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欢迎统计“挤水分”,但谁该为作假行为负责?
回想起来,天津滨海新区率先迈入万亿GDP俱乐部的消息更像是一个鼓起的泡泡,戳破这个泡泡的正是滨海新区自己。上周,根据官方消息,在改变统计口径后,2016年滨海新区GDP为6654亿元,比此前公布的数据少了3600多亿元,原因是将注册改为在地统计。挤掉水分之后,2017年滨海新区GDP约为7000亿元,增长6%。
滨海新区没有告诉我们这样的口径改变意味着什么。无论如何,这个豪情满满的国家级新区奋力冲刺“第一”的一瞬会成为经典的一幕。在“挤水分”方面,滨海新区并非孤例。一周前内蒙古就曾宣布去年财政数据失真,工业增加值缩水40%,我们真有理由问一句:是不是还有下一个?
正在推进的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无形中扮演了 “压力器”的角色。按照方案,地区生产总值将下算一级,各省区的生产总值由省级统计机构核算,改为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各省统计局共同参与的统一核算。这项确定将于2019年实施的改革,或许会让各种统计掺水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无可遁形。而在改革实施之前,还会有哪些省区在压力之下“主动”挤水分,除了省级行政区外,一些地市是否也会加入“挤水分”的队列,这个问号大概不用多久就会打开。
随之而来的是,谁该为统计掺水甚至弄虚作假的行为负责?我们注意到,尽管内蒙古和滨海新区率先挤水分,但都语焉不详,内蒙古用了一个高度专业的词汇“财政空转”,实际上就是造假行为。滨海新区将问题归结为统计口径的变化,其实还欠公众一个详细的解释。我们更期待权威部门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是否于法有据,是否符合现行的核算标准——又或者,这将是地方为对接新的核算方法迈出的积极一步。如果没有权威的说法,公众疑虑恐怕很难打消。
对于那些赤裸裸的造假行为,公众更需要一个说法。在内蒙古公之于众的消息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对这种行为的问责,没有看到哪一级官员要为此承担法定责任,即使是行政领导有失察之责,去年颁布的统计法实施条例也有明确的问责条款,为何有法可依问责仍然缺席?如此看来,尽管统计违法追责范围已经扩大到各级党政官员,如何让这部法律“硬起来”,各界仍需努力。
统计造假可谓顽疾。2004年统计法执法检查时披露的数据就曾表明,彼时全国查处的各类统计违法行为中,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约占60%。十多年来,围绕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可信,持续增强统计独立性,加大违法成本,立法部门修订了统计法,去年颁布了统计法执行条例,与之相关的多项改革议题也相继落地。情势确有很大改观,然而不时曝光的造假行为让我们难言乐观。
统计弄虚作假,说到底是利益驱动,不外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人们视之为一种危害极大的腐败行为。其危害更在于,宏观决策依赖于真实可靠的数据体系,哪怕是局部失真,都有可能干扰决策层对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结构和速度的研判。更不用说,弄虚作假对统计公信力和国家信用的损害。
遏制统计造假行为,纠正唯GDP的政绩观是老生常谈,即将人民满意作为评判官员的标准。与之相应的是,统计体制也要与时俱进。在此不能不提及《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这份文件,目标直指地区与国家生产总值数据不衔接问题。这被看做打响了全面遏制数据造假的“保卫战”。我们注意到,2017年,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马不停蹄调研地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遏制数据造假始终是核心话题之一。他更是不厌其烦地告诫,数据就要“实打实、硬碰硬、没有水分”。如今这项改革方案落地开始倒计时,高压之下,水落必然石出。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