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诺华从非洲购买青蒿素压制中国药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 02:00 第一财经日报

  角逐青蒿素

  不管是单方青蒿琥酯还是复方蒿甲醚,赛诺菲与诺华在与中国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都保证了其制剂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来自于中国,赛诺菲的单方青蒿琥酯来自于桂林南药;2004年之前,诺华的蒿甲醚原料来自于昆明制药

  但伴随着青蒿类药物在国际公立市场上销售量的不断增加,这样的合作关系变得微妙起来。2004年WHO扩大复方蒿甲醚的采购量之后,由于原料短缺,诺华开始转向自主采购部分原料。

  一个细节是,2004年11月17日,诺华曾与国内另一家主要的青蒿素制剂商华立医药签订了6吨青蒿素原料采购的谅解备忘录。但据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这6吨的采购量最后并未全部实现,“华立方面的原料不但价格高,还有诸多条件的限制。”该人士说。

  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制剂企业想保持在原料供应上的强势地位,以此牵制诺华。”上述人士说。而在2005年的青蒿抢购大战中,也有一些大企业的身影。

  显然,诺华并不愿受制于人,其最后选择了“广泛考察、择优采购”的策略。另一个细节则是,如今诺华已不仅仅从青蒿草的主产地中国购买原料,也开始从非洲当地的生产商处购买。

  而随着单方青蒿制剂逐渐停止销售,赛诺菲与桂林南药的合作也正在发生变化。桂林南药生产的青蒿琥酯与阿莫地喹、SP的联合用药正是结合仿制了赛诺菲的产品,并有了直供WHO代办采购的能力。而赛诺菲的新的ACT药物也已经研发成功上市。“我们在中国也考虑自己采购青蒿素。”赛诺菲-安万特中国公司采购经理金炜告诉本报记者。

  可以预料的是,随着中国企业青蒿素制剂在生产和销售上国际经验的逐渐增多,特别是ACT药物进入公立市场可能性的增大,少数公司主导国际市场的局面将会发生变化。而随着青蒿草种植地区和青蒿类药物仿制企业的增多,“良心战场”的角逐已扩大至印度、比利时、韩国,甚至非洲。

  邢少文

  第一财经日报同日相关报道:

  中国青蒿素,40年徘徊在WHO门外

  相关策划:

  诺华抽薪中国青蒿素产业

  相关报道:

  诺华青蒿素市场杀价 国内药企药农陷库存漩涡

    青蒿素企业集体困境:WHO采购新规和产能过剩

    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青蒿素生产企业无奈转产自救

小调查

1、国内的青蒿素原料药产量过剩,您是否认为责任在诺华?
责任在诺华
责任不在诺华
不好说

2、诺华几年前曾预测过15亿美元青蒿素市场,如今杀价国内药企药农,你认为诺华是否具有社会责任心?


不好说

3、您是否认为诺华应予以药农一定的经济赔偿?
应该
不应该
不好说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