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31日07:2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新浪基金曝光台:信披滞后虚假宣传,业绩长期低于同类产品,买基金被坑怎么办?点击【我要投诉】,新浪帮你曝光他们!

  昨日,大盘震荡整理。缩量震荡之下,资金背后配置的逻辑依然是偏防御、偏价值的思路。部分基金经理表示,弱市下选股重点关注业绩好、质地好、估值合理的投资标的,捕捉确定性个股带来的投资机会。

  博弈格局难改

  对市场走势,部分基金经理表示,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宽松背景下,大盘维持震荡格局的概率较高。尽管整体市场流动性环境偏宽松,但结构性博弈的特征会延续。

  从近期上市公司中报情况看,多数题材类个股难有业绩作为支撑。一些业绩大降甚至亏损的个股,却在弱势行情中走强。有基金经理表示,上涨主要源于短线资金博弈,投资者选股不能偏重没有业绩支撑的个股。

  博时卓越混合基金基金经理周志超认为,市场的结构性博弈特征非常明显。他表示,虽然A股经历了多轮下跌洗礼,但大部分股票估值依然处在高位,缺乏投资价值。他指出,要以“三低一高”作为基本选股原则,即低估值、低市值、低股价和高预期差。在以存量博弈为特征的市场里首选确定性高、质地好的标的。

  目前大盘仍在3000点平台震荡,业界普遍担忧市场整体估值还未到底。对此,融通基金投资总监商小虎认为:“A股市场是反弹而非反转。接下来要重点布局高确定性主题。”回顾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上涨较好的板块和个股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是确定性强。这类确定性包括:行业拐点(如白酒行业)、业绩增速(非高增长但确定增长,如家电行业)、产品稀缺性(如黄金行业)等。其中,政策支持确定性的行业上涨概率较大,如新能源汽车产业。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后市向上的概率较大。“在盘整的时候恰恰是酝酿变盘的时候。现在市场其实是在等催化剂,刺激大盘出现变盘。”在消息面上,他认为当前是真空期,市场对深港通的预期已经落地,所以要等下一个利好的出来才会有突破。他表示,目前A股大幅下跌的条件不具备,不必过分担忧美联储近期会加息。

  关注国企改革

  A股市场呈现震荡格局,更多呈现的是结构性机会。有观点认为,10月以前,市场风格轮动较快,相对看好PPP、国企改革等主线。

  商小虎认为,国企改革或成为下一个受青睐的“确定性资产”。他分析,从大逻辑看,宏观经济目前仍处在转型的阶段,增速有所下滑,企业盈利短期很难看到改善。当然,市场对此已充分预期,货币政策维持中性偏稳健。综合国内外的环境看,短期难全面降准降息。改革的全面推进将带动市场风险偏好提振,新变量更多出现在国企改革或者供给侧改革等方面,而非盈利和流动性的改善。但市场对未来预期仍存在分歧,所以合力稍显不足,尚难形成反转,但这恰恰是左侧布局的良机。

  他同时指出:“低估值的板块后续反而存在更高的安全边际。当前行情下,国企改革是确定性高的主题投资机会,也是资产市场非常稀缺的制度性红利。国企改革非朝夕可以完成,所以给带来的投资机会是持续性的。”

  对此,周志超也认为,投资国企改革等领域会更淡定。“A股公司普遍比港股贵,外资特意跑到A股买入更贵的品种可能性不高。在国企改革上,不能以一种概念来进行投资,应更多考虑具体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长能力。”

  此外,随着企业并购转型浪潮兴起,那些具有基本面支撑又有外延扩张预期的绩优股越来越得到基金经理的关注。基金经理普遍表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并购项目。因此,应挖掘并投资于并购和转型预期强烈、估值和市值相对合理的公司。

相关优选基金10秒开户>>

基金名称 基金类型 基金经理 近3月收益率 手续费 操作
001277 -- -- /-- 购买
001181 -- -- /-- 购买
000928 -- -- /-- 购买
数据来源:新浪基金更新日期:2016-08-31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阅读

必须改变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

美元发行与流通的不对称性、无序的浮动汇率制、全球资本流动加剧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也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和难点。G20有必要建立对美国等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制约机制。

中国人疯狂移民美国惊呆老外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发放的EB-5签证中,大约85%申请者为中国人。目前由于排队时间太长,即便立刻申请,也需要等3年以上才能拿到临时绿卡,而拿到永久绿卡和返还金额的时间则有可能拖长至十年。

为什么全球央行的工具都不灵了

对于市场化要素本来就有明显缺失的中国而言,其央行效仿西方那一套的货币工具干预招数,自然会频频失效。央行的干预,只是针对调整市场的货币多少,对于实体经济结构严重畸形中国而言,货币供应的多少无关痛痒。

重视楼市政策的叠加效应

不能对可能要出台的政策过度掉以轻心,政策是有叠加效应的,一旦超过一定“临界点”,随着购买力透支、需求透支,最后几个月的成交量也将回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