:李博,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libo@21jingji.com)

责任编辑:李锋

北京 常住人口 人口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